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近日,有媒體通過天眼查獲得信息,原“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東黃章已退股撤資,與他一同退出的還有,珠海虹華新動能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海通創新證券投資有限公司等股東,而吉利旗下的武漢星紀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此成為了“珠海魅族”唯一的股東。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主體類型也變更為了“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企業”,即有限責任公司,這也標志著魅族進入了一個由吉利領導的新時代。
早在去年7月,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就曾以79.09%的股份取得了對“珠海魅族”的控制權,但名義上雙方仍然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在僅僅過去5個月之后,吉利就馬不停蹄地完成了對“珠海魅族”股權的完全掌控。
而吉利之所以如此積極收購魅族,說到底還是由于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日益激烈地競爭所致。盡管,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吉利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但在新能源轉型方面,他們卻走得并不順利。
2015年,吉利啟動了“藍色吉利行動”,確定了要在五年之后,實現新能源車型年產銷180萬輛、電動化率90%的目標。可遺憾的是,他們在2020年僅僅賣了6萬多輛新能源汽車,這其中還不乏“油改電車型”這種濫竽充數的產品。
為了扭轉局面,2021年吉利基于SEA浩瀚平臺發布了高端純電品牌“極氪”,從目前該品牌的整體銷量來看,表現還是不錯的,同時吉利還發布了新的“智能吉利2025九大龍灣行動”計劃,而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以及新能源補貼退坡,今年吉利工作重心必然是加快“電動化”轉型。
但想要造好電車,除了汽車基礎的硬件技術要過關外,在軟件層面的造詣也非常重要。畢竟“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車區別于傳統汽車最大的區別之一。
盡管吉利開發了基于GKUI吉客智能系統打造的智慧座艙,但在體驗和完成度方面并不太理想。因此,那些擁有豐富軟硬件適配經驗的手機廠商,自然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華為鴻蒙智慧座艙的成功,足以證明這一點。
收購魅族,能夠讓吉利吸納相關的技術人才,用于自家智能汽車的發展,同時吉利也可以效仿比亞迪,搞搞賣手機的副業。要知道在2021年,比亞迪864.5億元的收入中,有近38.3%是來自手機零部件及組裝業務,可見副業也是增加車企收入,提高集團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若吉利能夠把魅族盤活,說不定還真能從它的手機業務上嘗到甜頭。
盡管手機業務發展陷入瓶頸,在去年10月,魅族還是發布了基于魅族Flyme系統打造的FlymeAuto車機系統,按魅族自己的說法,他們希望公司未來能夠轉變為,擁有多終端、全場景、沉浸式融合體驗的智能生態品牌,而FlymeAuto系統將會聚焦智能座艙、智能出行等領域,并助力汽車品牌從電動化向智能化轉型。
甚至在新年將至的那幾天,魅族珠海總部大樓還專門掛上了“未來Flyme要ALL in AUTO”的宣傳橫幅。如此“渴望合作的暗示”,對于吉利來說實在太明顯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