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子象
周一,聯合國發布最新評估稱,經過35年的全球努力,地球臭氧層空洞有望在未來40年內完全恢復。
報告稱,如果維持現行保護政策,預計到2040年,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其他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至1980年的水平,即變薄之前的水平。由于破壞程度更嚴重,地球兩極的臭氧層恢復過程將更慢。預計北極的空洞在2045年恢復,南極的臭氧空洞在2066年左右才會完全被修復。
臭氧消耗物質持續減少
臭氧存在于地球大氣層中,它吸收了大部分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沒有了臭氧層的保護,直接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將對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傷害。紫外線通常與皮膚癌、白內障、免疫系統受損和農田破壞有關。
臭氧層在1970年代就開始被消耗。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宣布發現臭氧層出現了空洞,國際社會緊急行動,著手修復臭氧空洞。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46個國家承諾逐步淘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氯氟烴 (CFC) 被認為是侵蝕臭氧層的罪魁禍首。它通常存在于空調冰箱制冷劑、噴霧罐、泡沫絕緣材料中。聯合國報告表示,目前,近99%的禁用化學物質已被逐步淘汰。其中,平流層中的氯自1993年達到峰值以來,已經下降了11.5%;溴消耗臭氧的效率更高,其較1999年的峰值已經下降了14.5%。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首席地球科學家Paul Newman說,四年前臭氧層就有恢復的跡象,但只是輕微和初步的,現在的恢復已經穩固了許多。
由于其良好的效果,《蒙特利爾議定書》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全球環境公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臭氧秘書處執行秘書Meg Seki說,在過去的35年里,《蒙特利爾議定書》已成為真正的環境衛士。
為了評估《蒙特利爾議定書》的進展情況,聯合國的一個科學小組每四年發布一次報告。該報告有助于為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提供信息。
樹立氣候行動良好先例
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還有更廣泛的意義,將為全球氣候行動樹立良好先例。
雖然臭氧消耗不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拯救臭氧層的行動對全球變暖也產生了積極的連鎖反應。2016年,《蒙特利爾議定書》增加了一項附加協議,要求逐步減少某些氫氟碳化物 (HFC) 的生產和消費。HFC是一種吸熱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和加速氣候變化。聯合國報告稱,該附加協議的實施,估計到2100年將避免0.3攝氏度至0.5攝氏度的額外全球變暖。
另外,人類社會對待臭氧消耗物質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化學科學實驗室主任David W. Fahey說,幾十年前,人們走進一家商店,通常會隨手買一罐制冷劑。現在,這些包含臭氧侵蝕物質的產品不僅在商店中被禁止,在普通家庭或汽車中也難尋其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潔的化學物質。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Petteri Taalas在一份聲明中說,人類在逐步淘汰破壞臭氧的化學物質方面取得的成功表明,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做些什么來擺脫化石燃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限制溫度升高。
新技術預警
然而,聯合國報告在肯定全球努力的成果的同時,還首次指出地球干預工程等新技術的可能不利影響。
為了降低氣溫,人類開始考慮運用一種被稱為“平流層氣溶膠注入” (SAI)的氣候干預方法。該方法通過飛機或其他手段往高層大氣中注入硫磺氣溶膠,以反射一些太陽光,從而冷卻大氣,降低氣溫。
這種方法引起了爭議。部分反對者表示,這種氣候干預方式可能產生嚴重的意外后果,或會改變全世界的天氣模式。不過,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在溫室氣體減排對全球變暖產生重大影響之前,這種方法可能為人類爭取一些時間,至少需要對其進行研究。
最新的聯合國報告首次研究了這種方法對臭氧層的影響。報告警告,目前并不能完全保證拯救臭氧層的持續進展,因為通過“平流層氣溶膠注入”方法來限制全球變暖的提議,可能會徹底逆轉臭氧層的恢復,有必要對地球工程等新興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