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曉娟
編輯 | 牙韓翔
“這是很多店倒閉的前兆呀。”一名中老年消費者在北京家樂福首地大峽谷店入口處對界面新聞說。
她是看到了網絡上的關于家樂福購物卡的消息趕來的。這名消費者手上還有家樂福4000元儲值卡,今天購買了3套鍋具、2件拖把、一對枕頭以及一袋子雨潤香腸。她打算把東西送回家,再來一次,繼續用卡結算,盡量花光。
一名專門倒賣購物卡的北京黃牛告訴界面新聞,在他們收卡的圈子里,20天之前就已經拒絕收家樂福卡了,“倒不出去就砸手里了,很多人只能自己花掉。”
近來,不斷有“家樂福購物卡在門店無法購物”的消息在社交平臺發酵。
1月5日,家樂福門店開始張貼告示顯示,由于系統升級,家樂福部分產品無法使用家樂福購物卡結算。小紅書平臺上,不少消費者已經開始分享各地家樂福被“掃貨”的情況。譬如有位于無錫的用戶在1月8日稱,手上6000元的購物卡花了3小時才全部清卡成功,因為貨架很多都是一整排缺貨。
這些信息又從而滋生出了家樂福將要倒閉的說法,引發更多人去到門店里刷購物卡消費。
隨后,家樂福官方否認了“家樂福將倒閉”的說法。其對界面新聞回應稱,“公司正通過積極協調,多舉措優化商品供應鏈效率,給消費者更豐富的商品選擇。請廣大消費者不信謠、不傳謠,理性消費。”
1月9日,界面新聞在北京家樂福首地大峽谷店看到,入口張貼告示稱,由于購物卡持續升級中,暫不支持“家電商品、福氣心選商品”的結算。
賣場內百貨類商品仍然滿滿當當,但食品類、干雜類、生鮮類商品大部分不可以使用購物卡結算。伊利牛奶、康師傅方便面、所有低溫乳制品均在用廣播循環播放,無法使用購物卡。尤其是生鮮區,3個大型的肉類柜臺已經關閉,小湯山的蔬菜柜臺也空無一物。
界面新聞詢問多名家樂福員工,對于能否補貨以及是否關店的問題,一概表示不清楚。


在家樂福收銀臺,已經有顧客將塞滿購物車的東西分門別類,隨時準備將不能用卡的商品丟入存放孤兒商品的購物車中。即便排隊結賬的隊伍長,貨架出現缺貨現象,以及購物體驗差,但仍有聽到消息的人加入清卡的隊伍。

事實上,家樂福在出現這次購物卡危機之前,已經在各地陸續關閉了多家門店。
而逐漸消失的門店是不少消費者認為家樂福要“倒閉”原因之一。
7月25日,開業22年的家樂福北京方莊店停業關閉,而蘇寧易購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家樂福于2022年上半年新開門店0家,關閉門店24家。
蘇寧易購2022年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家樂福無新開門店,閉店數量為54家,門店數量從2021年底的205家減少到151家,門店數量驟減26%。2021年,家樂福門店數量凈減少23家,2020年凈減少5家。
此外,家樂福已經退出不少城市,例如杭州、成都、福州、濟南和南昌。蘇寧易購將關店的原因解釋為“止損”,它表示公司凈利潤虧損很大原因是受家樂福的拖累,其下滑的業績難以分攤較高的固定租金成本。為緩解虧損,公司正在全面開展家樂福業務調整,關閉部分區域門店。
作為1995年進入中國的老牌外資零售商,在2019年被蘇寧收購后并沒有一改頹勢。2019年9月,蘇寧易購以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業務80%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但這并沒有改變家樂福的不景氣。蘇寧易購財報顯示,收購后至當年年末,家樂福中國共虧損3.04億元。
持續虧損的同時,家樂福的市場份額也逐年下滑。盡管整個零售環境進入整體衰退期,但家樂福跑輸了大盤。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 發布“2021年中國連鎖Top100”,2021年,Top100連鎖企業銷售規模近2.3萬億元,同比下降2.8%,其中超市業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為0.3%。
根據咨詢公司凱度消費者指數2022年11月的最新數據,家樂福所屬的蘇寧集團在中國三大區(東區、西區、北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東區從3.3%下滑至2.1%,西區從2.5%下滑至1.8%。
此外,面對頹勢,家樂福嘗試了不少新業態,但也都較為慘淡,這也讓消費者產生了一種家樂福每況愈下的印象。
一個是依托于蘇寧對標盒馬的新零售業態“蘇鮮生”改造的家樂福精選店。但眼下不少家樂福精選店已經關閉,例如2022年7月,位于北京東四環慈云寺的家樂福精選門店也關閉了所有檔口,這家店的前身正是蘇寧“蘇鮮生”,在2020年4月被改造為精選店,兩年后倒閉。而家樂福位于重慶、福建等地的精選店也在2022年甚至更早關閉。
去年12月30日,家樂福中國CEO龔震宇在內部會議中表示,面對新的挑戰,家樂福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要“更加凝神聚力地抓住機遇,關注商品、服務、價格、效率,全力提速創新業務,沖鋒在行業轉型變革的前線。”
在家樂福背后的蘇寧易購也自身難保。蘇寧易購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虧損42.75億、虧損432.6億元。在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時,曾有觀點認為,家樂福最終淪落為蘇寧的“提款機”。但現在,這一提款機也出現“卡頓”。
在財務狀況、門店運營都不太理想的情況之下,因為一個基于“系統升級”而帶來的信息發酵,人們紛紛選擇了相信流言而沖向大賣場“清卡”——看起來是一場“鬧劇”,但背后是家樂福在中國市場已經損失掉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