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騰訊阿里都不敢省這筆錢,ESG風暴背后又一場電商大換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騰訊阿里都不敢省這筆錢,ESG風暴背后又一場電商大換血

互聯網大廠,如何把ESG議題做“實”?

文|億邦動力網 潘晴晴

編輯|董金鵬

2022年,互聯網大廠普遍面臨業績增長壓力。從年初的戰略會,到年末的總結會,“降本增效”、“去肥增瘦”是高管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匯,隨之而來的是大刀闊斧的業務收縮和人員優化。

盡管大廠對持續的增長壓力“憂心忡忡”,但對一項名為“ESG”的議題卻表現出足夠的重視,不僅陸續對外公布年度ESG報告,還重金投入相關業務布局。

ESG是一個評價體系,包含三個維度,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它的目標是更加全面地評估一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貢獻,而非財務績效。

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ESG概念;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將ESG三大要素正式納入投資決策過程。此后,有關ESG議題的討論、實踐和評價機制,就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開來。

截至目前,全球簽約UN PRI的機構達到5200家,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120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簽約UN PRI的機構達到119家,其中21家是公募基金公司,累計發行ESG公募基金超過200只,管理規模近3000億元。

過去,外界對一家公司的評價主要看財務狀況、盈利水平和行業發展前景。今天,為何ESG評價體系成為互聯網大廠不容忽視的存在?作為一個商業熱詞,ESG究竟是為企業增加美譽度的“調味劑”,還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必修課”?面對表述抽象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議題,他們又如何做“實”ESG?

億邦動力梳理了2022年互聯網大廠在ESG領域的投入與做法,以及它們面臨的緊迫形勢與做實ESG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大廠如何看待未來的ESG,并相應調整它們的組織。

01 為什么互聯網大廠紛紛關注ESG議題?

2022年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對外發布《2022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在這份長達218頁的報告里,阿里巴巴首次系統梳理了企業踐行ESG的詳細情況。此前一年,ESG被列入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說,希望以后大家通過兩份報告認識和理解阿里巴巴,“一份是財報,一份是ESG報告,前者展現業務的健康度,后者看到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價值”。

從時間節點來看,這份ESG報告的發布是阿里巴巴在跟港交所強制ESG信息披露的規定“爭分奪秒”。

阿里巴巴的財年截止日為3月31日。根據港交所2022年新版ESG指引(《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發行人須在財年結束后五個月內刊發ESG報告,時間正好是2022年8月底,即阿里巴巴發布ESG報告的時間。

ESG議題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從“自愿”到“強制”披露的發展演變過程。

2012年,港交所發布《ESG報告指引》,作為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建議;

2020年9月,深交所修訂《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其中指出,主動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會得到加分;

2022年1月,上交所發布《關于做好科創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科創板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ESG信息,并“視情況”單獨出具報告;

2022年3月,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將“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作為職責之一;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正式將ESG納入其中,作為投資者關系管理中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內容之一。

《哈佛商業評論》和貝恩公司在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ESG戰略與實踐白皮書》中預判,未來深交所、上交所對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極有可能也升級為“強制”。

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ESG表現的審核正在推動企業加快信息披露的速度。《2022中國A股公司ESG評級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ESG評級企業數量達到1267家,相比2021年新增467家,覆蓋行業擴大為57個。

來自市場、投資機構和行業組織的訴求,是ESG議題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的動力機制之一。在市場關切下,企業會基于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對上市公司的要求,同時參考國際ESG標準進行信息披露。

比如阿里巴巴的《2022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就指出,報告編制參照了港交所《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同時參考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標準、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準則和氣候相關財務披露特別工作組(TCFD)框架建議。

此外,ESG議題在國內的發展與國家頂層設計、社會公民意識覺醒、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等因素也有著密切關聯。

2020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家發展戰略方向是企業實踐ESG議題的重要參考。翻看國內互聯網公司的“碳中和承諾”可以發現,大多數公司都承諾“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

除了碳中和、碳達峰,諸如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數字經濟等議題也經常出現在企業ESG報告中。

從公民意識覺醒的角度來看,過往頻繁發生的互聯網“用戶隱私泄露”、“大數據殺熟”、“競價廣告誤導”等現象,正在倒逼互聯網公司合規經營,重視用戶權益保護和產品體驗。與此同時,有關“大廠裁員”、“996內卷”、“困在系統里的外賣騎手”等社會性話題,也促使企業深度思考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衡。

“2021年至今,互聯網行業面臨諸多結構性變革與挑戰,……是時候回歸本心,以負責任的方式創造可持續的價值。”騰訊ESG工作組聯席主席James Mitchell在《騰訊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談道。在現有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戰略的基礎上,騰訊已把“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加入到企業核心發展戰略中。

由此可見,不管是出于企業合規經營、響應國家戰略方向,還是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訴求,ESG都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重要的發展議題。我們預計,未來ESG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提升;另外,不止于互聯網大廠,更多品牌企業和大賣家也將參與其中。

02 互聯網大廠重點投入了哪些ESG議題?

ESG是2022年的商業熱詞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尚未建立全球統一標準的評價體系。

在環境(E)角度,ESG投資關注氣候變化、資源消耗、廢棄物、污染和砍伐森林等;

在社會(S)維度,主要關注企業的利益相關方,比如政府監管機構、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社區等;

在公司治理(G)維度,主要考慮公司組織架構、股東和管理層的利益關系、是否存在腐敗與財務欺詐、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商業道德等方面。

參考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布的ESG報告,企業對ESG議題的實踐,既有專門的組織架構設計,也有針對E(環境)、S(社會)和G(公司治理)三個議題方向的具體實踐成果。

ESG概念流行前,國內互聯網企業會通過發布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彰顯企業價值觀和責任擔當。如今,ESG報告可以看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的升級版,不同的是,ESG更強調公司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與業務的關系更加緊密。

基于此,國內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將ESG議題納入了公司治理體系和戰略規劃中,以便更有效地落實相關議題。

根據目前公開的ESG報告顯示,相對完善的ESG組織架構通常包含董事會、高管層、執行層三大層面的ESG組織。

董事會層面的ESG委員會負責確立整體戰略方向,對企業ESG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高管層面的ESG組織負責制定ESG的具體戰略,確認公司ESG的重要事項、工作目標和行動路徑;執行層面的ESG工作組負責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地和執行。

在環境議題中,“雙碳減排”是互聯網公司普遍重視的議題。作為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量巨大。此外,線上零售、線下零售、快遞物流的業務布局也增加了減排壓力。

隨著利益各方對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關注以及國家政策的牽引,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等在內的大廠紛紛出臺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減排措施、資源節約及循環利用、倡導綠色消費等方案,做出碳中和承諾。

從具體減排措施來看,國內互聯網公司有兩個應對思路,一是實現公司組織自身的綠色運營,包括云計算數據中心、物流中心、零售門店等場景;二是協同上下游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推進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承諾,將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及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達成云計算的碳中和;另外,則用15年時間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為了降低云計算數據中心與物流運輸造成的碳排放,阿里巴巴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將本地部署的IT基礎設施轉向云,平均能降碳84%。2022財年,阿里發布的《阿里巴巴供應商ESG行為準則規范》,已有超過一萬家供應商參與,包括綠色采購標準、綠色資質要求,并發布了綠色供應商管理體系。

騰訊承諾,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并不晚于2030年實現100%綠色電力使用。2021年4月,騰訊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事業部(SSV事業部),針對碳中和方向,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2021年9月,重慶騰訊云數據中心就采購了6000萬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率先成為重慶地區首個可再生能源電力100%覆蓋的大型數據中心園區。

社會議題關注領域更為廣泛,其中既包括企業員工權益保障和職業發展、生態伙伴/供應商管理與合作,也包括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帶動就業、公益慈善,還包括互聯網技術應用中的技術倫理、網絡安全、用戶隱私保護等。

長期以來,有關用戶隱私保護、員工勞動保障、平臺零工從業者權益保障等話題,時常讓大廠卷入輿論風波,這些議題也成為公司ESG報告中重點回應部分。此外,還有一些體現中國國情的議題,包括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產業賦能等。

在治理議題中,國內互聯網企業披露的信息包括董事會制度和企業治理架構、企業社會責任/ESG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反腐敗/反洗錢管理等。

03 ESG議題是關乎企業發展的“必修課”嗎?

長期以來,全球學界和業界對ESG的相關議題都有諸多爭議和質疑。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ESG并非財務指標,可能與公司經營沖突,因此懷疑它的長期價值。

這一價值傾向最早來自于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一個,就是在守法的前提下賺取利潤”。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認為,社會責任只是商業活動的補充,跟商業利潤之間是此消彼長的“分蛋糕”關系。

埃森哲的一項調研發現,部分企業領導者仍認為ESG是公共部門的事,屬于公司的品牌活動和“面子工程”,或者將其視為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不得已而為之”。此外,也有領導者認為ESG等同于“燒錢”,和運營效率、客戶體驗或商業創新無關甚至矛盾。

不過,倫敦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公司治理中心學術主任亞歷克斯·愛德蒙斯的研究發現,社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美國最值得效力的100家企業”的股票回報率每年比同行高出2.3%-3.8%(復合回報率為89%-184%),它們產生的未來利潤也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

愛德蒙斯在他的《蛋糕經濟學》里呈現了一種積極視角:“一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并不是在犧牲利潤,而是做大了蛋糕,最終提升了利潤。因此,遵循ESG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不光有道德和倫理上的緣由,也有商業和利潤增長上的緣由。”

《哈佛商業評論》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真正融入主營業務的ESG實踐,才是可持續發展的ESG。那些沒有將其業務的社會和環境后果直接與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戰略選擇掛鉤的公司,永遠無法完全履行其ESG承諾。”

從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布的ESG報告中,可以看到一些新趨勢:平臺型企業正在通過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協同多方生態合作伙伴,將ESG議題與企業經營活動緊密結合,在為企業和生態伙伴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擴大社會價值的貢獻。

例如,在“雙碳減排”議題上,國內互聯網企業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逐步實現自身“碳中和”目標,一方面又將這種能力轉化為企業解決方案,幫助更多有碳中和需求的企業實現減排。

根據IDC近期發布的報告,2021-2025年,中國能源企業數字化轉型支出將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生產運營數字化將成為企業重要減碳發力點。

在此背景下,騰訊的“碳中和”計劃決定重點發力新能源項目,將能源業務獨立成為騰訊云的一級部門,先后與國家電網、寶武鋼鐵、中石化、中石油、招商局、寧德時代等企業展開了合作。阿里云也推出能效平臺“能耗寶”,幫助企業優化暖通空調能耗,節能10%。截至2022年3月31日,有近1700家企業開始使用“能耗寶”。

在“鄉村振興”議題上,國內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重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田間地頭,解決農業生產、農技培訓、農產品上行等問題。

拼多多通過“山村直連小區”及“兩臺四網”(農產品上行平臺、互聯網農業數據平臺、地網、天網、農產品物流網和農業科技網)的模式,構建出整張供給網絡,充分對接供需。

這種業務實踐不僅幫助眾多貧困縣發展特色農業,改善當地經濟環境,也讓拼多多上的商家數量和農(副)產品訂單量持續提升,實現了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從2019年起,阿里巴巴也先后派出27位“鄉村振興特派員”到農村中去。截至2022財年末,菜鳥在全國建設了1000多個縣級共配中心并覆蓋400多個脫貧縣,及5萬多個鄉鎮和村級物流站點。

努力觸達欠發達地區和數字弱勢群體,為其提供服務,對雙方而言其實是互補的。2022財年,阿里新增年度活躍消費者中超70%來自低線城市和農村。到了2021年,832個脫貧縣在阿里巴巴平臺銷售額就達1281億元。

在“數字經濟”議題中,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因此,國內互聯網企業也正在通過技術優勢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京東實施“以實助實“戰略,以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治理效率,科技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為中小企業賦能。ESG報告顯示,京東云已為1500多家大型企業,超過152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美團建設了24小時智慧藥店,幫助實體零售實現數字化升級。在自動化履約方面,24小時智慧藥店從分揀、合單、打包、交接全自動化,支持人機協作;在數字化管理方面,24 小時智慧藥店實現全鏈條數字化管理,增加了機器自動補貨、自動取貨、AI校驗、遠程人工核驗等環節,門店出貨準確率基本達到 100%。

目前,105座城市市民享受了深夜藥品即時配送到家服務;24小時智慧藥店每小時可分揀150單以上藥品,比傳統人效提高近50%。

互聯網企業是中國數字經濟時代的“弄潮兒”,它們的誕生與壯大,既有賴于技術潮流和自身努力,也享受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各種紅利和優勢。新技術誕生的初衷是讓世界更加美好,眼下它們有必要回歸初心,關注發展帶來的外部性問題。

如今在ESG這個全球性議題的引領下,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正在身體力行地將其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指引,探索出更多兼顧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業務實踐。而棲身于大平臺之上的品牌、商家和上下游企業,也將越來越多被卷入ESG的大浪潮之中。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騰訊阿里都不敢省這筆錢,ESG風暴背后又一場電商大換血

互聯網大廠,如何把ESG議題做“實”?

文|億邦動力網 潘晴晴

編輯|董金鵬

2022年,互聯網大廠普遍面臨業績增長壓力。從年初的戰略會,到年末的總結會,“降本增效”、“去肥增瘦”是高管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匯,隨之而來的是大刀闊斧的業務收縮和人員優化。

盡管大廠對持續的增長壓力“憂心忡忡”,但對一項名為“ESG”的議題卻表現出足夠的重視,不僅陸續對外公布年度ESG報告,還重金投入相關業務布局。

ESG是一個評價體系,包含三個維度,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它的目標是更加全面地評估一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貢獻,而非財務績效。

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ESG概念;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將ESG三大要素正式納入投資決策過程。此后,有關ESG議題的討論、實踐和評價機制,就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開來。

截至目前,全球簽約UN PRI的機構達到5200家,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120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簽約UN PRI的機構達到119家,其中21家是公募基金公司,累計發行ESG公募基金超過200只,管理規模近3000億元。

過去,外界對一家公司的評價主要看財務狀況、盈利水平和行業發展前景。今天,為何ESG評價體系成為互聯網大廠不容忽視的存在?作為一個商業熱詞,ESG究竟是為企業增加美譽度的“調味劑”,還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必修課”?面對表述抽象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議題,他們又如何做“實”ESG?

億邦動力梳理了2022年互聯網大廠在ESG領域的投入與做法,以及它們面臨的緊迫形勢與做實ESG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大廠如何看待未來的ESG,并相應調整它們的組織。

01 為什么互聯網大廠紛紛關注ESG議題?

2022年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對外發布《2022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在這份長達218頁的報告里,阿里巴巴首次系統梳理了企業踐行ESG的詳細情況。此前一年,ESG被列入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說,希望以后大家通過兩份報告認識和理解阿里巴巴,“一份是財報,一份是ESG報告,前者展現業務的健康度,后者看到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價值”。

從時間節點來看,這份ESG報告的發布是阿里巴巴在跟港交所強制ESG信息披露的規定“爭分奪秒”。

阿里巴巴的財年截止日為3月31日。根據港交所2022年新版ESG指引(《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發行人須在財年結束后五個月內刊發ESG報告,時間正好是2022年8月底,即阿里巴巴發布ESG報告的時間。

ESG議題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從“自愿”到“強制”披露的發展演變過程。

2012年,港交所發布《ESG報告指引》,作為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建議;

2020年9月,深交所修訂《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其中指出,主動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會得到加分;

2022年1月,上交所發布《關于做好科創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科創板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ESG信息,并“視情況”單獨出具報告;

2022年3月,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將“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作為職責之一;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正式將ESG納入其中,作為投資者關系管理中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內容之一。

《哈佛商業評論》和貝恩公司在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ESG戰略與實踐白皮書》中預判,未來深交所、上交所對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極有可能也升級為“強制”。

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ESG表現的審核正在推動企業加快信息披露的速度。《2022中國A股公司ESG評級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ESG評級企業數量達到1267家,相比2021年新增467家,覆蓋行業擴大為57個。

來自市場、投資機構和行業組織的訴求,是ESG議題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的動力機制之一。在市場關切下,企業會基于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對上市公司的要求,同時參考國際ESG標準進行信息披露。

比如阿里巴巴的《2022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就指出,報告編制參照了港交所《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同時參考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標準、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準則和氣候相關財務披露特別工作組(TCFD)框架建議。

此外,ESG議題在國內的發展與國家頂層設計、社會公民意識覺醒、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等因素也有著密切關聯。

2020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家發展戰略方向是企業實踐ESG議題的重要參考。翻看國內互聯網公司的“碳中和承諾”可以發現,大多數公司都承諾“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

除了碳中和、碳達峰,諸如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數字經濟等議題也經常出現在企業ESG報告中。

從公民意識覺醒的角度來看,過往頻繁發生的互聯網“用戶隱私泄露”、“大數據殺熟”、“競價廣告誤導”等現象,正在倒逼互聯網公司合規經營,重視用戶權益保護和產品體驗。與此同時,有關“大廠裁員”、“996內卷”、“困在系統里的外賣騎手”等社會性話題,也促使企業深度思考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衡。

“2021年至今,互聯網行業面臨諸多結構性變革與挑戰,……是時候回歸本心,以負責任的方式創造可持續的價值。”騰訊ESG工作組聯席主席James Mitchell在《騰訊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談道。在現有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戰略的基礎上,騰訊已把“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加入到企業核心發展戰略中。

由此可見,不管是出于企業合規經營、響應國家戰略方向,還是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訴求,ESG都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重要的發展議題。我們預計,未來ESG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提升;另外,不止于互聯網大廠,更多品牌企業和大賣家也將參與其中。

02 互聯網大廠重點投入了哪些ESG議題?

ESG是2022年的商業熱詞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尚未建立全球統一標準的評價體系。

在環境(E)角度,ESG投資關注氣候變化、資源消耗、廢棄物、污染和砍伐森林等;

在社會(S)維度,主要關注企業的利益相關方,比如政府監管機構、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社區等;

在公司治理(G)維度,主要考慮公司組織架構、股東和管理層的利益關系、是否存在腐敗與財務欺詐、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商業道德等方面。

參考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布的ESG報告,企業對ESG議題的實踐,既有專門的組織架構設計,也有針對E(環境)、S(社會)和G(公司治理)三個議題方向的具體實踐成果。

ESG概念流行前,國內互聯網企業會通過發布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彰顯企業價值觀和責任擔當。如今,ESG報告可以看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的升級版,不同的是,ESG更強調公司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與業務的關系更加緊密。

基于此,國內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將ESG議題納入了公司治理體系和戰略規劃中,以便更有效地落實相關議題。

根據目前公開的ESG報告顯示,相對完善的ESG組織架構通常包含董事會、高管層、執行層三大層面的ESG組織。

董事會層面的ESG委員會負責確立整體戰略方向,對企業ESG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高管層面的ESG組織負責制定ESG的具體戰略,確認公司ESG的重要事項、工作目標和行動路徑;執行層面的ESG工作組負責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地和執行。

在環境議題中,“雙碳減排”是互聯網公司普遍重視的議題。作為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量巨大。此外,線上零售、線下零售、快遞物流的業務布局也增加了減排壓力。

隨著利益各方對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關注以及國家政策的牽引,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等在內的大廠紛紛出臺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減排措施、資源節約及循環利用、倡導綠色消費等方案,做出碳中和承諾。

從具體減排措施來看,國內互聯網公司有兩個應對思路,一是實現公司組織自身的綠色運營,包括云計算數據中心、物流中心、零售門店等場景;二是協同上下游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推進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承諾,將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及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達成云計算的碳中和;另外,則用15年時間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為了降低云計算數據中心與物流運輸造成的碳排放,阿里巴巴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將本地部署的IT基礎設施轉向云,平均能降碳84%。2022財年,阿里發布的《阿里巴巴供應商ESG行為準則規范》,已有超過一萬家供應商參與,包括綠色采購標準、綠色資質要求,并發布了綠色供應商管理體系。

騰訊承諾,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并不晚于2030年實現100%綠色電力使用。2021年4月,騰訊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事業部(SSV事業部),針對碳中和方向,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2021年9月,重慶騰訊云數據中心就采購了6000萬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率先成為重慶地區首個可再生能源電力100%覆蓋的大型數據中心園區。

社會議題關注領域更為廣泛,其中既包括企業員工權益保障和職業發展、生態伙伴/供應商管理與合作,也包括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帶動就業、公益慈善,還包括互聯網技術應用中的技術倫理、網絡安全、用戶隱私保護等。

長期以來,有關用戶隱私保護、員工勞動保障、平臺零工從業者權益保障等話題,時常讓大廠卷入輿論風波,這些議題也成為公司ESG報告中重點回應部分。此外,還有一些體現中國國情的議題,包括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產業賦能等。

在治理議題中,國內互聯網企業披露的信息包括董事會制度和企業治理架構、企業社會責任/ESG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反腐敗/反洗錢管理等。

03 ESG議題是關乎企業發展的“必修課”嗎?

長期以來,全球學界和業界對ESG的相關議題都有諸多爭議和質疑。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ESG并非財務指標,可能與公司經營沖突,因此懷疑它的長期價值。

這一價值傾向最早來自于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一個,就是在守法的前提下賺取利潤”。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認為,社會責任只是商業活動的補充,跟商業利潤之間是此消彼長的“分蛋糕”關系。

埃森哲的一項調研發現,部分企業領導者仍認為ESG是公共部門的事,屬于公司的品牌活動和“面子工程”,或者將其視為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不得已而為之”。此外,也有領導者認為ESG等同于“燒錢”,和運營效率、客戶體驗或商業創新無關甚至矛盾。

不過,倫敦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公司治理中心學術主任亞歷克斯·愛德蒙斯的研究發現,社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美國最值得效力的100家企業”的股票回報率每年比同行高出2.3%-3.8%(復合回報率為89%-184%),它們產生的未來利潤也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

愛德蒙斯在他的《蛋糕經濟學》里呈現了一種積極視角:“一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并不是在犧牲利潤,而是做大了蛋糕,最終提升了利潤。因此,遵循ESG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不光有道德和倫理上的緣由,也有商業和利潤增長上的緣由。”

《哈佛商業評論》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真正融入主營業務的ESG實踐,才是可持續發展的ESG。那些沒有將其業務的社會和環境后果直接與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戰略選擇掛鉤的公司,永遠無法完全履行其ESG承諾。”

從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布的ESG報告中,可以看到一些新趨勢:平臺型企業正在通過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協同多方生態合作伙伴,將ESG議題與企業經營活動緊密結合,在為企業和生態伙伴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擴大社會價值的貢獻。

例如,在“雙碳減排”議題上,國內互聯網企業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逐步實現自身“碳中和”目標,一方面又將這種能力轉化為企業解決方案,幫助更多有碳中和需求的企業實現減排。

根據IDC近期發布的報告,2021-2025年,中國能源企業數字化轉型支出將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生產運營數字化將成為企業重要減碳發力點。

在此背景下,騰訊的“碳中和”計劃決定重點發力新能源項目,將能源業務獨立成為騰訊云的一級部門,先后與國家電網、寶武鋼鐵、中石化、中石油、招商局、寧德時代等企業展開了合作。阿里云也推出能效平臺“能耗寶”,幫助企業優化暖通空調能耗,節能10%。截至2022年3月31日,有近1700家企業開始使用“能耗寶”。

在“鄉村振興”議題上,國內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重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田間地頭,解決農業生產、農技培訓、農產品上行等問題。

拼多多通過“山村直連小區”及“兩臺四網”(農產品上行平臺、互聯網農業數據平臺、地網、天網、農產品物流網和農業科技網)的模式,構建出整張供給網絡,充分對接供需。

這種業務實踐不僅幫助眾多貧困縣發展特色農業,改善當地經濟環境,也讓拼多多上的商家數量和農(副)產品訂單量持續提升,實現了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從2019年起,阿里巴巴也先后派出27位“鄉村振興特派員”到農村中去。截至2022財年末,菜鳥在全國建設了1000多個縣級共配中心并覆蓋400多個脫貧縣,及5萬多個鄉鎮和村級物流站點。

努力觸達欠發達地區和數字弱勢群體,為其提供服務,對雙方而言其實是互補的。2022財年,阿里新增年度活躍消費者中超70%來自低線城市和農村。到了2021年,832個脫貧縣在阿里巴巴平臺銷售額就達1281億元。

在“數字經濟”議題中,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因此,國內互聯網企業也正在通過技術優勢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京東實施“以實助實“戰略,以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治理效率,科技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為中小企業賦能。ESG報告顯示,京東云已為1500多家大型企業,超過152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美團建設了24小時智慧藥店,幫助實體零售實現數字化升級。在自動化履約方面,24小時智慧藥店從分揀、合單、打包、交接全自動化,支持人機協作;在數字化管理方面,24 小時智慧藥店實現全鏈條數字化管理,增加了機器自動補貨、自動取貨、AI校驗、遠程人工核驗等環節,門店出貨準確率基本達到 100%。

目前,105座城市市民享受了深夜藥品即時配送到家服務;24小時智慧藥店每小時可分揀150單以上藥品,比傳統人效提高近50%。

互聯網企業是中國數字經濟時代的“弄潮兒”,它們的誕生與壯大,既有賴于技術潮流和自身努力,也享受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各種紅利和優勢。新技術誕生的初衷是讓世界更加美好,眼下它們有必要回歸初心,關注發展帶來的外部性問題。

如今在ESG這個全球性議題的引領下,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正在身體力行地將其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指引,探索出更多兼顧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業務實踐。而棲身于大平臺之上的品牌、商家和上下游企業,也將越來越多被卷入ESG的大浪潮之中。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家居| 临泉县| 南澳县| 秀山| 历史| 仙桃市| 蒙山县| 旬邑县| 和田县| 宁河县| 望都县| 濮阳县| 乐东| 夏河县| 通州区| 漾濞| 福海县| 玉屏| 汤原县| 乌兰浩特市| 垦利县| 天门市| 安溪县| 启东市| 开鲁县| 寻甸| 南宁市| 舞阳县| 秀山| 黄冈市| 安图县| 枣强县| 崇左市| 乐业县| 柘荣县| 灵寿县| 蕲春县| 萨迦县| 兰西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