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天財經 零露
「睡覺前,我跟女朋友說,’來,幫我把電插上。’」
脫口秀演員吳星辰在表演中講述了自己患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之后,需要戴呼吸機入眠的經歷。據統計,中國目前超過一億人在睡眠中發生過呼吸暫停,戴著氧氣面罩入睡已經不再是個例。
戴呼吸機入眠,已經在白領中流行起來,一位互聯網大廠的部門負責人告訴周天財經,其在睡眠時呼吸暫停了長達一分鐘之久,已經引起了他的警覺,而其所在的部門近期就有數位員工戴著呼吸機睡覺。
而當前也是疫情吃緊的時期,前些日子還在囤布洛芬的人群,如今不少都在搶購呼吸機、血氧儀等家用醫療器械。
全球家用呼吸機市場規模逐年增加,據沙利文數據統計,2020 年全球家用呼吸機市場規模為 27.1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有望增長至 55.8 億美元。一時間,家用呼吸機被眾多消費者以及投資者們加入「購物車」。
01 喘著喘著就沒氣了
睡覺打鼾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也有很多人喘著喘著就沒氣了。「窒息」過程可能會持續數秒甚至幾十秒,醫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 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此類病情患者在睡覺時呼吸道被堵住的空間超過 90%,吸收的氧氣變少,進而導致血液中的氧氣濃度降低,心臟負荷會變大,長此以往,會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據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王菡僑教授講述,「在凌晨發生的猝死中,60% 源于睡眠呼吸暫停;在缺血性心臟病、既往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中,25%-60% 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睡眠呼吸暫停患者高血壓的發生率為 49.3%;頑固性高血壓患者中,83% 存在睡眠呼吸暫停。」
國際著名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發布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全球經濟負擔」報告顯示,我國 OSA 患病人數已達 1.76 億,居全球首位,其中需要積極治療者超過 6600 萬。而工作壓力較大的中產階級,是這一病癥的高發人群。
目前,針對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手段有限,佩戴呼吸機是其中一種。有用戶分享了自己佩戴呼吸機睡覺時的感受:「不戴,經常被自己憋醒,常常睡了跟沒睡一樣,戴了,雖然體感上有些不適,但至少不擔心自己被憋死了。」
除此之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需要依靠呼吸機輔助治療。王辰院士在《柳葉刀》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國 20 歲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為 8.6%,40 歲以上達 13.7%,60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過 27%。在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有增無減,預計在 2024 年前患病人數將達到 5.3 億人。
在江西省售賣呼吸機的鄧文理對真實故事計劃描述,他已經接觸了上千位需要購買呼吸機的患者,這些人中,20-50 歲人居多,男性高于女性,其中 60% 的誘因是肥胖,導致氣道狹窄,再有就是年齡大了,肌肉張力下降。但如今,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步年輕化。
02 呼吸機的誘惑
家用呼吸機和我們印象中 ICU 的醫用呼吸機不同,更像是一種小型家用電器,或者說是消費級電子產品。最近一段時間,家用呼吸機經歷了一輪業績和股價爆發。
淘寶平臺顯示,「雙十二」期間,國產家用呼吸機頭部品牌魚躍醫療的一款產品,目前已經累計 2005 人加購,其他品牌產品加購人數也超過千人,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與此同時,二級市場上也迅速作出了反應。2022 年 11、12 月多支呼吸機概念股走強,紛紛達到股價歷史高位,不過,到 1 月 6 日盤中,魚躍醫療股價盤中回落到 32.49 元/股,同一時間段,可孚醫療上漲 14%,九安醫療上漲 18.3%,但目前股價均已回落。
一個月前,魚躍醫療、可孚醫療、怡和嘉業的市值分別為 349.36 億元、93.3 元、158.08 億元;到了 2023 年 1 月 6 日盤中,三家企業的市值分別為 325.81 億元、76.91 億元、144.44 億元。相比最高點均回落了 10-20%。
其中魚躍的股價起伏部分源自于最近的「品牌危機」:最近一個月,魚躍醫療因「血氧儀漲價」、「私自召回已發貨制氧機」等風波屢次引發熱議,遭遇創立以來的最大品牌危機。
魚躍品牌危機的原因,其實是市場需求旺盛,據沙利文數據,中國家用呼吸機行業市場規模正以 22.0% 的 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速增長。
在創投領域,各位投資人也對家用呼吸機的市場潛力抱有期待。2022 年 11 月,研究輔助呼吸設備的北京雅果科技完成數千萬元 A+ 輪融資,據領投方中科海創負責人介紹,其投資邏輯就是依靠「便捷的家用醫療器械將迎來高度的需求增長」這一市場預測。在騰訊 2022 年投資的 5 家醫療領域企業中,其中之一就是魚躍醫療。同樣在這一賽道的美好醫療與怡和嘉業,在 2022 年 10 月、11 月分別掛牌上市時,均在上市當天實現 185 億高市值。
和血氧儀類似,家用呼吸機賽道的爆火一方面在于時代「紅利」,另一方面,中產群體改善睡眠的需求爆發,而呼吸機的毛利也非常具有誘惑力。美好醫療招股書顯示,2019 年至 2021 年,美好醫療的家用呼吸機組件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 48.17%、48.48%、45.1%。在此期間,美好醫療的營收與凈利潤均保持著每年 20%-30% 的增長。
而現在,家用呼吸機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市場價位,市面產品售價在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目前可以緩解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普通國產機型價格在 2000-4000 元,進口機型價格在 4000-8000 元之間;而治療舒適度較高的機型國內價格一般在 4000-6000 元,進口價格在 8000-12000 元。某呼吸機經銷商曾通過瑞思邁一款機型的價格變化,推測其利潤,該產品在 5 年時間內,從上市時的 26900 元,跌至 13800 元,也就是說在價格巔峰時,產品利潤能達到 50% 左右。
03 浪潮退去,誰在裸泳?
家用呼吸機賽道的成績并不穩定。
在需求增長的這兩年,也讓家用醫療設備概念玩了一次過山車。2020 年魚躍醫療營收達到頂峰,實現營收 67.26 億元,同比增長 45.08%;凈利潤也以 17.59 億元,實現同比增長 133.74%;而到了 2022 年,在魚躍醫療第三季度財報中,其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 3.65%,達 51.16 億元,凈利潤 11.35 億元,同比下降 15.99%。同時,這已經是魚躍醫療第 6 個季度凈利潤負增長。
疫情發展一度給家用呼吸機行業鋪上一層「泡沫」。2020 年疫情讓各企業開發了很多海外用戶,從而拉高了整體營收增速。在《財經》的報道中,有業內人士稱,2020 年,呼吸機價格曾到達過頂峰。一款型號為 ACM812A 的簡易呼吸機平時售價在 5 萬左右,但有經銷商報出了 15 萬/臺的價格,如果要現貨,價格則是 30 萬/臺。財報顯示,2020 年魚躍醫療的外銷收入同比增長 173%。邁瑞醫療也曾表示,在 2020 年,公司在海外市場實現了 700 家空白高端客戶的突破。
需求與利潤成為家用呼吸機賽道的增長動力,然而當泡沫消散,這一賽道的下一個增長動力在哪里?就像魚躍醫療在半年報財報中寫的那樣,「公司呼吸治療解決方案板塊業務規模下降,主要因為制氧機產品較去年海外疫情類訂單影響下的高基數有一定下滑。」
恒州誠思《2022 年全球及中國無創呼吸機行業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指出,全球家用無創呼吸機市場的競爭格局分布非常集中,主要以瑞思邁和飛利浦為代表,分別以 40.3%、37.8% 的份額占據了接近 80% 的市場,費雪派克、 律維施泰因 (萬曼)、德百世,分列第三到第五,中國企業怡和嘉業位于第六位。而在 2020 年排名前三的分別為怡和嘉業、魚躍醫療和融昕醫療。
一方面,呼吸機技術難度高,中國呼吸機企業起步晚,短期內很難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趕超所需的根本性技術跨越。據中研網統計,目前我國 20 多制造呼吸機的企業中,只有 8 家企業的主要產品通過歐盟 CE 認證,占全球產能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在這幾家企業中,攻克技術發展「瓶頸」依舊比較困難。
據怡和嘉業招股書顯示,在怡和嘉業呼吸機生產過程中,其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材料均為外采,僅核心軟件進行自主研發。然而國際技術引進作為實現「彎道超車」的常規動作,放在醫療領域之中并不容易,2022 年 4 月,據德國日報報道,德國政府以公共安全問題為由,阻止了位于北京的誼安醫療收購一家德國醫療器械制造商。
從長期主義出發,家用醫療設備手中并不能只有一張牌。
按照道彤投資董事總經理林禎成的投資邏輯,「未來上游將會成為醫療硬科技投資的重點賽道之一」,解決醫療器械的核心零部件,減少核心材料依賴進口,從產業鏈和供應鏈上去投資布局是對醫療企業的新命題。
2022 年 4 月,生產呼吸機核心零部件「微型高性能渦輪風機」的貝豐科技,實現了海外出口,同時完成億元級的 B 輪融資。貝豐股東方銀杏谷資本投資人姚詩雨稱,看中這一賽道的原因一是在于其創始團隊的工程師背景,以及團隊在這個賽道的數十年的技術積累;二是在于,原來長期被進口所壟斷的呼吸機供應鏈,在近幾年由于下游對呼吸機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整個進口產品的供應期、貨期很長,給了國內專精特新企業訂單大爆發的機會。
醫療器械企業開始向產業鏈上游投去了更多的目光。2022 年 9 月,邁瑞醫療收購了全球專業體外診斷上游原料供應商海肽生物,該診斷方式以精準度高、無污染的優勢成為目前的主流免疫診斷技術,但由于成本以及技術壁壘的阻礙,該技術被羅氏雅培等國際龍頭所壟斷,占據全球七成的市場。此番收購,一方面可以補齊邁瑞醫療在體外診斷原料上的短板,另一方面還能夠獲得其先進技術和專利,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避免被「卡脖子」。
此外,魚躍醫療、怡和嘉業等「專攻」呼吸機產業的企業也開始押注新業務,比如最近,魚躍就出資 9.23 億,以 4.99% 的股比加入了螞蟻的新一輪增資,成為了這家馬云實際控制的消費金融公司的小股東,不過,優質資產支付寶并不在這個框架內,對于 325 億市值的魚躍來說,這其實不是一筆小錢;
還比如 2021 年中,魚躍醫療收購凱立特,瞄準了后者的動態血糖監測(CGM)技術;怡和嘉業也將產品線進一步橫向拓展至制氧機與霧化器,進行新一代設備的技術儲備。
04 結語
時間永遠是技術發展中最難以把控的部分。在各企業追趕技術的路上,產業機會已經來臨。
2022 年 2 月,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將德國知名醫療企業 Vyaire Medical 旗下的兩款呼吸機界定為一級召回。海外市場空了一大塊,貝豐科技 CEO 魏希盟指出,國內家用呼吸機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各大品牌都在進行價格競爭。
如今家用醫療市場已經引起巨頭們的注意。2022 年九月,騰訊擬 2.91 億元戰略入股以急救業務為主的訊捷醫療公司子公司,增資完成后,騰訊將成為訊捷醫療第二大股東,持股占比 19.5%。海爾也開始布局家用醫療器械領域,目前已經推出了制氧機、血壓計、霧化器等產品;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也新成立了天津格力新暉醫療裝備有限公司。據橙果局統計,2022 年 11 月完成早期融資的 31 家初創企業中有 14 家都聚焦在了醫療器械類。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在成立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時,提出了「真創新、真科學」的概念,即被投企業是真的擁有創新技術,且真的有可驗證的科學數據。
把過去昂貴的醫療產品家用化、家電化,是對產業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一次巨大的產業機遇,這是屬于邁瑞和魚躍等玩家的巨頭游戲,或許也是新興創業公司加入產業鏈的好機會,時代之門已經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