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立場
曾經打出口號“敢做敢當當”的當當網,繼搶公章之事被網友戲稱“一人做事一人當,當當做事當當當”后,又一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據京東官方宣布,1月10日,京東圖書與當當網在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當當官方旗艦店在京東全面上線運營。當當官方旗艦店將涵蓋當當網所有圖書品類,包括當當網獨家渠道的貨品,實現與當當網全站的貨品通聯、價格對標。同時,雙方還將在打擊盜版書方面展開合作。
時隔多年,曾經“水火不容”的兩家企業,如今卻握手言和。
一切都好似造化弄人,從剛開始當當網處于圖書霸主地位時,何曾想到現在會向自己瞧不起眼的京東伸出求助之手,不單單身份地位天翻地覆,甚至自己還瀕臨淘汰。
只是當當網如今的局面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的,令人惋惜卻并不詫異,畢竟參考蘇寧入駐阿里的先例來看,最終入駐京東也在預料之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
1999年,與阿里巴巴同年創辦的當當網,一經問世,便劍指同為線上賣書起家的亞馬遜。
以至于當當網在國內興盛時刻,亞馬遜拿著1.5到2億美金的全現金欲收購當當網。要知道這一事件發生在2004年,那時北京全市住宅每平方均價才堪堪6000元人民幣。
可惜,那時的當當網并沒有堪比亞馬遜的電商理解。電商在當時的階段實際不應該是以盈利為主,而是快速打造一種商業生態,再為這種生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壁壘,以此才能帶來巨大的流量價值和現金流價值。
然而當當副總裁陳立均卻曾公開發言,2018年當當GMV為150-160億元,利潤超過4億元,掙錢能力在電商行業僅次于阿里、京東、唯品會,排名第四。“屹立于前五,沒有任何負債,其他人都不如當當,說當當沒落是錯誤認知”。
但沒有一個企業的發展或沒落是僅觀察經營利潤的,相反更多的是把盈利的錢全部重新投進業務中。
以2018年上市的拼多多為例,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其2016年的銷售及推廣開支為1.69億元,到2017年就飆升到了13.4億元,而到了2018年,第一個季度的花費都幾乎追平了去年一年的,為12.2億元。
更別談深諳燒錢大道的阿里與京東,在當年也是將“燒錢”策略刻進了骨子里,用海量資金打通了供應鏈、物流、商戶等困難,在全品類擴張的路上越走越遠,將增強用戶黏性的一站式購物法深挖到了極限。
這也體現出了當當在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想法有多么天真。而體現出當當網對電商理解欠缺的經典案例,便是當年與京東之間展開的“大戰”。
在當當網上市不久,便與已經多領域發展的京東在2010年底,拉開了在圖書領域大戰的帷幕。據劉強東表示,當日“當當在圖書供應商對京東進行封殺”,同一時間,京東宣布圖書“直至價格降到零”。
隨后,當當宣布斥資4000萬進行3C、百貨、圖書等產品大幅降價,京東則宣布將開展8000萬元的促銷。這場價格戰最終由政府相關部門介入而各方收手。
但圖書大戰的火苗還未熄滅,京東2011年以更加激烈的形式延續圖書大戰。
2011年,劉強東放出“5年內不允許京東圖書部門盈利”的狠話,在價格上與當當網死磕,直言“要打就要來狠的!”。
當當判斷,京東掀起的價格戰是暫時的,當當能借助上游的供應商聯盟,由出版商出面制止圖書價格戰。但事與愿違,到了2012年10月,當當網與京東甚至上演了逼出版社“二選一” 的暗戰。
期間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一直不理解,認為這樣打下去意味著京東每賣一本書,都是要虧錢的,并不認可這一舉動。
實則京東通過家電補貼圖書,又通過標準化的圖書獲得大量訂單和用戶,鞏固了自有物流的核心競爭優勢。圖書只是一個流量入口,用戶還可以在京東購買其他更多的商品。相輔相成之下,已經上市的當當自然消耗不過造血能力強大的京東。
以及當當一直想守著圖書這個一畝三分地,看怎么在這個市場做到盈利,完全不知道3C電商怎么做,也忽視了另一個板塊的巨大的商業價值。
綜合因素下,明明是圖書領域的霸主,卻成了造就京東圖書輝煌的“踏板”,當了電商的“前浪”。
早在2017年第三季度,京東圖書以36.2%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當當網的35.1%成為市場第一,天貓以17.5%的份額位居第三。
有趣的是,自京東創立以來,不斷沖擊著前面的競爭對手,而當當上市之后卻防范后面的追擊者,不得不說,思維成就高度。
妥協的當當
其實當當入駐其他平臺并非第一次,早在2012年便曾入駐天貓,建立旗艦店。
當時當當的第一意愿是“請進來、走出去”,希望通過與國美、酒仙網等合作伙伴搭建電商聯盟,形成綜合電商阻擊京東商城。
但是,在這第一意愿之下,也暗藏著對流量的渴望。李國慶表示“只要有好的流量,倒扣流水也比廣告費便宜”,還用實體店打比方:人家在人流熱鬧的商業街上搞一個商業地產,當當就是賣商品的當然要入駐了,再說租金也不貴。
不過當時的李國慶,即使是入駐,當當在選擇平臺時,也都刻意的避開了京東,入駐淘寶、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
而一旦選擇入駐平臺,那么入駐京東只是時間問題。-
源于自身業務的匱乏,當當網也承受不起電商的資金消耗,加上圖書賽道玩家眾多,當當急需一個新的突破點才有一線生機。
據業內分析,入駐京東,哪怕新增幾萬個新客,對于當當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因為京東用戶的購買力,在所有電商平臺中屬于佼佼者,長期在京東上購物的,都是家庭收入比較不錯的。并且京東一直是把圖書當作核心品類發展,一些愛閱讀的人士也習慣了在京東上買書,這些只要稍微外溢一點,當當的業績增速都會有大幅提高。
于是在京東龐大的流量誘惑下,當當終究選擇了妥協。
從公司的發展看,李國慶和俞渝兩夫妻的能力都很強,但是當當始終沒有外部智囊或者團隊里面的戰略分析,這或許也是企業經營愈加失利的原因之一。相反京東的發展有很大成分來自職業經理人。
當初的劉強東在和今日資本、高領資本融資的時候,便吸收了許多投資機構的建議。就連騰訊也是張磊給劉強東牽線搭橋的。同時創辦的阿里,身邊有一大票頂級戰略分析師,包括曾鳴老師對于商業模式的理解非常深。
而當當從創建到結束,就是一個夫妻店,讓當當網的船舵一分為二。
寫在最后
當當網這類存在于人們記憶里的企業,無論是什么時候提起都會令人噓唏不已。
1999年便創立的當當網,一直到2021年都還保持著5.46億人民幣的市值,對于這類細分領域的垂直企業而言,已然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結果。只可惜在當時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當當,如今卻為了流量低下了高昂的頭顱。
當當走到今天,其正確的決策或許不在少數,但企業經營有時比拼的是誰犯錯更少。囿于個體的局限性,作為夫妻店且長期保持這種經營狀態的當當,犯下了不少諸如在發展初期重視盈利等問題,正是這些錯誤的決策將曾經主營領域、業務模式和市場狀況都占優的當當,推下了電商爭霸的主擂臺。
這或許值得更多夫妻店模式的企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