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2022年全國哪更適合經商?
12月26日,三十人大數據研究院在數字經濟三十人論壇上發布2022年296個城市宜商指數報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南京、重慶、青島、武漢位居前十。
此次報告以五大維度為考量,包括商業準入、基礎設施、產城融合、要素成本和市場總量。其中前四者分別占22.5%的權重,要素成本占10%的權重。
報告顯示,珠三角為入圍城市最多的地區之一。深圳、廣州位居全國第3、第4名。珠海、東莞、佛山分別位列第24、第29、第30名,惠州為第48名,中山為第80名。
上榜城市都有拿得出手的指標。例如深圳市場主體總數為全國冠軍,逼近400萬;廣州則在高校在校生和畢業生人數方面拔得頭籌。東莞、中山、佛山、惠州的實體經濟強,其中東莞的制造業人數以及制造業人數比例為全國第一,中山制造業人數比例為全國第二。
2022年296個城市宜商指數報告課題組組長、三十人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定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全國宜商水平最高的地區位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也是這次前50名的主要來源。珠三角除了廣深,珠海、東莞、佛山、惠州和中山的宜商水平也都在全國前列。這些地區與廣深一起,實現產業協同分工和集群發展。”
深莞一體化
當城市戰爭從“單打獨斗”轉向城市群時代,城市抱團組成“宜商都市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一站。
珠三角是各個城市群中相對成熟的一個,九座城市中共有七座進入80強。珠三角城市群呈現“2+3+N”的結構,即廣深“雙子星”,牽引著佛山、東莞和珠海三個“副中心”,再向周邊城市如惠州、中山、江門輻射。
深圳無疑是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最大的地區。截至今年11月底,深圳市場主體數達到397萬,位居全國第一,也將成為國內市場主體數超過400萬的首個城市。同一時期,市場主體總數超過300萬的僅成都、上海、廣州3個城市。
作為“創業之城”,深圳有著密集的企業數量。截至2021年10月,深圳平均每千人擁有企業數為135.66家——不僅高居全國第一,且足以比肩紐約、東京等城市。
每千人擁有企業數是國際上衡量企業密度的通用指標。一般而言,世界級城市達到100-140家的水平,如紐約和倫敦均為120多家,新加坡則接近110家。
這意味著,從企業密度來看,深圳已經超越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城市。在國內一線城市中,上海、廣州的每千人企業數也僅徘徊在過百關口。
另一個顯赫成績為PCT申請量。數據顯示,深圳2021年PCT申請量超過2.01萬件——相當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總和的1.5倍。深圳PCT國際申請量已連續18年排名國內第一位。
而在國際上,這一成績僅次于東京的3.1萬件,超過首爾和大阪,位于全球第二。
不過,深圳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即土地空間有限。
深圳面積僅是北京的1/8,陸域開發強度已超過50%,遠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深圳市政府早年提到的“四個難以為繼”,其中之一便是“土地、空間難以為繼”。
一方面,深圳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為對土地需求更少的高新科技產業;另一方面,進行產業外溢和承接。
這個時候,深圳都市圈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出現了——東莞。
《報告》顯示,東莞制造業從業人員總數和占比均為全國第一,2020年達到43.29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58%。
當深圳遇到了可使用的土地面積有限等內部制約,靠近深圳的東莞,憑借其低廉的土地成本承接了大量產業。以2021年的商業服務業地價為例,深圳為22855元/平方米,廣州為13073元/平方米,東莞僅3741元/平方米,其成本不到深圳的1/5和廣州的1/3。
深圳的產業轉移,既給東莞發展先進制造帶來機遇,也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促使東莞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先進制造雨林”。目前,東莞的主力產業之一是電子信息業。華為、OPPO、VIVO等公司均在東莞設有工廠。華為也從2015年起在東莞建造終端總部。
2021年,東莞的貿易差額增長18.86%至3872.6億元,一度超過深圳,主要出口產品包括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手機、電子元件等高價值商品,這也跟深圳外溢情況和當地制造業強項相符。
“實際上,這就是城市群之間的協同發展,廣深一般制造業向周邊地區轉移,集中發展更高端產業,比如科技、金融、軟件。甚至有一種情況,北方有的城市科技業發達,產業落地卻是在珠三角城市,這非常有意思。”定軍說。
廣佛同城加速
如果說深圳是科創高地,那么廣州便是“交通王者”。
從城市群來看,廣州作為華南最大的交通樞紐,通過發達的海陸空基礎設施跟佛山、東莞、深圳相聯系。
根據《報告》,2021年廣州軌道交通長度達到589公里,為全國第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全國第三,僅僅低于京滬。在公路貨運量方面,廣州是深圳的3.5倍、北京的4倍。
截至2022年12月初,廣州市場主體數突破300萬,為全國第四;1-11月新創企業數達到25萬,位居全國第三。
盡管在科創方面和深圳依然有距離,但廣州也有不可小覷的實力。在高新技術企業方面,截至今年12月初,深圳擁有21842個,位居全國第三;廣州為11361個,位居全國第七。發明專利授權量方面,深圳為33700個,全國第二;廣州為24720個,全國第六。
在人才領域,廣州的高校在校生為全國第一,超過130萬。這一人口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數,也為廣州發展科創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當自身經濟發展已比較充分,廣州開始借助交通帶動周邊地區。“廣佛同城”就是地鐵塑造出來的都市圈典型例子。
廣佛都市圈是珠三角地區起步較早、發育較成熟的都市圈之一。2009年,廣佛同城化拉開序幕。第二年,廣佛線開通,是國內首條跨越地級行政區的地鐵線路。如今,廣佛線每天的客運量已超過50萬人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袁奇峰的團隊今年一項研究成果指出,通過綜合POI數據和夜間燈光數據分析廣佛跨界城市實體地域范圍發現,和北京、上海相比,廣佛面積和平均半徑均為最大,平均半徑達到24.76公里,北京和上海分別為22.96公里、19.23公里。
也就是說,廣佛市域范圍的核心部分已經打破了廣州、佛山的行政邊界,兩個地區的實體經濟連片發展。
地鐵成為產業同城的重要載體。“廣深兩地與周邊地區交通發達,廣州的地鐵延伸到了佛山,深圳多條地鐵已經修到了與東莞交界附近,深圳與中山的高速公路跨海通道在2023年將開通,這些能促進很多廣深上班族在周邊地區居住。很多青年人在佛山、東莞居住,在廣州、深圳上班,大大降低買房壓力。”定軍提到。
中國城市的人口流向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全國城市人口快速流向一線城市。如今,城市群的人口從核心超大城市轉向周圍城市。2021年,廣東21個地市中,人口增量最大的是佛山,達到9.38萬人,超過廣州7.03萬人。東莞以5.32萬人的增量拿下季軍,超過深圳4.78萬人。
從分工協同到加快逆襲
廣深及周邊城市在制造業方面具有全國領先的優勢。定軍提到,測算發現,珠三角好幾個城市制造業人口占就業人口比例達到40%-60%,“而且不是個例,而是集群出現。”
第七次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制造業人數最多的城市是東莞,達到43.29萬人,占從業人員比例為58%,均為全國第一。
另外,佛山、中山、惠州的制造業人數分別為24.3萬、13.4萬、12.6萬,分別位居全國第六、第十七、第十九名;制造業人數占比達到43.6%、54.3%、41.7%,分別位居全國第七、第二和第十名。
定軍指出,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分工優先于不少城市群,“全國很多城市群存在一個問題,核心城市發展得很好,但是周邊的城市沒有帶動起來,特別是制造業,沒有在周邊地區落地。在珠三角地區避免了這種情況,核心城市領先,周邊地區不僅發展好,而且有分工。”
例如在科技、金融、軟件業方面,廣深的從業人員總數、占比以及產值在全國靠前;而周邊的東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則在制造業從業人員、制造業從業人員比重,位于國內前列。
不過,分工也導致了“偏科”的出現。根據《報告》,東莞、中山、佛山、惠州雖然是制造業大市,但在金融業、科技服務業、軟件業從業人員和占比,都沒進全國前十名。而深圳、廣州制造業強大,但也偏重發展科技服務業、金融業和軟件業。
有意思的是,盡管佛山、東莞、中山、珠海在科技、金融、軟件業發展未進入全國前列,但也在加快逆襲。
以科技研發為例,在基礎設施、科技創新,以及對外貿易方面,上述城市很多指標也在全國靠前。比如珠海1-11月每萬人發明專利數全量為25個,位居全國第四。佛山同一時期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為7900多個,位居全國第18名。在高新技術企業數方面,東莞、佛山均達到7000個以上,分別為全國第12、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