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星船知造 蔡曉順 嚴小方
這一輪全球新舊能源的結構變革中,中國有兩股力量正同頻共振——
一是在“靠技術吃飯”的新能源“風、光、鋰、氫”逐漸替代“靠天然儲量吃飯”的舊能源“石油、煤炭”的過程中,我們依靠光伏電板、風電機組等全球領先的新能源裝備技術在這輪能源競賽中領跑。
二是中國電力行業正全力向新型電力系統沖刺——
政策持續發力,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提升電網安全和智能化水平,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
推進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強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終端應用領域爆發,中國新能源汽車是我國能源電子產業最重要的終端應用領域之一。從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連續7年全球產銷量第一。
中國電網革命涉及的領域多,鏈條長,今天星船知造聚焦能源電子產業終端——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一環——充電樁——
和大家一起探討充電樁“影響未來中國電力和汽車”的三個現狀:
1,中國互聯網造車企業、造車新勢力在充電樁相關專利上都有哪些布局?
2,關系到未來電網的“充電樁新概念車網互動(V2G,Vehicle to Grid)”,目前國內主要入局者有哪些?
3,現階段最賠錢的充電樁運營商能否通過新場景私樁共享扭轉頹勢?
一、充電樁專利儲備戰
充電樁產業憑借
1、解決新能源汽車補能難題、解決用戶“里程焦慮”
2、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未來深度接入“虛擬電廠”
從而成為中國七大新基建之一。
中國新基建主要發力科技端,分別是:
特高壓、5G基站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七大領域。
造車同時必須大力布樁,這樣的共識深入新能源車1.0玩家和2.0玩家的意識。
“一流企業賣專利,二流企業賣產品,三流企業賣苦力”。目前幾乎所有玩家都已進行充電樁專利布局。它將成為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各家充電樁專利布局如下——
2.0玩家:百度、阿里、騰訊、華為、格力、小米等企業
1.0玩家: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
百度:目前百度有3項充電樁相關的授權專利,偏向于汽車充電、充電樁導航及車費預估的軟件授權。頗有百度壓箱底的硬技術“人工智能”的底色。
騰訊:目前騰訊有2項充電樁發明授權專利,同樣都在軟件應用層面,包括充電樁信息管理方法及充電樁系統。
華為:既有制造基因又有軟硬件技術背景的華為,在充電樁專利布局上同樣是軟硬兩手抓。目前有26項充電樁授權專利,包括17件實用專利、8項發明專利及1項外觀設計專利。
阿里:阿里目前暫無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相關授權專利。
百度重AI、騰訊有用戶生態,在充電樁的專利布局上,這兩家大廠更多是將原先的技術優勢和經驗延伸至充電樁軟件領域。
既有制造基因又有軟硬件技術背景的華為,在充電樁專利布局上同樣是硬件產品和技術軟件兩手抓。
目前小米、格力還未有具體乘用車車型推出,但在充電樁上都已有布局——
格力:格力造車計劃走to B到to C路線,布局了包括新能源汽車上的鋰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今年,董明珠透露格力將成為特斯拉供應商。
格力目前圍繞充電樁布局了21項授權專利,包括5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發明專利等,產品、技術兩手抓。
比如,安全性上,格力的充電樁在插槍座上設置有漏水結構,通過插槍座與立柱連接,能夠快速地安裝充電槍和插槍座。同時格力的充電樁配備了電動汽車充電診斷方法和系統,及早識別故障,降低新能源汽車引發火災風險。
小米:小米造車近500天,目前小米汽車共有4項充電樁授權專利,分別為:
1,一種供電組件及充電樁(實用新型專利):通過設置與充電槍并聯的插座,使供電組件的應用范圍廣,通用性更強,使用更便捷。
2,充電插頭、充電插座、車輛、充電樁及充電系統(實用新型專利):充電插頭的產熱小,安全性高。
3,充電站 (實用新型專利):節省為新車充電的時間和空間,并有效地提高充電準確率。
4,充電電路和車輛 (實用新型專利):能夠利用低電壓的充電樁給高壓的動力電池充電。
目前小米汽車已經有402項專利,大部分專利集中在自動駕駛領域。
在充電樁專利布局上,目前造車新勢力處于第二、第三梯隊。需要采取差異化戰略,集中力量專攻某一技術分支。
第一梯隊:國家隊 專利布局1000件以上
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國家電網重要的儲能終端之一。
國家電網很早開始進行充電樁專利布局,目前已有1504件充電樁專利,在各個IPC技術領域都有涉及。已經形成充電樁專利壁壘,占據主導地位。
第二梯隊:專利布局100至500件
蔚來處于充電樁專利布局的第二梯隊,共有相關專利278件,主要集中在電池組供電裝置、充電樁及充電站領域。
充電樁制造商、第三方運營商星星充電的母公司——萬幫數字——有185件充電樁專利。
此外,充電樁第三方運營商如國軒悅行、北汽新能源的專利數量都超過100件。
第三梯隊:專利布局少于100件
小鵬汽車的充電樁專利數量為94件,在電池組供電裝置、電力供應、充電樁、充電站上有少量專利布局。
理想主打油電混動車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暫未有充電樁方面的專利布局。但在補能方面,理想有一份無線充電專利。
星船知造認為,國家電網在充電樁專利布局上一枝獨秀,在充電樁市場走向成熟期的當下,國家電網圍繞基礎專利繼續優化布局,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設立。
而像蔚來這樣在充電樁專利布局上略遜一籌的企業,應當走差異化專利戰略,集中資源在某一分支技術上研發趕超。小鵬這樣充電樁專利布局上目前不具備太大優勢的企業,可以跟隨優勢企業的技術及時調整研發策略,同時尋求研發合作伙伴。
二、車網互動國內主要入局者都有哪些?
在車網互動概念中,電動汽車是儲能終端——一個移動充電寶,可反向供電。
來看一個案例:
今年9月底,颶風席卷美國佛羅里達州,當地90%的縣城斷電。那天美國社交媒體上,佛羅里達州人討論最多的話題是風暴、洪水、停電以及“你開的什么車?”
當時某車主啟動了一輛福特F-150電動卡車,利用卡車中的鋰電池給房子供電——
汽車電源一插,聯排別墅里的燈管、電視機、唱片機和冰箱全都照常舊運作。這輛福特電動卡車正配置了V2G技術。
電這種能源一旦產生,就需要即時消耗。理想狀態下,電力網絡供需實時平衡,但維持這樣的平衡正變得越來越難。
用電端:目前中國電力消耗場景主要在工業用電和生活用電。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到2030年,國內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成為用電端的新增負荷。
發電端:在3060政策下,未來新增發電量主要來自風光水電為代表的綠電。
然而風光水電和燃煤、燃氣不同:
風電要清風和煦,光伏靠陽光普照,水電得觀測汛期。一句話——得看天氣。要將這些綠電穩定供給電網,就必須要用儲能做“蓄電池”。
如果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作為儲能終端,我們就有了削峰填谷的調控能力——
用電高峰時,新能源汽車向電網供電。用電低谷時,電流向新能源汽車——具備V2G技術的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將成為未來靈活調控電網的手段之一。
虛擬電廠通過5G、AI、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把分散的電源、負荷和儲能打通,統一調度管理。
從長遠發展看,V2G概念是未來電網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商業邏輯上看,V2G帶來三方共贏——
電網緩解了用電壓力;充電樁企業獲得更多商業模式;新能源車主能“賺零花錢”。
英大證券做過一項測算,一塊鋰電池的循環充放電次數可以有8000次。如果拿出5000次用來“賣電”,按照1元峰谷電差價以及一天賣50度電算,車主就能有25萬元收益,甚至超過了很多新能源汽車的價值。
目前著手布局V2G技術的企業主要有“車企、電力企業、充電樁企業、鋰電企業、通信運營商”等。
車企:
沃爾沃最新款SUV EX90已經用上了V2G技術。SUV EX90可以連接壁掛式充電盒、家用電表以及沃爾沃汽車APP,通過數據上云靈活管理電池電量。
除此之外,像特斯拉、通用這樣的車企盡管目前沒在新能源汽車上裝載V2G應用,但其能源業務線中的太陽能電板產品都已經用上了V2G。
車企都意識到,汽車革命與能源革命并非兩個獨立行業,而是一種融合產業。V2G是這個融合產業中的新增量點。
國內車企方面,最早入局V2G技術的有威馬汽車。2020年,威馬抱上國家電網大腿,聯合研發、實測、落地應用V2G。國家電網有基礎設施網絡,威馬則儲備相關技術,兩者結合跑通了V2G的應用場景。
目前,星船知造查閱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信息發現,吉利、一汽、東風、蔚來、賽力斯、哪吒等車企都已有V2G方面的專利儲備。
吉利:V2G充電站
一汽:V2G放電控制系統及控制方法
東風:電動汽車V2G控制方法及裝置
蔚來:基于V2G使用場景下的電池健康度檢測方法
賽力斯:充電樁的充放電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和充電樁
電力企業:
國家電網:布局V2G專利最多的企業,共有46條發明公布專利和26條發明授權專利。
上海電氣:一種基于V2G的電動汽車充放電控制系統及使用方法
充電樁業務相關企業:
星云科技:2款V2G充電樁外觀設計及一項發明專利:利用VIN碼匹配V2G直流充電樁的方法及系統
特來電:充放電控制方法、車載充電機及終端設備
中科智充:應用于V2G中智能風光儲存一體化裝置
遠景科創:V2G充電站的充電控制方法、裝置、服務器及存儲介質
鋰電池企業:
蜂巢能源:電動車V2G模式放電量確定方法、裝置及存儲裝置
通信技術相關企業:
中國電信:V2G能源交易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
北變能控:V2G直流雙向充電模塊
就目前情況來看,中國V2G技術仍處于示范運行期——需要等待技術跑通商業模式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根據相關政策,中國V2G發展將分三步走:
2020年之前:開展小批量多批次的V2G試驗驗證,參與雙向充電的電動汽車數量可控制在10~300輛,主要任務是驗證多臺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充電技術,實現多輛電動汽車的相互充電放電。
2020年—2025年:主要開展規模化電動汽車(數量一般不少于500輛)與電網雙向充電的示范運行。
2026年之后:逐步商業化推廣。
三、最賠錢的充電樁運營商能通過新場景扭轉頹勢嗎?
在充電樁產業中,上游的設備制造商可以賣樁創收,下游的車企能與用戶生態捆綁,反倒是中游的運營商仍陷在這個“高投入、慢回血”行業,盈利遲遲未見。
星星充電、特來電這樣的第三方運營商正試圖開辟新業務場景——私樁共享——扭轉局勢。
目前進入私樁共享藍海的,除了星星充電、特來電、云快充這樣的第三方運營商,也有威馬、蔚來這樣的車企。
然而,這門新生意恐怕難以快速回血——主要有三只攔路虎。
1.找樁難
私樁共享的用戶參與度低。
按照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全國有240萬根私人樁,僅有約6%私樁參與共享。如果用戶不愿意貢獻樁,就影響到了私樁共享的供給生態。
星船知造了解到,一些共享私樁業務目前還建立在自有生態中——比如在星星充電平臺APP發布共享信息,需要從星星充電平臺購買充電樁。
目前,絕大多數用戶使用隨車購買、贈送的充電樁,較難綁定APP。
2.用樁難
私樁歸業主所有,但建樁的地由物業方協助管理。即便找到了樁,仍有小區物業不愿意放陌生車輛進場——還是用不了。
另外,部分私樁使用時需支付額外的停車費,增加了充電成本。
3.確權難
如果充電樁在共享過程中損壞、存在安全隱患,誰來維修和賠付也將成為問題。
找樁難、用樁難、確權難的困局短期內難以改變。
長期來看,如果與C端用戶更接近的車企、關注民生的國家隊都參與到私樁共享市場,第三方運營商依舊缺乏優勢。
尾聲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電力的平穩可靠,它的充足穩定是那么理所當然。讓人忽視保電路上的壓力和不易。
未來,我們將完善全社會充換電網絡。隨著車網協同、充電樁等產業的發展,“里程焦慮”將成為過去,越來越多人能開上價格合適、“萬物互聯”的新能源汽車。
國家電網也將在信息革命和新能源浪潮中迎來新的挑戰和活力。
參考資料:
[1] “藏電于車”提上日程千億市場待激活 V2G距全面商業化還有多遠?21世紀經濟報道
[2] 私樁共享難在哪? 中國能源報
[3] 小米造車,下半場還有戲嗎? 獨角獸挖掘機
[4] 小米汽車“充電站”專利獲授權 IT之家
[5] 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技術預測分析——基于生命周期和國際專利分類號 科技管理研究
[6] 新能源車企,誰是虧損王? 中國新聞周刊
[7] “藏電于車”V2G千億市場,全面商業化還有多遠?
[8] 德州儀器入局新能源充電樁,積極探索V2G模式 第一財經
[9] 基于大規模 V2G 的區域電源低碳優化策略 電力建設
[10] 推動電動汽車車網互動(V2G)儲能技術發展 新清華
[11] 智能電動車雙向充電漸成主流 V2G進入快速發展期僅差“臨門一腳” 科創板日報
[12] 充電樁行業研究報告:市場和政策雙重驅動,充電樁市場空間持續擴大英大證券
[13] 基于大規模 V2G 的區域電源低碳優化策略 電力建設
[14] 動力電池V2G規模化落地還有多遠?CBEA
[15] 虛擬電廠:云程發軔,擁抱藍海 國海證券
[16] 2022年虛擬電廠行業深度研究 中泰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