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錐智能 盧瀅西
編輯|周文斌
2022年12月19日,節卡機器人同國泰君安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 IPO 進程。而同期,海康威視子公司海康機器人也終于敲定,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
這無疑給沉寂了數月的機器人行業帶來了一絲波瀾,國產智能機器人或許將逐步迎來第一波上市潮。
此前,已經在A股上市的78家機器人概念公司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核心零部件以及機器視覺等細分賽道,鮮少能看到智能機器人的身影。
近些年,受到AI、云計算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影響,以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陸續登場,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
其中,又以協作機器人今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為亮眼。據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5-2021年,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共計58例融資案例,僅是2022上半年,國內協作機器人領域的融資總額就接近40億元,涉及到遨博、艾利特、珞石、非夕等公司,而7月節卡機器人高達10億元的D輪融資,更是將協作機器人推至風口浪尖。
由高工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2021 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在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整體銷量的占比達51.02%。需求催生供給,協作機器人市場增速不斷提高的背后,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都發生了改變。
在工業生產方式不斷向柔性化、智能化和定制化變遷的過程當中,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很難再適應個性化的生產需求,更加靈活的協作機器人應運而生。
而在供給側,除了協作機器人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的顯著提升以外,價格也在不斷下探至市場能夠接受的范圍內。此前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有協作機器人廠商向光錐智能透露,目前,協作機器人的ROI大概在6個月-1年,達到了大多數客戶的心理預期。未來,隨著成本的進一步下降,這一指標還會繼續縮短。
在市場需求與供給的不斷相互碰撞下,協作機器人的市場一觸即發。
01 時勢造英雄
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一定會誕生出一批新興獨角獸,協作機器人算是一個。
相比于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傳統工業機器人而言,協作機器人是一個后起之秀。早在2008年,彼時,UR優傲機器人就已經推出了全球首款協作機器人UR5,但滲透率一直不高,從2007年成立至2016年,8年時間其出貨量也僅僅維持在數千臺。
原因在于,協作機器人在本質上還是人機融合,對于安全性的追求直接導致了協作機器人在負載、速度以及精度上的短板。據了解,當時協作機器人的作業速度大概只有傳統工業機器人的50%。因此相比于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難以在快節拍的生產線中實現大規模應用。
情況在2016年發生了轉變。
彼時,恰逢國內制造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工廠里單件大批量的傳統生產模式,正逐漸被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化生產模式所取代,這時候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弊端就開始凸顯了。
以3C電子行業為例,如果部署傳統工業機器人,在建廠之前,就需要預留出機器人的固定作業位置,機器人被束縛在防護欄中,想要更換位置非常麻煩。此外,3C電子行業對于多樣化、定制化的生產需求日益提高,輕量化、靈活安全的協作機器人更加適配人機協作的應用場景,滿足更多的生產需求。
也因此,協作機器人成為了工業機器人新的增長點。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常莉曾表示:“從客戶端需求看,由于宏觀環境加上行業變化,大家對協作機器人的需求從原先的觀望,變成了真實的需求。”
本質上,協作機器人發展的底層邏輯是工業生產方式不斷向柔性化變遷的過程,時勢造英雄,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年,但協作機器人的強勢崛起,時也勢也。
此外,需求側變化的背后還有人力成本和作業效率之間的綜合考量。GGII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協作機器人的均價為10.95萬元/臺,我們假設一臺協作機器人的工作年限為6年(一天12小時,全年無休),粗略計算下來,協作機器人單位小時成本僅有4.17/h,而人力成本早在2019年就上升至32.33/h。此前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也有相關協作機器人廠商向光錐智能透露,目前,協作機器人的ROI大概在6個月-1年,達到了大多數客戶的心理預期。
很顯然,協作機器人的價格和回本周期已經來到了行業爆發的臨界點,在市場導入的關鍵時期,不斷下探的價格也將進一步打開協作機器人的市場空間。
反觀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以高負載能力為例,傳統工業機器人價格一般在30-40萬元之間,而這還僅僅只是本體的價格,沒有算上部署的成本。
其次,3C電子、汽車零部件等下游終端應用場景需求增長對于協作機器人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機械加工、新能源、醫療保健等細分市場也呈現出同比増長的態勢。GGII 數據顯示,2021年協作機器人在3C電子行業市場的應用占比為 30.31%,較上一年略有提升;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市場的應用占比為 27.20%,相比于2020年提升明顯。
以3C電子行業為例,在前期的生產裝配環節中,由于3C電子產品品種多、組裝步驟繁瑣,生產環境大多是非結構化的,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靈活性不足且二次部署成本過高,無法滿足快速換產的需求。而協作機器人具有編程簡單、快速部署等優勢,可以根據需求輕松切換產線,提高生產效率。
到了檢測環節,協作機器人的主要任務包括芯片檢測、PCB檢測以及電腦處理器檢測等等。通過在末端執行器上裝上視覺系統的解決方案,協作機器人能夠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標記并上傳給人工進行處理,實現產品定位、良品檢測和外觀檢測自動化的同時,有效提升產品檢測的良品率。比如節卡機器人在耳機點膠以及檢測中的應用案例,通過視覺的拍照定位,機器人能夠完成高精度的耳機的點膠作業,且點膠后還能對產品進行拍照檢測,減少人工漏檢的可能性。
目前,在汽車制造以及3C電子等領域,國內的艾利特機器人、珞石機器人等協作機器人廠商均有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工廠以外,現階段的協作機器人還開辟了新的長尾市場,覆蓋了新零售、醫療和教育等多個應用場景,當長尾市場足夠長、足夠多的時候,量變最終也將會帶來質變。
02 尋找差異化,如何“人有我優”?
協作機器人最早誕生于歐洲,一直到2015年左右,才在國內漸漸興起。
相比于在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等巨頭的地盤上搶食,對于多數創業公司而言,僅有十幾年發展歷史的協作機器人是國產化突圍的一次絕佳機會。
2014年,在UR優傲機器人、Rethink等外資廠商大舉進軍國內市場的同時,國產協作機器人的陣營中,就已經有了中科新松、遨博、達明等企業。此后,諸如節卡機器人、大族機器人、艾利特機器人等多家國產協作機器人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目前,從現有的市場份額來看,UR優傲機器人依靠著先發優勢,頭部效應顯著;ABB、FANUC、新松等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雖然有技術沉淀,但畢竟協作機器人不是主攻方向,增速較為緩慢;而立足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遨博機器人、艾利特機器人、節卡機器人等大批初創企業正在迎頭趕上。
跟許多新興行業一樣,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產品同質化一直困擾著整個協作機器人行業,據悉,國內多款協作機器人都是在模仿UR優傲機器人的產品。因此,核心的比拼在于軟件算法對于不同應用場景的理解能力上。
作為通用機器人,協作機器的特點之一就是應用場景豐富,除了能在工廠里焊接、碼垛,還能制作咖啡拉花。問題就在于,通用機器人是一個標準化的東西,如果為每一個行業都開發不同的協作機器人,不太現實。因此,平衡標準化產品和差異化行業需求,是所有協作機器人廠商在產品設計上需要明確的一點。
比如節卡機器人今年年初發布的JAKA MiniCobo,為了提高協作機器人在多種應用場景中的兼容性,設置了大量二次開發接口,方便用戶根據實際情況添加各種操作;遨博機器人不同負載能力的協作機器人、豐富的配置選擇也能夠實現快速適配各種行業應用場景的需求。
其次,尋找差異化也是協作機器人廠商們持續發力的方向。
此前,某協作機器人的銷售人員也向光錐智能表示,協作機器人在硬件的性能參數上,各家廠商的產品都差不多,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軟件上。也就是說,在協作機器人領域,很少有“人無我有”,更多的是“人有我優”。
在軟件的開發上,協作機器人更多遵循的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原則,而用戶對于協作機器人的要求無非四點:多用途、易部署、傻瓜式編程以及安全性高。因此,在協作機器人進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研發人員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如何讓人人都能輕松上手協作機器人?
縱觀國內外的協作機器人產品,無論是最早入局的UR優傲機器人,還是諸如節卡機器人和遨博機器人這類的初創廠商,都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編程方法,但是在易用性上,國產的協作機器人要更勝一籌。
據了解,UR優傲機器人、Sawyer等廠商的協作機器人在某些復雜場景下仍然會需要使用到機器人編程語言,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機器人的部署時間以及開發者的工作量。
而國內的廠商則在編程簡化上花了不少功夫,比如艾利特CS系列協作機器人將使用范圍更廣的Python語言作為標準語言,降低了工程師開發的門檻;不久前,節卡機器人推出了碼垛工藝軟件包,相比于圖形化編程,碼垛工藝包直接把實物等比模型在軟件界面上呈現給操作者,0代碼的設計進一步簡化了工藝流程的復雜程度并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溝通不暢。
從編程簡化再到去編程化,技術的更新也推動著協作機器人往愈發智能的方向演進。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的顯著提升,協作機器人已經邁向了以智能化為關鍵詞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