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休克后的蘇醒比賽:通達兔和順京郵站在同一起點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休克后的蘇醒比賽:通達兔和順京郵站在同一起點

快遞業渴望再次聽到號角,但號角并不是吹給每個人的。

文|財經無忌 蕭田

北京的12月,日出很晚。早上6點,天上還掛著星星,東北四環附近的一處京東物流營業部里燈火通明。

一車車貨物被運送進來,30多名快遞員戴著口罩、穿著棉服,開始對快件進行分揀、消毒、理貨,然后再按不同片區分裝到配送小車上。

12月中旬以來,該站點每天要完成分揀包裹1.2萬余個,這是平常工作量的三四倍。生鮮、糧油、水果、飲用水等民生物資,是近期激增的快遞件類型。

不僅是北京,受疫情防控“二十條”、“新十條”的影響,中國許多地區快遞末端投遞壓力倍增。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2月以來,全國郵政快遞業務量迎來新一輪業務高峰,全國單日攬收量保持在3.6億件以上。

這個冬天,快遞員人群格外忙碌。他們起早貪黑、行色匆匆,電動車上裝滿大大小小的包裹,開足馬力穿梭于大街小巷,將一件件貨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如果說,快遞員是巨大的城市網絡中不可或缺的“末梢神經”,那么,快遞物流編織的這張網則代表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和宏觀環境高度關聯。

當前,隨著多地調整優化防疫措施,疫情的陰霾逐漸淡去,在各行各業“拼經濟”的背景之下,加快經濟全面恢復成為社會共識。

而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自11月27日以來,全國快遞日均業務量連續穩步上漲,實現了迅速反彈,這也被不少人視為,快遞業正釋放出的強大發展韌性,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澎湃活力。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讓“冰凍”的快遞先“動起來”

“我的快遞動了!”“我的快遞收到了!”近日,多地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表達收發快遞帶來的喜悅之情。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快遞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般而言,最基礎的快遞鏈條主要由商家或者工廠、攬貨網點、轉運中心、發貨網點以及驛站構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快遞無法及時完成配送。

不同于電商大促節日所造成的貨件短時間巨量承壓,此次由于疫情政策的突然調整,導致各地的轉運中心及收發貨網點最先受到波及,這些陸續感染的網點倉庫分揀員、快遞小哥就成了快遞爆倉的最重要原因。

安徽某通達系網點加盟商楊厲感嘆道,“做了五年快遞,這種情況第一次見,整個網點完全癱瘓,倉庫哪哪都是快遞,比雙十一堆得還多,根本沒有人手?!?/p>

不僅在安徽,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全國不少的快遞網點、轉運中心、倉儲園區等。

山東某縣城物流共配中心與中通、圓通、極兔、豐網4家快遞合作,建設有快件裝卸區、分揀區等。負責人王旭無奈道,“快遞目前積壓得很嚴重,大約有幾十萬件,這還是跟總部報停、攔截進港快件的狀態,不然源源不斷地快遞進來,估計得有幾百萬件積壓。”

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圓通速遞一家營業網點的負責人唐建,也已忙碌多日。據他介紹,前段時間,站點的一些快遞員病倒了,導致人手不足,投遞攬收面臨較大壓力。

沒有人手,就意味著沒有運力,這一度讓全國各地的快遞點苦苦支撐。

廣州海珠某通達系快遞員李勤就目睹了這場出乎他意料的挑戰,自12月10號左右開始,所在的網點基本就僅剩3人上班送貨。而在他自己在18號測出抗原陽性之前,他已經日夜連軸轉了一個多星期,每晚接近凌晨了還在投遞送貨。

另一位廣州的極兔加盟商董明則表示,近期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頂兩個位置,每個快遞員日均派件量達到了七八百件,是平時的兩倍。即便如此,網點還是頻繁收到催件的投訴電話。

而在紹興發布官方公眾號下,不少消費者在評論區吐槽:“我的雙12快遞是不是要變元旦禮物了?。 薄翱爝f都到紹興2天了,物流怎么沒更新?”

為了讓“慢”的快遞重新“快”起來,國務院和國家郵政局多項保通保暢政策相繼出臺,為郵政快遞業持續復蘇吃下“定心丸”。

各家快遞公司將保障運力視為未來數月的工作重心。為提高轉運中心員工出勤率,包括順豐、極兔、韻達等快遞公司都設立了專項復工基金,鼓勵員工積極復工復產。也有一些加盟網點通過發放補貼的方式,來動員快遞員正常情況下積極上崗。

再比如,韻達調整和部分取消了北京末端網點考核項目,同時向網點、分撥中心員工、一線員工提供防疫補貼,保證最大限度的人員上崗;順豐、京東開啟“夜派”模式,按照各區域具體的件量及情況,適當延長派件時長,努力做到不留隔夜件。

如今看來,快遞物流企業全盤調度資源試圖努力抗住壓力,伴隨著2022年最后一輪“疫”考之后,也將逐步恢復正常。

快遞降速警報已經拉響多時

對于快遞行業來說,從短時間來看,將仍舊承受巨大的壓力。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判斷,12月中旬到2023年1月中旬出現第一波疫情高峰,2023年1月下旬到2023年2月中旬因春節返鄉活動而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023年2月下旬到2023年3月中旬,春節后返崗返工。這三波疫情持續大概三個月左右。

而當群體免疫真正實現后,擺在快遞行業復蘇道路上的又一個難題也將出現——疫情后遺癥:消費遇冷。

自下半年以來,快遞業務量呈現下跌趨勢。按照往年情況,本來應處于旺季的快遞業卻意外的“冷”了下來,從10月開始,這個跡象也越來越明顯。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0月份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22.1億件,同比下降0.7%。其中,快遞業務量完成98.6億件,同比下降0.9%;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完成23.5億件,同比增長0.1%。

與此同時,快遞業務收入完成902.4億元,同比下降0.7%;郵政寄遞服務業務收入完成30.4億元,同比下降9.4%。

10月份快遞業務量收同降,給初入旺季的快遞業潑了盆冷水。

而即便是到了有“雙十一”購物節加持的11月,情況也并未改善。今年同時期相比往年,快遞的業務量大不如從前。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42.72億件,日均處理量是日常業務量的1.3倍,明顯低于過去兩年的1.4-1.6倍。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遞包裹5.52億件,是日常業務量的1.8倍。

這一戰績與去年雙十一相比,旺季不“旺”更為明顯。

2021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47.76億件,相比2020年增長近2成。今年同期相比卻下降超10%。2021年11月11日當天處理的快件量6.96億件,今年同比之下下降了超20%。

事實上,整體消費需求疲軟從資本市場上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12月20日,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一同披露11月經營數據,三家快遞公司上月營業收入均出現下滑。

順豐控股11月速運物流業務營業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3.24%、增長2.92%、下降6.01%;圓通速遞11月快遞產品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91%、下降6.74%、增長5.17%;韻達股份11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4.72%、下降21.40%、增長21.01%。從各業務指標來看,這個雙十一并沒有起到提振的效果。

繼雙十一失去熱鬧之后,雙十二也 " 冷冷清清" 。

在一則報道中,今年"雙12"前夕,某快遞公司公關部門員工按照慣例收集企業內部的"雙12"策略,以備作為整理向外宣傳的資料。她萬萬沒想到,居然沒有人掌握這份資料。

不甘心的她多方詢問內部運營、市場同事,最終的答案總結成一句話——今年沒有為"雙12"做任何準備。而按照往年的慣例,由于每年雙11之后就是"雙12",所以雙11結束快遞企業都會立馬啟動"雙12"的籌備工作,在收轉運派方面調動資源,以防止出現爆倉。

從這點上來看,快遞行業的這個冬天“有點冷”。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疫情政策的調整來看,12月抗疫物品、食品、藥物等線上消費的陡增,全國郵政快遞業務量迎來業務高峰,并非能算是經濟復蘇的信號,也可視為對未來不確定所造成的“回光返照”。

在曙光真正來臨前,先讓自己快起來

快遞業的玩家們決定不了整個消費大環境,但可以決定自己最終能否還在牌桌上。

客觀而言,進入后疫情時代,快遞業以后可能再也回不到高速增長的時代了。

一組數據顯示,從2010年~2020年,我國快遞量增長率均保持在25%以上,2011年~2016年,快遞量增長率甚至保持在48%以上。

雖然在2021年許多快遞公司的高層也意識到了快遞行業將會增長放緩,但大多認為,這不過是增長率從30%以上的高速增長,變成20%-30%的中高速增長。

現在看來,這還是過于樂觀了。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1-10月快遞業務量同步去年的增長是3%,僅有預期的十分之一。

市場90度大跳水,快遞從增長市場變成存量市場,許多快遞公司開始從追求送的多到追求送的快的道路上轉變。經此一“疫”,內卷正變得更加激烈。

就拿三通一達來說,近年來三通一達開始了一系列關于“數智化”提質增效改革,試圖跳脫出同質化的競爭,從“價格戰”走向“價值戰”。

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快遞服務的分層:針對不同的快遞需求,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服務,以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比如,圓通上線了“圓準達”,中通推出了聚焦中高端市場的“快弟來了”,韻達也提出了“打價值戰,不打價格戰,既要增量,也要增潤”的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在差異化的發展上,韻達近年來的資本開支主要用于分撥中心、自動化設備、運力運輸提升,以及科技研發上,將快遞業務流量蔓延至供應鏈、冷鏈、國際等業務市場;

申通則選擇在相關產業帶打造產地倉業務,為商家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并通過新業務切入電商進場業務,進一步擴充快遞業務生態等。

除此以外,隨著電商出海的浪潮,疊加中國加入亞洲最大自貿區RCEP等,“國際化”是快遞公司肉眼可見的第二增長曲線。圓通、順豐和京東也在積極的布局航空業務,將快遞的戰爭從地上打到了天上。

無論是在主營業務上“提質增效”構建護城河,還是差異化競爭,亦或是推出高端的快遞產品,快遞行業的分化時代也或加速到來。

根據財報顯示,前三季度,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分別錄得營收為1991.47億元、388.25億元、352.12億元、240.77億元、255.0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46.58%、27.12%、23.11%、42.38%、20.38%。

盈利方面,五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為148.77%、190.47%、-2.05%、188.68%、55.27%。除韻達外均實現高增長。

整個快遞業已經在暗流涌動。

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未來永遠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在投資中,不確定性即風險。但沒有人能預測不確定性的未來。

對于企業來說,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確定自己本身,只有具備穿越不確定的能力,才能穿越每次風暴,見證一次又一次的曙光。

快遞業渴望再次聽到號角,但號角并不是吹給每個人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休克后的蘇醒比賽:通達兔和順京郵站在同一起點

快遞業渴望再次聽到號角,但號角并不是吹給每個人的。

文|財經無忌 蕭田

北京的12月,日出很晚。早上6點,天上還掛著星星,東北四環附近的一處京東物流營業部里燈火通明。

一車車貨物被運送進來,30多名快遞員戴著口罩、穿著棉服,開始對快件進行分揀、消毒、理貨,然后再按不同片區分裝到配送小車上。

12月中旬以來,該站點每天要完成分揀包裹1.2萬余個,這是平常工作量的三四倍。生鮮、糧油、水果、飲用水等民生物資,是近期激增的快遞件類型。

不僅是北京,受疫情防控“二十條”、“新十條”的影響,中國許多地區快遞末端投遞壓力倍增。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2月以來,全國郵政快遞業務量迎來新一輪業務高峰,全國單日攬收量保持在3.6億件以上。

這個冬天,快遞員人群格外忙碌。他們起早貪黑、行色匆匆,電動車上裝滿大大小小的包裹,開足馬力穿梭于大街小巷,將一件件貨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如果說,快遞員是巨大的城市網絡中不可或缺的“末梢神經”,那么,快遞物流編織的這張網則代表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和宏觀環境高度關聯。

當前,隨著多地調整優化防疫措施,疫情的陰霾逐漸淡去,在各行各業“拼經濟”的背景之下,加快經濟全面恢復成為社會共識。

而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自11月27日以來,全國快遞日均業務量連續穩步上漲,實現了迅速反彈,這也被不少人視為,快遞業正釋放出的強大發展韌性,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澎湃活力。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讓“冰凍”的快遞先“動起來”

“我的快遞動了!”“我的快遞收到了!”近日,多地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表達收發快遞帶來的喜悅之情。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快遞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般而言,最基礎的快遞鏈條主要由商家或者工廠、攬貨網點、轉運中心、發貨網點以及驛站構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快遞無法及時完成配送。

不同于電商大促節日所造成的貨件短時間巨量承壓,此次由于疫情政策的突然調整,導致各地的轉運中心及收發貨網點最先受到波及,這些陸續感染的網點倉庫分揀員、快遞小哥就成了快遞爆倉的最重要原因。

安徽某通達系網點加盟商楊厲感嘆道,“做了五年快遞,這種情況第一次見,整個網點完全癱瘓,倉庫哪哪都是快遞,比雙十一堆得還多,根本沒有人手?!?/p>

不僅在安徽,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全國不少的快遞網點、轉運中心、倉儲園區等。

山東某縣城物流共配中心與中通、圓通、極兔、豐網4家快遞合作,建設有快件裝卸區、分揀區等。負責人王旭無奈道,“快遞目前積壓得很嚴重,大約有幾十萬件,這還是跟總部報停、攔截進港快件的狀態,不然源源不斷地快遞進來,估計得有幾百萬件積壓?!?/p>

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圓通速遞一家營業網點的負責人唐建,也已忙碌多日。據他介紹,前段時間,站點的一些快遞員病倒了,導致人手不足,投遞攬收面臨較大壓力。

沒有人手,就意味著沒有運力,這一度讓全國各地的快遞點苦苦支撐。

廣州海珠某通達系快遞員李勤就目睹了這場出乎他意料的挑戰,自12月10號左右開始,所在的網點基本就僅剩3人上班送貨。而在他自己在18號測出抗原陽性之前,他已經日夜連軸轉了一個多星期,每晚接近凌晨了還在投遞送貨。

另一位廣州的極兔加盟商董明則表示,近期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頂兩個位置,每個快遞員日均派件量達到了七八百件,是平時的兩倍。即便如此,網點還是頻繁收到催件的投訴電話。

而在紹興發布官方公眾號下,不少消費者在評論區吐槽:“我的雙12快遞是不是要變元旦禮物了啊!”“快遞都到紹興2天了,物流怎么沒更新?”

為了讓“慢”的快遞重新“快”起來,國務院和國家郵政局多項保通保暢政策相繼出臺,為郵政快遞業持續復蘇吃下“定心丸”。

各家快遞公司將保障運力視為未來數月的工作重心。為提高轉運中心員工出勤率,包括順豐、極兔、韻達等快遞公司都設立了專項復工基金,鼓勵員工積極復工復產。也有一些加盟網點通過發放補貼的方式,來動員快遞員正常情況下積極上崗。

再比如,韻達調整和部分取消了北京末端網點考核項目,同時向網點、分撥中心員工、一線員工提供防疫補貼,保證最大限度的人員上崗;順豐、京東開啟“夜派”模式,按照各區域具體的件量及情況,適當延長派件時長,努力做到不留隔夜件。

如今看來,快遞物流企業全盤調度資源試圖努力抗住壓力,伴隨著2022年最后一輪“疫”考之后,也將逐步恢復正常。

快遞降速警報已經拉響多時

對于快遞行業來說,從短時間來看,將仍舊承受巨大的壓力。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判斷,12月中旬到2023年1月中旬出現第一波疫情高峰,2023年1月下旬到2023年2月中旬因春節返鄉活動而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023年2月下旬到2023年3月中旬,春節后返崗返工。這三波疫情持續大概三個月左右。

而當群體免疫真正實現后,擺在快遞行業復蘇道路上的又一個難題也將出現——疫情后遺癥:消費遇冷。

自下半年以來,快遞業務量呈現下跌趨勢。按照往年情況,本來應處于旺季的快遞業卻意外的“冷”了下來,從10月開始,這個跡象也越來越明顯。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0月份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22.1億件,同比下降0.7%。其中,快遞業務量完成98.6億件,同比下降0.9%;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完成23.5億件,同比增長0.1%。

與此同時,快遞業務收入完成902.4億元,同比下降0.7%;郵政寄遞服務業務收入完成30.4億元,同比下降9.4%。

10月份快遞業務量收同降,給初入旺季的快遞業潑了盆冷水。

而即便是到了有“雙十一”購物節加持的11月,情況也并未改善。今年同時期相比往年,快遞的業務量大不如從前。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42.72億件,日均處理量是日常業務量的1.3倍,明顯低于過去兩年的1.4-1.6倍。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遞包裹5.52億件,是日常業務量的1.8倍。

這一戰績與去年雙十一相比,旺季不“旺”更為明顯。

2021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47.76億件,相比2020年增長近2成。今年同期相比卻下降超10%。2021年11月11日當天處理的快件量6.96億件,今年同比之下下降了超20%。

事實上,整體消費需求疲軟從資本市場上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12月20日,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一同披露11月經營數據,三家快遞公司上月營業收入均出現下滑。

順豐控股11月速運物流業務營業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3.24%、增長2.92%、下降6.01%;圓通速遞11月快遞產品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91%、下降6.74%、增長5.17%;韻達股份11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完成業務量、單票收入分別同比下降4.72%、下降21.40%、增長21.01%。從各業務指標來看,這個雙十一并沒有起到提振的效果。

繼雙十一失去熱鬧之后,雙十二也 " 冷冷清清" 。

在一則報道中,今年"雙12"前夕,某快遞公司公關部門員工按照慣例收集企業內部的"雙12"策略,以備作為整理向外宣傳的資料。她萬萬沒想到,居然沒有人掌握這份資料。

不甘心的她多方詢問內部運營、市場同事,最終的答案總結成一句話——今年沒有為"雙12"做任何準備。而按照往年的慣例,由于每年雙11之后就是"雙12",所以雙11結束快遞企業都會立馬啟動"雙12"的籌備工作,在收轉運派方面調動資源,以防止出現爆倉。

從這點上來看,快遞行業的這個冬天“有點冷”。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疫情政策的調整來看,12月抗疫物品、食品、藥物等線上消費的陡增,全國郵政快遞業務量迎來業務高峰,并非能算是經濟復蘇的信號,也可視為對未來不確定所造成的“回光返照”。

在曙光真正來臨前,先讓自己快起來

快遞業的玩家們決定不了整個消費大環境,但可以決定自己最終能否還在牌桌上。

客觀而言,進入后疫情時代,快遞業以后可能再也回不到高速增長的時代了。

一組數據顯示,從2010年~2020年,我國快遞量增長率均保持在25%以上,2011年~2016年,快遞量增長率甚至保持在48%以上。

雖然在2021年許多快遞公司的高層也意識到了快遞行業將會增長放緩,但大多認為,這不過是增長率從30%以上的高速增長,變成20%-30%的中高速增長。

現在看來,這還是過于樂觀了。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1-10月快遞業務量同步去年的增長是3%,僅有預期的十分之一。

市場90度大跳水,快遞從增長市場變成存量市場,許多快遞公司開始從追求送的多到追求送的快的道路上轉變。經此一“疫”,內卷正變得更加激烈。

就拿三通一達來說,近年來三通一達開始了一系列關于“數智化”提質增效改革,試圖跳脫出同質化的競爭,從“價格戰”走向“價值戰”。

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快遞服務的分層:針對不同的快遞需求,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服務,以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比如,圓通上線了“圓準達”,中通推出了聚焦中高端市場的“快弟來了”,韻達也提出了“打價值戰,不打價格戰,既要增量,也要增潤”的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在差異化的發展上,韻達近年來的資本開支主要用于分撥中心、自動化設備、運力運輸提升,以及科技研發上,將快遞業務流量蔓延至供應鏈、冷鏈、國際等業務市場;

申通則選擇在相關產業帶打造產地倉業務,為商家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并通過新業務切入電商進場業務,進一步擴充快遞業務生態等。

除此以外,隨著電商出海的浪潮,疊加中國加入亞洲最大自貿區RCEP等,“國際化”是快遞公司肉眼可見的第二增長曲線。圓通、順豐和京東也在積極的布局航空業務,將快遞的戰爭從地上打到了天上。

無論是在主營業務上“提質增效”構建護城河,還是差異化競爭,亦或是推出高端的快遞產品,快遞行業的分化時代也或加速到來。

根據財報顯示,前三季度,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分別錄得營收為1991.47億元、388.25億元、352.12億元、240.77億元、255.0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46.58%、27.12%、23.11%、42.38%、20.38%。

盈利方面,五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為148.77%、190.47%、-2.05%、188.68%、55.27%。除韻達外均實現高增長。

整個快遞業已經在暗流涌動。

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未來永遠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在投資中,不確定性即風險。但沒有人能預測不確定性的未來。

對于企業來說,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確定自己本身,只有具備穿越不確定的能力,才能穿越每次風暴,見證一次又一次的曙光。

快遞業渴望再次聽到號角,但號角并不是吹給每個人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闵行区| 两当县| 天峻县| 雷波县| 尉氏县| 阿城市| 荥阳市| 黄山市| 延长县| 天长市| 丽水市| 黄骅市| 沧州市| 凤冈县| 上虞市| 霍城县| 台东县| 隆林| 文安县| 广安市| 陕西省| 刚察县| 区。| 广西| 温泉县| 瑞昌市| 义乌市| 石景山区| 长丰县| 蛟河市| 甘谷县| 远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双牌县| 南开区| 沙坪坝区| 同江市| 辽阳市| 昂仁县|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