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故研究室 石雨菡
編輯|龔 正
1月1日,國創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在B站悄然上線。在鮮有宣發的情況下,播出兩天該片便收獲超2000萬的播放量,以“自來水”式的優質口碑迅速發酵全網。
《中國奇譚》的爆火,讓B站有了些許安慰,但相信也給B站帶來了更多啟發。還是回歸到內容行業一個亙古不變的主線:無論是諸如《三體》這樣的經典大IP,還是《中國奇譚》這樣的新國創,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這才是內容創作者最應該思考的。
01 總導演陳廖宇:追求中國特性和新生命的表達
“雖然才2023年第一天,但似乎可以確定這就是今年最佳國創動畫。”有網友對《中國奇譚》如此評價。
《中國奇譚》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美影廠”)和B站聯合出品,共囊括八個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集結十一位優秀動畫導演。
根據介紹,《中國奇譚》在制作手法和美術風格上,既有傳統的二維、剪紙、偶定格動畫,又有CG、三渲二的現代技術,也包括素描與中國水墨韻味相結合的創新嘗試。
圖 |《中國奇譚》
截至目前,《中國奇譚》共吸引超8萬人評分,豆瓣評分穩定在9.5,近八成的觀眾打出五星。有網友評價該片“屁鎮迪士尼,腳踹皮克斯”。顯然“動畫祖師爺”美影廠的回歸,再次掀起了觀眾對國創動畫的期待。
《中國奇譚》的總導演陳廖宇坦言,盡管播出之前創作端內部對于影片質量一致認可,但作為一部風格化顯著、并具有一定實驗性質的短片集,播出后收獲如此大規模的關注,是預料之外的事。
而談到《中國奇譚》的創作契機,陳廖宇表示有三點。
首先,2022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作為中國動畫產業的代表者之一,美影廠在這一時間點需要更新的表達。
動畫短片是美影廠的傳統,《小蝌蚪找媽媽》《九色鹿》等動畫短片見證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推出動畫短片集也是繼承傳統、致敬經典的落地。
其次,陳廖宇認為,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當下國創動畫市場不論創作、內容還是形態,都等待更多元、更大膽的表達,《中國奇譚》是這一目標導向的體現。
最后是展現國創動畫新生命力的訴求?!吨袊孀T》以短片集的形式,引入了十一位創作者力量,不但尊重每位導演的創作風格,并給予他們自由的創作空間。
在這一點上,作為動畫導演前輩的陳廖宇化身牽頭人和老師,并形成一套自有的選人方法論:根據每一作品的創作技術、美術風格等需求逆推選人標準,實現作品“八影八面”;年齡在30到40歲之間,有一定創作積累和熱情,但缺乏表達機會。
“這樣的創作者更容易有新的東西迸發出來?!标惲斡钫f。
陳廖宇透露,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最核心確定的是“中國特性”這一作品骨架。
不論是已經播出的二維+國風的志怪短片《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還是講述“身份認同”的三維短片《林林》和后續未播短片PV,皆是基于“中國特性”之上,交織傳統和現代文化,以不同美術風格和藝術審美進行填充,最終達成觀眾與作品之間的情感共振。
圖|《小妖怪的夏天》
目前看來,展現“新生命力”的創作契機和“中國特性”作品骨架,正構成了《中國奇譚》的成功方法論。
02 B站:《中國奇譚》是意外之喜
2022年10月,B站發布了“2022-2023國創動畫片單”,其中并未見《中國奇譚》的身影。對此B站副總裁張圣晏解釋道:“彼時《中國奇譚》還未送審,確切的播出日期還無法確認?!?作為國創動畫的開年紅,張圣晏也坦言,B站確實沒有預料到《中國奇譚》能夠在短時間吸引如此龐大的受眾群。
據B站相關人士介紹,2021年初,美影廠找到B站接洽《中國奇譚》這一項目,雙方進行初步討論;2022年中旬,B站對《中國奇譚》進行單集分鏡評估,通過總導演陳廖宇向每個分集導演進行意見傳達和交流。
在B站內部,《中國奇譚》的定位并非商業化項目,而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國風企劃,承擔著中國動畫風格、類型多樣化探索的角色。因此在整個制作周期中,作為《中國奇譚》的出品方,美影廠負責整體內容、藝術風格以及技術上的運籌帷幄,B站作為當下頭部動畫播出和制作平臺,從市場和用戶角度給予扶持。
圖|《中國奇譚》
具體而言,除資金支持外,短片內容和風格由《中國奇譚》的單集導演把控,美影廠和B站則成立了聯合監制委員會。對于一些故事性和藝術性較強的短片,B站會預判觀眾的反饋,在關鍵情緒點的變化、氣氛渲染上提出適當修改建議。
例如《小妖怪的夏天》中,該片的結局引發不小討論。部分觀眾認為,小豬妖被孫悟空一棒打死后理應結束,悲劇色彩更震撼人心;而多數觀眾則認為,小豬妖“復活”重新點燃觀眾希望與信仰,劇情無需刻意深刻。
事實上,《小妖怪的夏天》最初的結局是前者,B站與美影廠后來建議結局應更加符合觀眾觀影習慣,最終導演於水通過對劇情的出色修改和豐富,也意外讓觀眾獲得“圓滿感”。
基于對藝術創作的尊重,B站更多從觀眾角度出發,為《中國奇譚》中期制作產能賦能。張圣晏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事情:通過聯合監制委員會,B站制片方經常為導演應援加油,“被鼓勵過的導演,最終成片的效果都非常好。”
除了輔助內容的生產,B站對《中國奇譚》的排播也進行了精細的排兵布陣。
《小妖怪的夏天》作為免費播出的第一集,在8部影片中承擔“前菜”角色,易懂、有趣、輕松是其入選的標準。而在口碑鋪墊之上,第二集《鵝鵝鵝》的劇情相對晦澀,此時輔以B站用戶擅長的二創解讀,推動整部影片口碑和熱度的二次發酵。
總的來看,B站作為播出平臺,具備天然的動畫土壤,助力《中國奇譚》所代表的國創新生命力的成長;而《中國奇譚》的出圈,也是B站奉行“有趣、獨特和可執行”的動畫作品合作標準之上的意外之喜。
03 尊重創作規律+共鳴是好內容前提
在《中國奇譚》中《鵝鵝鵝》導演胡睿的采訪視頻中,有不少觀眾在絕贊這部作品的同時,也把冷冽的視線投向了B站還在播出的另一部作品《三體》。
圖|《鵝鵝鵝》
任何作品都沒有可比性,客觀上我們也不能否認B站在《三體》上所下的功夫,但在大眾的輿論場,所有的內容創作者都需要面對來自觀眾的多元意見,這也是內容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B站史上投資與制作量級最大動畫作品,《三體》播出后目前相信大眾已有評判。而首播時間相差僅20天的《中國奇譚》,播出三集后豆瓣評分仍穩定在9.5分,不論是從制作體量還是口碑上,都指向“大力沒有出奇跡,四兩卻能撥千斤”這一殘酷現實。
撇開觀眾的遺憾,作為內容創作者,相信更應該思考的是,究竟《中國奇譚》目前比較成功的密碼是什么?
答案或許可以借用B站副總裁兼COO李旎曾說過的一句話。
“好內容的誕生,就是尊重創作規律,對創作者報以尊重?!?/p>
與《中國奇譚》身上,弱商業重風格的故事展現,迷倒了不少觀眾。這背后,尊重創作規律,為嶄新的創意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容錯和自由空間。從這個層面理解,《中國奇譚》成為黑馬或難以稱為偶發性事件。
據陳廖宇介紹,從2020年底到2022年暑期,《中國奇譚》總籌備期達到一年半,為這部小體量的短片集,爭取到了更多在劇本、制作上的打磨時間,而自由的創作空間也大大激發了導演們的積極性。
《林林》的分集導演楊木提到,《林林》在8部短片中投入經費最多,但預算仍然有限。他經常親自上手繪制,和團隊加班加點趕制,是一部“嘔心瀝血”的作品。而這一切皆源于《林林》是楊木遇到的最開放和自由的項目。
圖|《林林》
同時,基于中國特性的表達,實現觀眾與內容的情感共鳴,也是《中國奇譚》目標導向之一。
在《小妖怪的夏天》中,雖借用《西游記》的外殼,但主角卻是一只名不見經傳的小豬妖。在主角被“領導”們的蹂躪中,觀眾直接代入自身“打工人”的境遇,主角的隱忍性格讓觀眾感同深受,這也是與當下中國話語結合的結果。
而第二集《鵝鵝鵝》的故事原型,同樣來自于中國南朝梁時期的志怪小說《陽羨書生》。
據導演胡?;貞?,這個故事共改編了四版,最終還是保留了原作的主要架構,唯一的改編是讓不同配角的心上人與主人公發生互動,即將當代人的情感折射進故事中,引發思考。
不可否認,《三體》動畫作為商業化案例,在動畫IP全流程的運營、商業變現層面是成功的,但離一個好故事仍有距離,這或也影響到了后續的可持續商業化變現路徑。
而基于遵循創作規律和共鳴之上的《中國奇譚》,其未來的長線運營,或能創造更多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