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席消費官 七佰
開藥店是一門好生意,各大連鎖藥店保持著增長勢頭。2022 年前三季度,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健之佳、漱玉平民六大上市連鎖藥店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 19.9%、22.0%、22.1%、14.5%、28.4%、41.3%,扣非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 20.7%、16.6%、18.9%、-13.4%、3.9%、18.2%。
從規模上看,我國連鎖藥店也即將進入“萬店時代”。截至2022年9月底,老百姓總門店數達到10327家,率先突破萬家。益豐、大參林、一心堂、國大藥房緊隨其后,門店數分別達到9781家、9578 家、9164家、9290家。
藥品市場結構生變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作為中國第一大藥品銷售終端市場,占據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零售藥店作為我國藥品消費的第二大終端,其市場份額不足三成,余下一成被基層醫療機構占據。
這一市場格局隨著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入,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自2009年始,國家密集出臺各項政策法規及綱領文件促進“醫藥分家”,持續推動處方外流的前行。而零售藥店作為我國藥品銷售的“第二終端”,將持續受益藥品市場結構的轉變。
出于醫保控費的要求,2017年底公立醫院全面實施“藥品零加成”、藥占比降至30%等政策。
“藥品零加成”“藥占比考核”這兩個政策直接導致藥品需求開始逐漸流向院外市場,也造就了行業新名詞——“處方外流”。
以“醫藥分離”為代表的醫改政策出臺,直接推動了零售藥店的發展。2017年至今,連鎖藥店門店數量增長了47.2%, A股6家醫藥零售上市公司的門店數增長最為迅猛。
藥店規模快速擴張的另一個紅利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及慢性病患者的龐大群體。
老年人口數量增加,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基數日益增加。慢性病具有患病周期長、就診頻率低、用藥需求大等特點,零售藥店能夠較好滿足慢性病患者的購藥需求。
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超過了3個億,很多慢性病開始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截至2021年,我國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占我國總疾病負擔的70%。
隨著醫療醫保消費“互聯網+”政策將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復診服務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探索推進定點零售藥房配藥直接結算,零售藥店客單量將會持續增加。
“萬店時代”到來,資本和玩家涌入
2017年至今,6家上市連鎖藥店均取得了較快的增長,2017-2021年,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健之佳、漱玉平民的營收 CAGR 分別為 34%、23%、20%、17%、22%、21%,遠高于行業 7%的復合增速;除一心堂外,連鎖藥店企業 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均有快速上升趨勢,其中漱玉平民和健之佳同比增速分別達 41%和 28%,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2022年第三季度6大連鎖藥店毛利率開始回升,其中益豐藥房毛利率最高,達 41%,大參林為39%,健之佳為37%,一心堂為35%,老百姓為33%,漱玉平民為29%。凈利率方面,除漱玉平民外,2017-2021 年連鎖藥店的凈利率水平也較為穩定, 其中益豐藥房、大參林、一心堂較高,2022年第三季度分別為 7%、6%、6%,老百姓、健之佳、漱玉平民為 5%、4%、2%,益豐藥房、老百姓的凈利率有提升趨勢,盈利能力逐漸增強。
大環境的利好與穩健的收益,讓連鎖藥店開啟了擴張模式。數據顯示,2019-2021年來,老百姓大藥房、益豐藥房、一心堂、大參林、健之佳、漱玉平民等國內6家上市連鎖藥店共發起159起并購,且呈逐漸增加態勢,并購涉及門店數量達到4932家。
進入2022年,并購之勢則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22年7月,健之佳以20.74億元收購唐人醫藥100%股權。該筆交易一舉超過此前業內龍頭老百姓藥房的記錄,創下國內藥品零售連鎖領域單筆并購交易記錄最高。
與6大上市連鎖藥店瘋狂擴張遙相呼應的是,各類玩家的涌入。
國藥控股旗下的國大藥房,華潤醫藥旗下的德信行大藥房,以及上海醫藥旗下的華氏大藥房以及九州通旗下的好藥師大藥房也中度參與連鎖藥店布局的跑馬圈地。其中,九州通甚至提出了“3年3萬家門店”的擴張目標,若該目標能按期實現,好藥師將成為國內第一大連鎖藥店品牌。
此外,資本力量也在這輪擴張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
2017年,高瓴資本成立高濟醫療,開啟“買買買”模式。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財大氣粗的高濟醫療通過并購擁有了1萬多家實體門店,一舉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門店破萬的藥店企業。
2016年,由基石資本發起設立的全億健康,將一些區域連鎖龍頭藥店收入囊中,進入了江蘇、浙江、四川、河北等省份。目前,全億健康擁有直營門店總數超過2600家。
網上藥店復制電商神話?
早在2017年,馬云就預判“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會出現在大健康領域”;劉強東也對京東健康充滿了期許,希望“再造一個京東”。
隨著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落地,用戶也希望獲得更加便捷高效的購藥體驗,醫藥電商行業應運而生。目前線上藥品零售企業中最知名的有三家:京東健康、阿里健康以及叮當健康。
數據顯示,2011-2021年網上藥店銷售額 CAGR 達77%,增速遠超實體藥店的8%,2021 年銷售規模達 368 億元。盡管目前線下藥店依舊是購藥的主要渠道,但網上藥店占比在不斷提升,2021 年占藥品零售總額 8%,對實體藥店的發展形成挑戰。
隨著電商平臺的介入,藥品終端信息充分采集,價格開始透明化,線下藥店還能否在每個地區維持高毛利就成了未知數。對比連鎖藥店近40%的毛利,近5年京東健康毛利率最高為25.94%,阿里健康最高為26.12%。
2022年12月1日起,《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在經過3次征求意見,以及海南、深圳的試點之后,網售藥品監管辦法最終落地,正式為網售處方藥規范化運行“開閘”。
不過,現階段醫藥電商的優勢仍主要在于非處方藥,處方藥市場還是連鎖藥店更具優勢,短時間內醫藥電商對連鎖藥店沖擊有限,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