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深海
王健林旗下的萬達商管還在漫長的IPO征途中,已上市多年的萬達電影,日子也不好過。
12月29日,萬達電影公告稱,控股股東北京萬達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萬達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莘縣融智興業管理咨詢中心(有限合伙)近日合計向中信證券質押7.39億股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份的33.91%。
天眼查股權穿透顯示,王健林持有萬達投資、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和莘縣融智興業管理咨詢中心(有限合伙)的比例分別為98.03%、98%和93.98%,這意味著,質押股份主要歸王健林所有。
萬達電影公告稱,萬達投資和莘縣融智作為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業績承諾方,本次所質押股份負有潛在重大資產重組業績補償義務。質押人已與質權人簽署質押合同及補充協議,就相關股份在履行業績補償義務時約定必要的處置方式。
雷達財經注意到,2019年和2021年,萬達影視的業績對賭接連成空,如今看來2022年的業績承諾或又要泡湯。今年前三季度,“院線一哥”萬達電影已虧損5.33億元。在屢遭疫情重創的情況下,萬達電影放緩影院建設速度,謀求輕資產轉型以應對經營困局。
或三年無法完成對賭
文創產業一直是王健林的心頭肉,電影尤其如此。“電影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產業。”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就是出自王健林。
2013年舉行的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開業儀式上,王健林曾給自己定下幾個“小目標”,到2020年,萬達文化集團收入要做到800億,進入到世界文化企業前十名,成為世界一流的文化企業。
2015年1月,萬達院線(后更名為萬達電影)在深交所上市,至年底時市值飆升超過千億元,一時風頭無兩。
彼時影視行業形勢一片大好,王健林希望將傳奇影業、萬達影視打包裝入萬達院線,打通渠道和內容,溝通產業上下游形成協同作用。
時任萬達院線總裁的曾茂軍向媒體談到,“電影(收入)有天花板,但圍繞電影生態圈的其他收入是沒有天花板的。”
回溯這次重組歷程,2016年6月,萬達院線披露并購預案,計劃收購萬達影視,此時萬達影視已經完成對傳奇影業的并購,整體估值為375億元。
但方案推出后,375億的總體估值及傳奇影業巨額虧損引發市場質疑。無奈之下,2016年8月,萬達電影宣布暫停重組,本年內不再繼續籌備重大資產重組。
首次整合萬達影視宣告失敗,至2018年,萬達電影第二次停牌啟動重組。與前次不同的是,這次方案中剝離了傳奇影業資產,同時增加了電視劇制作公司新媒誠品。同時,萬達影視的估值由372億元下降至116.19億元。
盡管估值已縮水三分之二,但隨著資本市場對影視行業的估值發生變化,重組方案幾易其稿之后,最終交易估值調低至105億元。
具體而言,萬達電影向萬達投資等20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 95.77%的股權,各方協商確定標的資產的交易價格為105.24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將直接持有萬達影視 95.77%的股權。
與此同時,最終方案確定的業績承諾為,萬達投資、莘縣融智、林寧承諾萬達影視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7.63億元、8.88億元、10.69億元以及12.74億元。
天眼查顯示,業績承諾方萬達投資、莘縣融智穿透后的實控人均為王健林,而林寧系王健林配偶。
從實際情況來看,2018年萬達影視實現業績7.99億,順利完成業績承諾;2019年萬達影視僅實現凈利3.01億元,為此,萬達投資以33.2元/股的價格,補償給萬達電影4375.40萬股,總價格約14.53億元。
受疫情突發的影響,2021年4月,萬達電影公告稱該業績承諾期限延長一年。即萬達影視2021年度、2022年度合并報表中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0.69億元、12.74億元。
雖然跳過了2020年,但2021年萬達影視“濤聲依舊”,無法完成業績承諾。當年實現凈利潤4.22億元,應補償金額為17.05億元,公告稱萬達投資采用股份進行補償,補償的股份數量為5135.63萬股。這些股份,由上市公司以總價1元的價格回購并予以注銷。
今年三季報中,萬達電影表示,2022年國內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電影行業持續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萬達影視作為產業鏈上游影視制作與發行公司,部分影片上映和播出檔期被迫調整,部分影視劇拍攝制作計劃取消,經營業績面臨極大壓力,因此預計無法完成2022年度業績承諾。
臨近年末,萬達投資等業績承諾方再次為業績補償做準備。根據最新公告,萬達投資本次質押數量6.5億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76.47%;萬達文化集團和莘縣融智質押了其所持全部股本,三者合計質押數量約7.39億股,占總股本的33.91%。
公告稱,本次所質押股份負有潛在重大資產重組業績補償義務,質權人中信證券已知悉相關股份具有潛在業績補償義務的情況,質押人已與質權人就相關股份在履行業績補償義務時約定必要的處置方式。
業績下滑管理層“換血”
疫情之下,影視行業一落千丈。期間雖曾看到復蘇曙光,但疫情的反復始終在影響電影行業的發展。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三月底的新一輪疫情波及28個省份,導致全國多地影城再次暫停營業。從票房來看,上半年國內電影總票房為171.80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276億元下跌近38%,創下除2020年之外近8年來的歷史新低。
8月11日,國家電影局官網發布“關于開展2022年電影惠民消費季”的通知,提出四方面的惠民利企電影消費促進措施。
盡管有著促進電影消費的政策措施,但第三方數據顯示,當前影院營業率創新低。據貓眼電影,今年1-10月全國總票房278億(含服務費),同比下滑35%,較2019年同期下滑50%。
國信證券認為,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影院無法正常營業,另一方面制片方也更多選擇觀望等待,影片供給相對較弱。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數量僅為147部,而2021年全年上映新片572部。換句話說,上半年上映影片的數量僅為2021年全年的25.7%。
此種背景下,眾多影視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均不理想,萬達電影也不例外。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萬達電影的營業收入為77.21億元,同比減少16.7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33億元,同比減少283.47%。
報告期內,作為公司主要營收來源的票房業務,多個指標全面下滑。其中,國內實現票房37.1億元(不含服務費),同比下降18.8%;觀影人次9041萬,同比下降21.6%。
好在進入第三季度,在暑期檔的拉動下電影市場有所恢復,《人生大事》和《獨行月球》市場表現較好,帶動三季度票房增長。
受益于行業復蘇,當季萬達電影營業收入達27.82億元,同比增加24.3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03萬元,同比增加113.80%。
放眼第四季度,萬達電影的業績或再次承壓。中原證券分析師喬琪認為,國慶檔表現較弱,票房同比下滑65.86%。且內容端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缺失,無法有效吸引存量觀眾,進一步加劇了對電影市場的影響。公司受此影響,預計Q4業績也將持續承壓。
伴隨著業績持續承壓,今年以來萬達電影經歷了一輪人事大調整。公告顯示,今年7月5日,董事長、總裁曾茂軍從萬達電影離任,7月23日人力副總裁卜義飛離任。
其中,曾茂軍是一名萬達“老將”,突然離職引發外界關注。資料顯示,曾茂軍于2006年進入萬達系工作,距今已有16年之久,其出品過《羞羞的鐵拳》《唐人街探案2》《誤殺》《飛馳人生》等多部著名影片。
8月4日,萬達電影再次公告稱,董事會于近日收到公司副總裁徐建峰提交的書面離任申請,徐建峰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職務,離任申請自送達董事會之日起生效。
兩個月內3位高管密集離職,被認為是由業績壓力所引起。佐證之一便是,另一位“老將”張霖接替曾茂軍出任董事長后,萬達電影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相關問題稱,公司將在新的董事會領導下努力經營,改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爭取以更好的業績回報股東。
輕資產轉型效果如何?
除了更換一把手,萬達電影還跟隨萬達集團的腳步,在輕資產轉型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以期擺脫眼前的困境。
半年報顯示,萬達電影的主要業務為院線電影放映、銷售賣品、發布廣告、電影制作及發行等,其中觀影收入占營收近60.31%。
早在2020年6月,萬達院線正式開放“特許經營權”,輸出萬達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統支持,全面開放加盟業務。隨后這一模式獲得了較快發展,至2020年底時,通過輕資產完成意向簽約影院超300家。
2021年年報中,管理層提出新目標,公司將加速推進輕資產管理模式,計劃在2022年新開業50-60家輕資產影院,并對輕資產合作模式進行全新升級,利用萬達電影在經營管理的標準化、系統化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品牌變現。
在業內人士看來,萬達電影由原來“自建+并購”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向“輕重并舉”戰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擴大了經營版圖。
喬琪也指出,輕資產模式能夠在穩步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有效減少投資成本,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
然而,通過數據對比可知,萬達電影很可能難以實現在今年新開業至少50家輕資產影院的目標。
根據財報披露,截至2021年底,公司國內擁有已開業影院790家,其中直營影院699家,輕資產影院91家。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國內擁有已開業影院816家,其中直營影院708家,輕資產影院108家。
算下來,今年前三季度輕資產影院數量僅增加了17家,遠低于2021年新開業的45家。如果輕資產轉型不及預期,或對萬達電影的短期發展帶來另一層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