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人物社
自2022年12月7日,防控政策逐步放開后,新冠感染席卷全國。北京最先迎來感染高峰,有的醫院發熱門診一天排隊800余個號,僅在12月11日,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已達2.2萬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除北京外,全國各大城市也成為了新冠感染的戰場。
然而,感染高峰只是第一道難關。多位呼吸危重癥專家均達成共識,重癥高峰的到來將是一場更大的考驗。目前,有重癥收治能力的醫院,是戰爭的最前線,面對大量的重癥病人,缺人、缺藥、缺床位,是必將面對的嚴峻現實。
我們找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危重癥專家余昌平,三年前,新冠疫情爆發之時,余昌平作為湖北防治專家組成員曾被感染,并發展至重癥,他甚至分析“有30%死掉的可能性”?,F在,他不僅是呼吸科一線專家,還是微博知名醫生博主,“從病房到互聯網,一直戰斗在一線”。
12月末,我們與余昌平進行了對話,這一小時的時間是他擠出來的,通過他的講述,我們希望了解重癥高峰何時會到來?如何識別、預防發展成重癥的可能性?面對重癥高峰,醫院與社會該如何準備?以及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
以下是每日人物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危重癥專家余昌平的對話:
文 | 高越
編輯 | 趙磊
運營 | 月彌
談重癥接收
每日人物:在這波感染中,從什么時候感覺到患者明顯增多?現在呼吸科和重癥病房接收的患者數量大概有多少?
余昌平:放開之后,大概一個星期,就能明顯感覺到患者數量一下子變多了。我們科室有一科和二科,加起來140多個床位,這些天一直是滿的,一直在加床,重癥ICU的23張床位也是滿的。還有很多等床的病人,等的時間誰都沒法說,都是出院一個收一個,重癥也是,轉到外面普通病房一個,或者不幸走了一個,才能收一個。
每日人物:接收患者時,要如何進行輕癥、重癥和危重癥級別的判定,會有哪些標準?什么程度需要住院?
余昌平:判別輕癥、重癥還是危重癥,一要看病人自己的描述,大多數人感染后一般都是輕癥,可以當作流感處理,假如病人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就要考慮是否是重癥,這時就要看CT檢查的結果,如果肺部感染范圍比較大,就確定是重癥。不過也沒有明確的比例,究竟是1/3算大,還是1/4算大,一般靠醫生的判斷。
這兩者一定要結合起來看。很多人是自己感覺很重,癥狀描述得很劇烈,像我有個親戚,在鄉下住院了幾天沒好轉,自己開車到武漢,要來大醫院治,在半路上,他把CT發給我,我一看并不重,別說轉到大醫院,根本就不需要住院。很多病人一來就要住院,結果檢查完,我一看他們的CT,根本就不重,沒有達到住院的標準,我都會把他們勸回去,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自愈性疾病,回去吃點藥、休息好,吃好睡好,慢慢自己會好的,一般都會聽勸。
普通人不用恐慌,一聽肺炎就緊張害怕,比較輕微的感染,吃消炎藥就可以。
每日人物:收治的重癥患者一般是什么年齡段?有基礎病的群體偏多嗎?
余昌平:重癥患者絕大多數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或者不算高齡,大概五六十歲,但體質比較差,有基礎疾病,像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腫瘤、慢阻肺之類的,甚至有很多人是疊加了多種基礎病。前些天,我們收治了一個病人,還不到70歲,自己有腫瘤,接受了化療,還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同時,他的感染也很嚴重,一來就發現感染面積很大,呼吸困難,直接進了ICU。這不是個例,其實在重癥里挺普遍。
我們醫院目前沒有青壯年發展成重癥的情況,但社會上肯定有的,只是相對來說比較少。
每日人物:重癥患者里死亡的比例高么?一般會因為什么原因?
余昌平:肯定會有死亡的,但我們醫院來看比例并不算高。有的是死于其他的基礎疾病和并發癥,還有的是死于肺炎本身,肺炎嚴重,呼吸困難就憋死了。雖然有呼吸機可以吸氧,但沒辦法一直吸,一般是給患者維持三五天、一個星期,吸氧的同時再治療,如果慢慢好轉,病就緩過來了,但要是肺感染的程度很重,范圍很廣,一直沒控制住,一直在加重,就很難救過來了。尤其是那些疊加多種基礎病的患者,免疫系統很差,病毒會大量繁殖,范圍很容易就擴大了,所以出現肺炎癥狀一定要盡快送醫。
談重癥救治
每日人物:面對重癥高峰,醫院能做哪些準備?作為經歷過當時武漢疫情的醫院,在醫療資源的儲備上,有哪些經驗可以供其他城市借鑒呢?
余昌平:床位不足,沒辦法入院是重癥救治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我們醫院在這一點上是做的比較好的,一個是要加快已有病床的周轉,我們呼吸內科是直接面對新冠的,初期收的一些肺炎并不是很重的,要盡快出院,一些比較重的肺炎,經過七八天的治療明顯好轉,要盡快轉到普通病房。我們會告訴患者,不見得要住到癥狀完全消失,這要很長時間,可以回去慢慢地養,勸他們好轉之后就盡快出院。
還有一個是我們醫院127個臨床科室,5000多張床位,現在全部都收治感染患者。以前是只有發熱門診、急診科、呼吸內科、重癥科在收治,現在其他科室的病人可能還會比平時少些,所以就把其他科室有的床位都拿來收患者,這樣住不了院的醫療擠兌就能得到一些緩解。也不止普通床位可以借調,目前全院重癥床位已經有466張,占所有床位的9%。
每日人物:醫院在重癥救治的醫護隊伍上做了哪些準備?
余昌平:我們醫院把重癥醫學科、呼吸與危重醫學科和感染科,這三個科室的科主任和醫療組長加在一起,一共36位專家組成了一個重癥救治組,一個專家管兩三個科室,其他科室收的患者,重癥的我們要幫忙指導治療。我負責的是胃腸科和介入科,今天上午跑,昨天上午也跑,剛才給我打電話,明天上午還要收治3位重癥患者,我也要過去。我自己科室的也要管,我每天還有自己的20多個床位的病人要負責。
即使這樣人手也不夠,大家都帶病上崗,我們科室幾十個醫生都感染了,有一個發展成肺炎,其他人基本上燒兩三天,燒一好,就得上班。我的癥狀比較輕,低燒兩天,有點咳嗽,12月19號就返回崗位了,只休息了4天,這幾天還要多頂一下班。
每日人物:醫院在醫療器械的儲備上充足嗎?現在呼吸科和重癥科室的呼吸機是否出現短缺的情況?
余昌平:目前還是足夠的,不見得每個都要用,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看是用無創呼吸機,還是插管吸氧?,F在是有創有9臺,我們用了7臺,無創有10臺,用了9臺,高流量有9臺,用了8臺。我們重癥科還有兩個病區,呼吸機的儲備會更好點,應該能保證每個床邊都有呼吸機。
每日人物:醫院在重癥治療上有沒有全面完整的治療用藥方案?有沒有哪些經驗,是從當年經歷武漢重癥治療時延續下來的?
余昌平:我們基本上是按照第九版診療方案去做的。用藥比較多的有糖皮質激素,這個從2020年開始我們用的就比較多,用的時候有一些技巧,這與臨床經驗是很相關的,比如什么時候用,劑量用多大,用多長時間,什么時候減量,什么時候停,這有很多技巧和經驗在里面。當時美國剛出現的時候,我跟華人醫生交流過,當時我就跟他們說,這個效果比較直接。但他們不敢用,因為沒有在藥典規范里,怕被起訴,后來美國感染嚴重,他們也開始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
我們現在很有技巧,一般是偏早點用,劑量不要太大,病情進展得比較快,就可以加量,用了之后,感覺到肺炎穩住,沒有惡化的,或者在好轉,就開始減量,這樣子副作用就少些,也能保證效果。
其他藥也要對癥使用,咳嗽要止咳、發燒要退燒,心肌有損傷也要用藥,甚至吃不下飯、抵抗能力差,也要有綜合的治療。新冠沒有特效藥,殺不了病毒,但它是自限性疾病,靠免疫力就能好,在這個過程中,缺氧的要把氧氣維持住,用藥是讓肺炎盡量進展慢一點,讓病人有一個自己緩過來的機會,慢慢恢復體力,營養跟得上,病情就會好轉。
每日人物:市面上提到的一些“特效藥”,像是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Paxlovid)和阿茲夫定,我們在治療重癥患者時會使用嗎?
余昌平:嚴格來說,其實沒有特效藥,這是大家喜歡叫的說法,實際上,只要對新冠肺炎的有效的藥,都可以是特效藥。像細菌性肺炎,消炎藥就是特效藥,消炎藥物效果也有好有差,每個藥可能在某個方面都有點用,但是用處到底有多大也不確定。
這兩種藥我們都會用,但其實都是針對輕癥和普通型早期預防發展成重癥的,一旦到了重癥,可能也會有效果,但要打折扣,并不是很特別的特效藥。很多已經重癥的患者著急用這個,用了之后會安心一些。
我為什么不建議說特效藥,因為這些藥物的效果有多大也是因人而異,但哪種藥醫生一旦說有效,馬上市面上就被搶購一空,我們醫院上個星期還有阿茲夫定,住院和門診都能開,現在就都沒了,藥店也買不到。
每日人物:在重癥治療時,我們該如何與基礎病進行合并治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余昌平:基本上重癥病人都會有合并基礎病,這個要具體到個人去分析。比如,肺炎很重,一直呼吸困難,這時候有腫瘤的,腫瘤的治療就要放一放,因為你沒有一個好的精神和體質。但如果精神還可以,平時吃的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也不產生沖突、不影響的話,就可以繼續一起用藥。
每日人物:在重癥救治過程中,醫院還遇到了哪些問題,社會應該給予哪些幫助和準備呢?
余昌平:我們很大的問題是缺藥。這是一個社會的問題,社會應該要加大力度出一些政策去加快藥物的流轉,包括生產藥物的廠家,能不能夠及時供藥,不止是這些所謂特效藥,就連退燒藥、感冒藥、止咳藥,還有相關的一些藥物,都經常缺藥。我們建議醫務人員和媒體要引導大家理性看待用藥問題,有些藥你不曉得怎么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到,還是應該按需用藥,不要囤藥,即便我們沒有這些藥,也依然是可以治療的。
談重癥預防
每日人物:您認為武漢的重癥高峰已經到來了么,可以預測其他大中城市的高峰將在什么時候到來呢?
余昌平:武漢市的感染比例有多少沒人統計,我主觀揣測是可能到了80%,基本上有可能感染成肺炎或出現重癥的,絕大部分都出現了,可能還有斷斷續續,一些少部分的慢慢出現,但高峰基本差不多要過去了。
我的預測是春節之前,大部分的大城市都會迎來重癥高峰,再慢慢有往下走的趨勢,慢慢過去,發生的比較早的,基本上都感染過的城市,春節前就能進入平穩期,其他城市基本上春節后也會慢慢平穩。
每日人物:我們該如何把重癥救治的工作提前,比如老年群體、農村群體和年輕人什么情況下會容易發展成重癥,要如何預防?
余昌平:發展成重癥大多是高風險人群,有三類,年齡大的,有基礎病的,體質差的,所以老年人是最容易出現重癥的。他們的預防就是時刻警惕和監測,尤其是年紀很大的老年人或者是殘疾人,他們反應是很遲鈍的,對發燒、對不舒服的癥狀或者是對缺氧,反應是很慢的,你感覺他像個正常人,其實他已經不正常了,甚至低燒37度到38度,他自己可能沒什么感覺,或者他自己沒辦法說。
這種時候就需要家人多注意,盡量保護他不感染,萬一感染了之后,就要休息好、吃好,營養跟上,再有就是密切觀察。要仔細一點,沒事多摸摸他的額頭,量量體溫??梢再I血氧儀,夾在手指上,測一下看看血氧飽和度低不低,有問題去醫院,這是一個客觀的指標,能快速反映他的狀況。
之前血氧儀也搶購,很多人買不到,其實絕大多數人并不需要血氧儀,正常人胸悶氣喘、呼吸困難都能感受到,你就直接去醫院做CT,測不測血氧意義不大。反應遲鈍的老年人、殘疾人才是真正需要血氧儀,他們可能發生沉默性缺氧,這時就要測一下來判斷他的情況。
每日人物:年輕人雖然發展成重癥的幾率不大,但在預防時該注意哪些情況和信號呢?
余昌平:年輕人重癥確實比較少,一般感染都是表現為發燒,有的快的話兩三天就好了,慢的話有時候5天一個星期。轉陰之后,主要是注意自己的癥狀,要看你是不是越來越好,情況越來越輕,有的自己就明白,咳嗽里有黃痰,你可能是細菌感染,可以自己吃點消炎藥和止咳藥,慢慢就恢復了,但如果一直沒有好轉,而且越來越重,出現胸悶喘氣,呼吸困難,咳得時間比較久,這幾個就是預警信號,如果都有的話,基本上就要趕緊去醫院,去做心電圖看心臟有沒有問題,或者做CT看肺上有沒有問題。除了肺炎之外,年輕人還需要額外注意心肌炎的問題。
年輕人只要平時多注意休息,適當鍛煉身體,吃好喝好,心態好,往往感染之后也不會有什么問題,就像個普通感冒,輕一點或重一點,但問題不大。
每日人物:農村群體該如何預防?他們的重癥高峰是不是還沒有到來?
余昌平:農村的高峰確實要晚一點,接下來可能會有一些重癥是從農村來的。因為農村的重癥救治力量是很薄弱的,哪怕縣醫院也是床位不夠,重癥醫生也很欠缺,藥品更是不足,沒有新冠的時候,他們縣級的醫院、鎮上的醫院,病毒性肺炎也見得少,一般都沒有辦法,只能是向大醫院轉。
所以還是要一層層地去流轉,有條件的盡早發現,盡早轉院,千萬不要拖,也不要不當回事,盲目地吃藥、輸液。如果發病的時候比較危急,要先處理,保持吸氧,防止在轉院的過程中出現呼吸停止的情況,如果只是嚴重,不算危急,一般都可以來得及轉到市里去治。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如果出現肺炎,盡量一早就住院,防止加重,一旦情況不好,立馬送到大醫院。
說到底,預防就需要我們意識上保持警惕,這是最重要的。
每日人物:在重癥高峰中普通人該如何最大化保護好自己,順利度過前期的擠壓和混亂,萬一遇到沒有床位、沒有資源的情況該怎么辦?
余昌平: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擔心會遇到擠兌和混亂,擔心治療沒有床位,這個確實是問題。它傳染力太強了,感染基數太大,導致肺炎的絕對人數還是不少的,我們醫院是這樣,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有很多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及時收住院,我們肯定是很急的,也很無奈、無助。
我們能做的是加快醫院床位的周轉,普通人就要多提高意識,多警惕、多觀察,在輕癥的時候好好吃藥、休息,一旦病情發展,及時去醫院,去急診或者門診去拍片,盡量不要發展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早干預、早治療,效果也好些。這個時間不會太長,我預測基本上再有一兩周,醫療床位不足、出現擠兌的情況就會明顯緩解,想要住院基本上都會有辦法。這兩天我都感覺明顯比上個星期要好一些,像之前沒床位,那是真的沒辦法,現在幾乎都能給安排上床位。
每日人物:作為參與過武漢新冠疫情救治的一線醫生,您認為現在這波感染出現的重癥情況,與當年的武漢情況有哪些不同,我們可以總結出哪些經驗?
余昌平:現在的重癥,跟之前的已經不一樣了,雖然現在全國重癥的數量還是很多,但相對以前的新冠病毒引起肺炎的比例是明顯下降的。之前,我們八九個醫生,基本上只有一兩個沒有發展成肺炎,這比例是很高的,但現在,我們上百個醫護人員加在一起,只有一個肺炎,還不是重癥。為什么這么多,因為基數太大,看起來好嚇人,但致病率是明顯下降的。
我們在面對肺炎和重癥的時候,心態也很重要。我有個同學,住院之后一天到晚睡在床上,一直鼻道管吸氧,跟我說,他好重,讓我給他用藥加量,還要轉到重癥監護室。但我給他做個CT之后,發現不是這樣,不僅穩住了,而且還在好轉,不能加量,相反還要減量。我讓他不要一直戴著面罩,要走動一下,也不要那么悲觀,要積極一點,多吃有營養的,后來過了沒幾天,他就跟我說,自己要出院了。
所以,大家還是樂觀一些,都會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