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彭新
延宕近兩年,英特爾終推出新一代服務器處理器(CPU)新品。
1月11日,英特爾宣布推出第四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代號“Sapphire Rapids”),并向全球服務器OEM、云計算廠商出貨。作為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戰場的主打產品,新一代“至強”將成為這家芯片巨頭保持市場優勢的底層支撐。
據英特爾介紹,第四代“至強”處理器采用Intel 7制程工藝,內置高級矩陣拓展、數據流加速器、安全引擎等單元,強化了AI計算、網絡、數據分析和安全等能力,通用計算平均性能提升53%,人工智能推理和訓練性能最高提高10倍;功耗上,第四代至強平均每瓦性能提升2.9倍,在優化電源模式下,每個CPU節能達70瓦,可降低52%至66%的總成本。
以往處理器提高性能的方式為提高其核心頻率或增加核心數量,但這兩種方法被英特爾所淡化,更強調各式加速單元對性能的提升。
英特爾中國區數據中心銷售總經理兼中國區運營商銷售總經理莊秉翰稱,英特爾曾大量收集客戶需求反饋,專門針對人工智能,5G網絡、數據分析、科學計算等用途,用專用加速器來提升處理器性能和效率,這一設計思路變化對CPU芯片有重大意義。
實際上,第四代“至強”處理器的誕生之路頗為坎坷,自2019年首次公布以來至少延期兩次。該芯片由于采用了更復雜的設計并添加了大量新功能,導致流片后經歷多次驗證測試以修復缺陷,推出日期多次延后。在此期間,AMD已經推出兩代 “霄龍”服務器芯片,而英偉達在經歷收購Arm失敗后,也開始自研數據中心Arm架構處理器,用于高性能計算,整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企業級市場領域,英特爾一直以開放的生態圈來應對對手的挑戰,并贏得眾多合作伙伴支持。但面對同架構的AMD芯片和服務器市場后起之秀Arm架構產品,這一優勢正在淡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ercury Research的最新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英特爾服務器處理器銷量占據x86服務器銷量的83%,而老對手AMD市場份額已從2015年的低于3%增長至17%,勢頭正猛。
為此,近年英特爾大力增加資本支出力推“IDM 2.0”戰略。一方面發力晶圓制造,競逐先進工藝的同時不斷拋出擴產計劃;另一方面,在數據中心、個人電腦處理器業務上奪回市場份額也是一大目標。
在英特爾,服務器處理器所在的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DCAI)業務是公司的利潤大頭。去年第三季度,該部門業務營收為42億美元,同比下滑27%,當季幾乎沒有盈利。英特爾CEO基辛格曾在當時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上評論稱,公司數據中心業務的增速慢于市場整體增速,但隨著優勢產品線就緒,英特爾的份額和產品平均價格都將重新增長。但他亦表示,英特爾目前尚未處于收復份額的位置,這還需要數個季度來實現。
如基辛格所言,做出產品只是開始,英特爾下一步需要贏得客戶認可,打開市場。此次第四代“至強”處理器推出即是大考。
目前來看,英特爾仍具優勢。在發布會現場,騰訊云、浪潮信息、亞信科技、吉利汽車等廠商紛紛站臺,公布基于第四代“至強”處理器打造的各種新硬件和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出新處理器的同時,英特爾還宣布推出數據中心GPU Max系列,直面GPU巨頭英偉達。該GPU采用3D封裝的Chiplet技術,在單個產品上整合了47個小芯片,集成了超過1000億個晶體管。英特爾稱,通過英特爾 CPU和Max GPU的組合,可以在科學計算領域實現10多倍性能增強。
“我們跟客戶和伙伴溝通的時候,大家都很希望在GPU上多一個選擇,也非常期待英特爾GPU產品。” 莊秉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從定位上,英特爾數據中心GPU可以滿足客戶對AI處理的需求。此外,英特爾設計了OneAPI平臺,以確保用慣了英偉達產品的客戶在遷移時沒有障礙。
此次發布數據中心GPU,正值英特爾剛宣布重組GPU部門,其將加速計算團隊并入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部門。
對此,莊秉翰回應稱,GPU分別面向PC(個人電腦)消費市場和數據中心市場,以最終用戶的用途考慮,對GPU部門架構調整分拆是更合理的布局。
“一旦客戶要買英特爾數據中心GPU產品,肯定也會對我們數據中心處理器有要求。”他以PC舉例,很多時候客戶會希望GPU和酷睿CPU一起使用,這中間有很多優化,讓CPU和GPU能夠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