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明天過后,香港證監會將迎來首位女掌門。
香港特區政府早前公布,梁鳳儀(Ms Julia Leung)將于2023年1月1日出任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接替即將離任的歐達禮,任期3年至2025年12月31日。
今年62歲的梁鳳儀,自2018年以來一直擔任歐達禮的副手。在加入香港證監會之前,她在當地政府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工作近20年,職業生涯早期曾做過10年財經記者。
過去一年,港股留給大家太多一言難盡的回憶。作為首位女性行政總裁,梁鳳儀表示,未來香港證監會將加倍努力,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從女記者到女總裁
資料顯示,梁鳳儀于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并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新聞碩士學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梁鳳儀成為華爾街日報在亞洲的首批本地記者,專注報道內地新聞。長達10年的記者生涯,為她日后在香港金管局及港府工作期間的表現打下了基礎,“我親眼見證了國內經濟在80和90年代的改革開放”,梁鳳儀曾表示。????
1994年,即記者生涯的第十年,梁鳳儀受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邀請,考入該局任與媒體相關的新聞及出版處高級經理,后擔任助理總裁一職,負責與內地及其他國際監管機構的金融合作事宜。
2003年“非典”期間,梁鳳儀和香港官員多次飛往北京商討相關事宜,尤其在香港與2004年初實現人民幣辦理業務一事上功不可沒。
在加入香港證監會之前,她曾分別為三間政策研究及學術機構擔任顧問工作;2008至2013年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
2015年3月,梁鳳儀加入香港證監會,出任投資產品部執行董事,主理中港基金互認項目;2016年,梁鳳儀轉任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2018年3月,兼任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成為行政總裁歐達禮的副手。
時至今日,香港證監會這樣介紹梁鳳儀——“在20多年的公職生涯中,梁女士一直負責金融市場監管、發展及國際合作事務,對此經驗豐富。她曾籌組各亞洲中央銀行推出亞洲債券基金;協助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促成中國財政部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及其他投資產品。”
此外,梁鳳儀曾擔任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員,現任香港貨幣及金融研究中心應用金融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2014年,梁就亞洲如何抵御金融危機進行研究,并撰寫了《失序的資本》一書。
10月31日,梁鳳儀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上發表主題演說,其中重點闡述了創新與監管對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她表示,傳統金融業乃建基于信任,而信任則有賴于一個平衡各方的監管制度。但有部分去中心化金融營運商刻意閃避規管,務求盡量減少法律責任及/或監管機構的監督。
她認為,在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引領下,各地監管機構將會努力不懈地就如何監管去中心化金融和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其他環節,尋求解決方案,以保障投資者和維持市場廉潔穩健。妥善的監管有利于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并有助建立在公眾與傳統金融業的對手方之間的信任。
此前,中國證監會宣布支持香港研究推出國債期貨,這是繼7月公布開展互換通之后的又一舉措。
在梁鳳儀看來,互換通是內地與香港市場聯通機制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讓全球投資者得以從香港接通到內地的銀行間衍生工具市場。互換通和離岸國債期貨將一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管理內地債券投資的利率風險的高效方法,從而讓他們能更廣泛地參與龐大的內地債券市場。
“所有這些新的對沖工具都能夠為國際投資者提供額外的流動性,以管理他們對內地市場的風險承擔,特別是在波動的市況中減輕拋售壓力,因而將可鼓勵他們在香港作出長線投資。這個經強化的金融生態系統將引來新的資本,促進穩定的市場發展,及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領先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梁鳳儀曾對外如是說。
港股2022,百感交集
相較于港交所,大眾對香港證監會可能會相對陌生。具體來看,港交所本身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其監管工作由香港證監會實施,而香港證監會作為獨立法定機構,負責監控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的運作,能量不容小覷。
回顧2022年,港股留給外界太多復雜的感受。
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共44家中企登陸港交所,總融資金額約合人民幣536.82億元。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最新報告稱,截至今年12月底,以集資總額計,港股方面今年預計約82只新股上市,集資約1020億元,分別跌15%及69%。
水大魚大。回想2021年,港交所的高光時刻是“短視頻第一股”快手敲鑼,上市就募資412億港元,萬億市值的神話不斷被打破,盡管現在都已成為歷史的塵埃。
而2022年的“集資王”則是在港雙重上市的中國中免、天齊鋰業,還有七年磨一劍赴港IPO的中創新航,但融資額僅超百億人民幣。
港股流血上市一幕已經習以為常。作為今年唯一一支成功上市的造車新勢力,9月29日,零跑汽車上市首日開盤即遭破發,低開14.58%,報41港元/股,跌破發行價。零跑汽車最新總市值超300億港元。
曾經被稱為造富盛宴的赴港IPO,似乎失效了。
即便這樣,港交所的大門前仍然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比如,初代網紅餐飲公司——綠茶餐廳堪稱最坎坷,一年來已經3次遞表港交所,前兩次接連失效,終于在今年3月通過上市聆訊,然而其材料再一次失效,至今未能如愿上市。
另一邊,還有IPO“釘子戶”正在焦灼地等待。鹿晗、黑豹樂隊等藝人的老東家風華秋實已經第五次遞表港股,背靠周杰倫的巨星傳奇第三次遞表港交所,還有KEEP、達美樂披薩中國、樂華娛樂.....截至9月30日,港交所有140宗上市申請等待處理中。
“其實最難受的就是這些在排隊的公司,它們已經關閉了一級市場融資的大門,卻遲遲打不開二級市場那扇窗。”北京某知名機構創始合伙人曾擔憂道,“今年整個IPO速度放慢,我們有一些項目在年內沒有發出來,比較遺憾。”
找不到基石投資人——此前訪談了一圈投行、券商以及創業者人群,得到了一個相似的答案。“基石投資人暫緩出手,這應該是目前不少公司中斷IPO的主要原因。現實擺在眼前,IPO發不出去了。”
找不到基石投資人,就得不到理想中的估值和定價,繼而影響IPO的時間進度。即便勉強能夠發出來,也是融資縮水,被視為“丐版”IPO。
但IPO的時間軸一旦被拉長,一些公司干脆就此偃旗息鼓,重新調整上市時間表,某總部位于華東的獨角獸因為找不到充足的基石投資人,不得不暫緩港股IPO進程,甚至直接撤回IPO;還有原計劃在今年上半年沖刺港交所的生鮮電商獨角獸,也開始搖擺了。
2023,港交所拼了
正如梁鳳儀表態,未來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隨著競爭城市虎視眈眈,港交所也感到危機已來。早在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正式刊發了有關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條件的咨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規范,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并就此征詢公眾建議。
這一次最大亮點在于:港交所將通過修改主板上市條件,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而面向的是五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門檻堪稱“史上最低”。咨詢文件的主要建議也包括五方面。一是商業化收益門檻方面,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
二是上市市值方面,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為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三是研發方面,所有申請人均應于上市前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應占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四是第三方投資方面,港交所要求上市申請人應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
五是商業化路徑方面,未商業化公司應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同一時間,《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也同步出爐,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及減少IPO門檻并表示,這一舉措將便利尚未有盈利或營業額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籌資,同時構思活化GEM,為中小型及初創企業提供更有效籌資平臺。
香港的愿景是,期望將來五年能吸引不少于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當中包含至少20間龍頭創科企業,以期為香港帶來過百億元投資及創造以千計的當地就業職位。
“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最新消息是,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目前計劃于1月15日前落實“通關”,并宣布優化香港防疫措施,包括取消檢疫令,并不再甄別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取消所有入境強制核酸檢測等。
今天(12月30日),202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5家新股在港交所同時上市,還有8家新股也同時啟動招股,加上還有另外3家正在招股中。換言之同一時間有11家齊齊招股,港股這一年很少有這么熱鬧。
起起伏伏,2022終于過去。大家對即將到來的2023多了一份期待與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