文 | 敬一山
近日,網友發文吐槽被江西萍鄉前女友索要1888萬元彩禮事件引發關注。在帖子中,該網友繪聲繪色描繪他和女友怎么在國外生活、怎么在談婚論嫁時圍繞彩禮博弈。1888萬天價彩禮、數千萬房產過戶到女方名下、女方上百個親戚每人給十萬元紅包……這些細節聽起來離譜又刺激,后續竟還傳出有人根據蛛絲馬跡定位到了男方真實身份,讓荒唐故事一度顯得非常逼真。
因為這一事件引起了太多對江西萍鄉的嘲諷,當地官方坐不住,已展開調查。當地民政部門稱,根據核查近幾年出入境信息,初步判斷該文是杜撰。可能也是在官方發聲的壓力之下,2023年1月12日晚,發帖者在原帖中發布致歉聲明,承認自己是杜撰,向網友和萍鄉地方政府道歉。1月13日,知乎平臺宣布對該用戶賬號永久封禁。
一路“吃瓜”的網友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又被“小作文”給騙了。但是,除了賬戶封禁之外,發帖者會不會承擔其他法律責任,現在還不好判斷。因為在法律上,這行為到底該怎么定性,本身就存在模糊性。這可能就是第一層值得反思的地方,網絡寫小作文騙流量的行為,法律成本是不是太低了?
和散布謠言行為比較接近的幾項罪名,有“誹謗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可是前者保護的是公民個體的名譽權,后者保護的是企業的信譽。雖然發帖者嚴重傷害了江西萍鄉的形象,可是因為沒有落實到具體人頭上,就算是萍鄉地方政府,也很難據此直接去追究發帖者的責任。
另外還有“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但刑法明確針對的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像這種寫個體故事,也就很難納入到該項罪名的追究范圍。可能只有尋釁滋事罪可以拿來兜底懲罰。但像這種編造自己小故事間接傷害萍鄉形象,而不是直接編造萍鄉出了什么丑聞的行為,可能也不太會被上升到問罪高度。
總結來說就是,這種受害者不是很明確的小作文式謠言,盡管在網絡上掀起比較大的風波,可是在現實中的法律責任未必有多大。這可能也是網絡上各種小作文頻繁出現的一個原因。隨著網絡言論所引發的現實沖擊越來越大,要不要設立專門的針對性法條來震懾,是這件事可以引發的思考。
再具體到謠言內容,為什么如此離譜的小作文還會有很多人輕易相信?這是第二層值得反思的問題——關于彩禮的現實焦慮確實還普遍存在。很多在這件事情上發言的網友,未必完全相信1888萬彩禮的真實性,不過是借此表達對現實高昂彩禮的不滿。
萍鄉官方回復這件事時有句話很耐人尋味,“初步判斷該文章內容系杜撰,當地彩禮上百萬都極少”。從這句話不難推測,上百萬的彩禮雖然極少但也是存在的,至于幾十萬的彩禮,就不是“極少”了。在這件事的討論里,很多當地網友也說幾十萬的彩禮是很尋常的。另外萍鄉民政局去年曾發文推動移風易俗,建議彩禮不超過3萬元。
這些都說明,彩禮現象在萍鄉甚至在全國確實普遍存在,而且數額不算低。1888萬的離譜故事當然是夸張,但其反映的萍鄉彩禮問題也不是完全的謠言。反對和打擊謠言當然是應該的,但是現實的彩禮土壤不改變,謠言還有可能滋生,地方在這方面的口碑也就難以得到徹底扭轉。
所以,網上寫小作文的違法成本低和現實彩禮負擔重這兩個問題,是這個離譜故事背后需要更多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