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悅然
商業航天員培訓計劃發布,太空旅游還會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嗎?
12月30日,中國探險協會深空分會發布《商業航天員等級評價及培訓規范》,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員培訓計劃面世。
國內商業航天員的培訓規范,由中國探險協會基于國內外航天員培訓體系建立。培訓內容包含:認知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情景式拓展訓練及任務模擬訓練等五大板塊。
培訓將在中國探險協會已有的活動基礎上增加航天主題元素,打造商業航天員應具備的空間適應性素質、素養,以滿足不同角色的商業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需要。
在商業航天員的活動中,不同的任務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培訓的內容也相應不同,由此劃分為四類角色:太空體驗官、太空任務專家、商業航天飛行工程師、商業航天駕駛員。
商業航天員將在培訓過程中掌握載人航天基礎知識,適應不同程度的超重、失重及空間飛行環境,擁有應急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全球范圍內,已經有國家和公司將普通人送上太空。
2001-2009年,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過七名乘客;2021年7月11日,維珍銀河公司將創始人布蘭森在內的五名船員送入太空;當年7月20日,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也搭乘旗下藍色起源公司的飛行器,完成太空飛行任務。
目前,國際上有六家商業航天公司正在安排或計劃安排太空旅游,包括維珍銀河、藍色起源、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波音、公理太空和太空透視。
Industry ARC的報告顯示,到2025年,太空旅游市場預計將達到13億美元。航天行業咨詢公司NSR預計,到2028年,亞軌道市場價值將達到28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104億美元。軌道市場將達到6.1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36億美元。
瑞銀集團(UBS)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太空旅行市場將達30億美元,太空旅行和使用太空的長途旅行前景更加廣闊。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培育發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
中國探險協會深空分會會長程巍表示,《商業航天員等級評價及培訓規范》旨在系統性地培養中國商業航天員。以中國航天員培訓為知識體系培訓基礎,同時通過模擬不同的太空環境及可能面臨的情境,開展系列情景類模擬課程,并根據準商業航天員需要完成的培訓任務及實際飛行后的飛行時長與次數劃分商業航天員等級,有針對性地為每一級別的航天員培訓提供步步深入的培訓方式及內容,覆蓋并解決人類太空探索的種種難點,逐一擊破。
程巍稱,通過本等級評定及培訓規范,全方位地提高商業航天員各項指標及能力,為商業航天3.0時代的到來做準備,實現全人類的“飛天夢”。
日前,程巍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提到,美國的平民航天員多是富豪,每次上天成本達上千萬美元。太空旅游成本遠沒有到下降的程度,但須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未來航天器的成本會下降。
“在中國,個人太空旅游發展前期,可能多是國家和企業贊助行為,不一定是本人出資。若以個人名義參與,基礎培訓至少500萬元。”程巍稱,目前業內所做的更多是尋求上天的機會,在此過程中,關鍵是先讓大家具備上天的基礎條件。
程巍認為,“上天”要以十年為單位看,2-3年為基礎搭建,十年才能達到真正上天的目標。但很多人即使進入該計劃,也可能沒有機會上天,大家要接受這樣的現實。
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在上述發布活動上稱,太空游客只要經過基本的身體檢查和較為系統的訓練,掌握基本的航天基礎理論和知識,具備應對太空環境的基本能力后,就可以到太空體驗失重的感覺、回望地球家園。
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王一透露,目前商業航天員訓練最大的痛點在于缺乏系統的訓練基地,包括基地內的硬件條件,以及如何實現硬件設備的高效利用和產能最大化。她表示,將商業航天員的選拔做成長產業鏈很有必要。
未來,青海冷湖火星小鎮將成為商業航天員模擬培訓的基地。同時,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將作為商業航天員培訓項目的母港,開展太空游客模擬體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