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PLP 孫志富
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依然飽受疫情、供應鏈危機的影響,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在全球車企紛紛轉向新能源的背景下,有些車企創造輝煌,有些車企跌下神壇,有些品牌黯然退出,也有品牌宣布“王者歸來” ……
歲末年初之際,GPLP犀牛財經特別奉上2022年汽車行業10大新聞事件,帶您一起回顧跌宕起伏的2022年汽車市場。
1:比亞迪停止燃油車整車生產
2022年4月3日,比亞迪一紙公告將自己的燃油汽車“徹底了結”,未來將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

這一事件必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具標志性事件,正是從這一刻開始,傳統車企才真正開始和內燃機告別。
受益于較早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時又踩上了行業轉型的風口,比亞迪成為國內轉型最快也是最成功的傳統車企。2022年,比亞迪一飛沖天,已經一躍成為國內汽車銷量冠軍,完成了自主品牌對合資品牌的歷史性超越。
在比亞迪的帶領下,長城汽車、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等自主車企也開始加速轉型步伐,逐漸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了強大的自主品牌力量,對合資品牌實現了全面趕超。2022年是中國汽車真正開始強大起來,和合資品牌分庭抗禮之年,從這一年開始,市場的天平開始向自主品牌傾斜。
2:謳歌退出中國市場
2022年4月8日,廣汽謳歌在其官網發布的關于廣汽本田整合資源加速電氣化的新聞中表示,2023年起,廣汽本田將不再生產和銷售廣汽謳歌品牌的現有產品。

謳歌于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并開始本地化生產,截至2021年一共在華投產了3款車型,包括一款轎車(TLX)和兩款SUV(CDX和RDX)。根據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017-2021年的5年時間里,廣汽謳歌一共銷售了大約5.2萬輛車。
據多家媒體報道稱,謳歌退出中國市場可能更多是為廣汽本田的純電動品牌“讓路”。本田計劃為旗下純電動品牌e:N打造獨立的營銷體系和銷售網絡。e:N品牌的經銷商將會優先授權原有的謳歌經銷商,謳歌的門店,或將會改成本田專門用來賣純電動車的展廳。
謳歌的退出,凸顯“二線”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窘境,前有“BBA”不斷搶占市場,后有自主品牌強勢追擊,中國市場留給“二線”豪華品牌的機會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3:廣汽菲克宣告結束
在廣汽集團發布的2022年4月份產銷快報中,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月度產銷量突然歸零。
雖然官方解釋受疫情影響,廣汽菲克長沙工廠尚未復工開始生產。但是,廣汽菲克退出中國市場早已經成為“禿子頭上的虱子”。
2022年7月18日,Stellantis集團和廣汽集團徹底撕破臉,宣布有序終止成立于 2010 年 3 月的合資企業——廣汽菲克。
至此,“二進宮”的菲亞特和Jeep品牌以一種非常不體面的方式再一次退出中國市場,未來,Jeep品牌將以進口車的形式繼續在中國市場耕耘,而菲亞特或將徹底成為歷史。
4:600億購置稅減征刺激車市
5月31日,國家財政部發布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
原本是一項重大利好,但是車企和經銷商卻動起了“歪”心思,先漲價,再縮減優惠,想方設法讓這“600億元的補貼”能夠進入自己的腰包。
這一政策以透支未來市場為代價,為車企、經銷商帶來一個緩沖期。但是透支效應或將影響2023年汽車市場,銷量或將出現同比下跌的局面。
業界普遍認為在“600億元的補貼”政策驅動下,可為2022年拉動至少百萬輛新車銷量,整體銷量不會低于2021年,最終效果到底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5:比亞迪突破萬億市值
2022年6月10日,比亞迪迎來了里程碑時刻——突破萬億市值,成為第一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中國車企,同時超越大眾汽車,繼2021年11月后再一次躋身全球汽車企業市值前三,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汽車。
不過,盈利能力不突出,但卻擁有高達300多倍的靜態市盈率,因此比亞迪被不少投資者認為市值虛高。但是如果縱觀比亞迪市值變化情況,增長因素從來都不是盈利能力,而是不斷上漲的規模。2020年11月,比亞迪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超過了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兩家之和,并在年底突破了7000億元。那一年,比亞迪年初推出的刀片電池快速收獲一大批海內外知名車企的訂單;高端電動車—漢上市就成為爆款。2021年DM-i超級混動系統開始大殺四方,比亞迪市值也迅速躥升到了7800億元。
在新能源賽道,寧德時代以萬億市值被人們稱之為“寧王”,隨著 “迪王”加冕,中國新能源市場迎來了“王炸”時代。
6:大眾汽車CEO突然被“下課”
德國時間2022年7月22日,大眾汽車集團突然宣布,9月1日將由奧立弗·布魯姆(Oliver Blume)接替赫伯特·迪斯 (Herbert Diess)擔任首席執行官。
據了解,迪斯在此之前對于此事毫不知情,當時正忙著在大眾美國的田納西州查塔努加的工廠進行視察。2022年7月21日,剛從美國回來正在倒時差的迪斯接到通知,要求其在24小時內給出答復,在咨詢了法律顧問后,迪斯決定離開。由于是被集團單方面提前解約,迪斯將會獲得3000多萬歐元全額薪酬(約合人民幣2億元)。
作為將大眾汽車從“柴油門”事件中拉出來的重要功臣,迪斯隨后對大眾汽車進行了比較激進的電氣化轉型,先后得罪了工會領導以及部分員工。隨著電氣化轉型頻頻受阻,迪斯最終在遺憾中告別了工作7年的大眾汽車。
7:豐田皇冠“王者歸來”
當第14代豐田皇冠于2020年在中國正式停產退出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對于皇冠的情懷也“戛然而止”。雖然后來屢屢傳出第15代皇冠會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中國消費者最終迎來的是一汽豐田將皇冠品牌復活,帶來了皇冠陸放。
就在大家以為皇冠將一個品牌形式在中國市場繼續下去的時候,豐田卻突然宣布了第16代皇冠車型。
2022年7月,豐田一口氣發布了4款皇冠新車型,包括轎車版、運動版、旅行版和跨界版,相比較以前的單一的皇冠車系,無疑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擴軍”。
不過,對于第16代皇冠,外界普遍認為已經徹底“變味”,雖然延續了皇冠的歷史,但是卻丟掉了“皇冠”的魂。最新推出的跨界版車型全新皇冠Crossover目前已經在全球多個市場上市銷售,未來會再次進入中國市場,不知道屆時中國會有多少消費者會為情懷買單。
8:汽車展會波折不斷
原本在2022年舉辦的北京車展,因為疫情原因一延再延,最終隨著北京進入感染高發期,而被迫宣布取消。由于北京車展與上海車展是交替舉辦,這或將意味著北京將連續三年缺席大型國際車展。
北京車展無法順利舉辦,成都車展成了2022年全行業首個A級車展。8月26日,成都車展正式開幕,然而原本應該持續7天的車展,僅僅進行了4天便匆匆按下“暫停鍵”。
隨后,天津車展在冷清中開幕了,據了解以往媒體云集的車展現場,只有為數不多的外地媒體到場報道,只剩下天津本地媒體勉強支撐。
原本應于11月舉行的廣州車展,也因為疫情原因宣布延期。就在大家認為將被取消的時候,廣州車展宣布趕在2023年倒數前兩天開幕。
從2022年的情況看,大型車展延期或者取消,并沒有對車企及行業帶來太大的影響。各品牌車企對大型車展的依賴性正在逐漸減弱。經歷了這兩年的眾多不確定因素后,車企已經有所適應,會對這種突發情況有多種應對及部署方案。近年來,越來越多車企在發布重磅新車時,會有意避開在大型車展上和其它品牌“扎堆”發布,而是將發布時間與車展錯開。而是通過線上發布及借助各種視頻類公眾平臺進行傳播,這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9:保時捷IPO
2022年9月的最后一天,保時捷正式在德國證券交易所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僅用不到一周時間,保時捷就成功超越大眾汽車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汽車制造商,市值在歐洲汽車制造商中排名第一,大幅領先排名第三的梅賽德斯-奔馳和排名第四的寶馬。
保時捷“獨立”傳聞已久,但是最終都被大眾汽車集團一一否決。2022年初,大眾汽車集團突然發布聲明稱已決定研究保時捷公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
大眾汽車集團對保時捷“放手”被認為是“缺錢”,因為正在傾力進行電氣化轉型,大眾汽車集團亟需大量資金支持。另外一個原因被認為是股東保時捷-皮耶希家族想借此拿到更高的品牌控制權。二者各取所需,因此對于保時捷IPO也就是一拍即合。
保時捷IPO的成功或將引起更多品牌的效仿,未來,我們或將看到更多品牌走向“獨立”,用真金白銀實現自己的價值。
10:特斯拉“跌下神壇”
由于處于造車新勢力的頭部,特斯拉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關于特斯拉的各種交通事故,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中國,都會迅速成為車圈熱搜。
2022年7月份,大明星林志穎開著特斯拉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其受傷并進行了長達5個多月的恢復。此事,令特斯拉迅速成為焦點,但是至今事故原因仍未披露。
2022年11月5日,廣東潮州一輛特斯拉汽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事故造成2死3傷。此事,讓特斯拉又一次迅速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有關事故真相眾說紛紜,今沒有定論。
或許是輿論領域的負面影響導致特斯拉銷量下滑明顯,于是,特斯拉接連搞了兩次力度很大的“降價促銷”。先是在10月底宣布給Model3和ModelY降價,等到半個月后又給買車的人提供車險補貼。
但是從11月的銷售數據看,“降價促銷”效果似乎并不明顯,甚至一度傳出上海工廠出現大量庫存車的傳聞。
在資本市場,特斯拉也遭遇了風暴,股價持續暴跌,年初至今已經下跌超70%。2021年11月4日特斯拉的市值還高達1.3萬億美元,可就在一年之后,特斯拉的市值已經跌破了3500億美元,9600億美元憑空蒸發。
從各個方面看,特斯拉無疑已經“跌下神壇”,隨著傳統車企電氣化轉型的加速,特斯拉的優勢將變得不再明顯,不得不在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造車新勢力們在2022年走到了新的拐點,一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群雄逐鹿的局面即將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