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洞商業 郭朝飛
阿里再次進行組織調整。
12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通過全員內部信宣布,張建鋒(行癲)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由張勇本人直接兼任,張建鋒則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
同時,程立(魯肅)不再擔任集團CTO,繼任者為吳澤明(范禹),吳繼續兼任本地生活業務的CTO。2023年4月1日起,童文紅將不再擔任集團CPO(首席人力官),屆時由蔣芳接任。
張勇將阿里2023年的關鍵字定義為「進」,在他看來,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決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
幾乎每年雙十一之后,阿里都會進行較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以應對變化。比如在2021年12月,阿里新設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將蔣凡與戴珊對調,同時宣布CFO武衛將在三個多月后卸任。
本次調整最大的一個亮點和意外在于,張勇親自下場,直接接手阿里云。阿里云先后經歷了王堅、胡曉明與張建鋒三位業務總裁,集團一把手直接負責在阿里云歷史上尚屬首次。此外,張勇還將直接分管釘釘。
這一變化凸顯了阿里集團層面對云業務的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里云當前的困境與挑戰。
受疫情與市場影響,當前整個云計算市場增速均放緩。根據阿里2023財年第二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阿里云于該季(2022年7月-9月)營收環比雖然增長17.37%,同比僅增長4%。
最近阿里云香港部分服務出現故障,香港及澳門部分站點受到影響。
「任何故障的發生,對阿里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一旦發生在每個客戶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張勇在給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的全員信中如此強調。
張勇將如何改變阿里云?
01 繼任者的新要求
張勇將對阿里云的要求歸結為兩個操作系統。
一個是追求技術的先進性,用自主研發、技術持續領先的云計算操作系統服務好客戶;另一個是經營管理上的先進性,要在組織方面構建一套高效運轉的智能化操作系統。
作為中國市場的老大,阿里云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2022年第三季度,其營收在跨分部抵銷前和抵銷后分別為267.6億元和207.57億元,該季內阿里云經調整EBITA為4.34億元,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對于張勇來說,更為關鍵的問題是能否讓阿里云重回高速增長的時代?
此前幾年阿里云曾連續8個季度保持超過100%的增長,2021年第四季度以來增速放緩,尤其2022年第三季度跌至個位數。
阿里云成立13年來,在張勇之前有三位掌舵人,不同的負責人擔負著不同的使命。
王堅是阿里云的締造者,也是首任總裁。創業艱難,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內外部皆承受著巨大壓力,甚至被一些人視為騙子。在阿里云最艱難的時候,有傳言稱阿里云要被放棄,團隊人員大量流失,王堅站在臺上泣不成聲。
作為搭檔與支持者,馬云沒有放棄也沒有干涉,而是力挺王堅,聲稱「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王堅為阿里云奠定了技術基礎,搭起了基本骨架,比如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
2014年11月,胡曉明離開螞蟻金服,代替王堅成為阿里云第二任掌舵人。他的使命和任務是讓阿里云從技術走向商業,此前胡有著豐富的金融與商業經驗,他必須在在技術與商業間尋找平衡。
胡曉明帶來了一系列變革,他在阿里云設置目標與KPI,將戰略進行分解,哪怕是技術部門也要扛一定的目標。胡曉明曾透露,他會關注很多指標,包括成本、效率與口碑,還有穩定性、連續性、市場占有率,包括大、中、小客戶進來、停留、升級、出去的數據等。
在胡曉明時代,阿里云商業化明顯加速,除了互聯網,開始進入更多行業。在胡曉明離開的2018年,阿里云當年實現收入213.6億元,4年間增長約20倍,曾連續12個季度營收翻番。
2018年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巨頭開始轉向產業互聯網,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謀求機會。
這一年11月,作為阿里CTO的張建鋒取代胡曉明,入主阿里云。張建鋒的使命是,結合阿里中臺體系與阿里云的技術能力,對外賦能,幫助其他行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張建鋒曾是阿里與螞蟻金服統一中臺體系的總架構師,全面負責兩大集團中臺體系的規劃和建設,做過技術,早前也負責過淘寶、天貓、聚劃算等業務部門,兼具技術與商業背景。
張建鋒帶領團隊深耕技術的同時,需要讓阿里云從互聯網公司向To B服務型公司轉型。阿里云推出云釘一體,進攻政企市場。
據36氪援引阿里云內部的觀點稱,「行癲過于注重產品技術整合,但對一線客戶場景業務了解程度不夠。」也有觀點認為,最近阿里云出現的事故需要有人為此負責,或許這也是換帥的誘因之一。
張建鋒在阿里云的四年,成績亦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實現連續盈利,擴大技術優勢,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等。
只是云計算市場急劇變化,競爭更加激烈,阿里云需要新思路。
02 超級應用夢想
在新一輪調整中,張勇還將直接分管釘釘。
原本釘釘在阿里體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業務。2015年,陳航帶領團隊,在來往的基礎上創立釘釘,從C端轉向B端。陳航想將釘釘做成一個基于IM的協同辦公平臺。
在釘釘現任總裁葉軍看來,最開始的三年釘釘做對了三件事。
一是用一個高頻的企業級IM來解決企業組織的溝通。二是把線下審批搬到了線上,實現移動的智能審批。三是智能人事,通過企業花名冊、考勤打卡等基礎能力,幫助大量中國企業實現數字化辦公。
「我認為這是比傳統OA的一個進步,這也是釘釘給這個行業帶去不一樣的變化,我們走出了一條新的路。」葉軍說。
2019年釘釘被納入阿里云體系,第二年張建鋒提出云釘一體,釘釘變為企業級協同辦公平臺和應用開發平臺。時間不長,陳航離開釘釘。
張建鋒的構想是,阿里云能與釘釘融合,在所謂的云釘一體中,阿里云為釘釘提供底層技術與平臺,釘釘是類似新型操作系統的中臺,對有數字化轉型需求的企業來說,阿里云提供的是云服務,可謂新時期的水電煤,釘釘則讓創新更容易。
12月28日,釘釘發布7.0版本,推出面向企業間協同的「群2.0」產品。1.0時代,主要是解決信息的透明和觸達效率問題,2.0產品試圖讓不同企業之間、上下游之間實現跨組織的有效溝通與協同,進行產業互聯。
雖然與微信的場景與用戶群有較大差異,釘釘也開始有做超級應用的夢想。
「釘釘已經具備超級應用的特征,擁有開放的底座能力,豐富的應用和功能,以及繁榮的生態體系。」葉軍描述,基于釘釘上to B人群,原本主要面向C端的企業,找到了面向B端企業提供服務的新場景,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to B企業也通過釘釘視頻號帶來新商機。
釘釘對外宣稱,截止2022年9月30日,釘釘用戶數破6億,企業組織數超過2300萬,付費DAU突破1500萬。此外,目前釘釘上有500萬個低代碼應用,預計在一年左右,包括低代碼開發和全代碼開發在內,在釘釘上產生的數字化應用會超過1000萬個。
很大程度上,釘釘要扮演與承擔張勇提出的阿里云的第二套智能化操作系統的職能,通過釘釘實現管理與效率的提升,其中既包括阿里云團隊自身的工作方式,也涵蓋服務客戶的方式、對風險的甄別與處理的方式等。
當前,釘釘必須直面與企業微信、飛書等產品激烈競爭,騰訊在企業微信之外,還有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產品組合。此前,葉軍坦承,三家在文檔功能方面基本上差不多,但比如在弱網環境下的質量騰訊會議要優于釘釘會議。
張勇疾呼,「必須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既主動解決客戶看得到的問題,更要把客戶尚未感知到的風險防患于未然。」
阿里云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