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吳紹志
2022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元年,也是信托業加速洗牌的一年。
從業務分類改革到地產信托風險持續化解,從破產重整到股東變動頻頻……有人選擇毅然堅守,有人選擇黯淡離場。
信托資產總規模抬升至21萬億
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以來,非標轉標、去通道、壓降融資類信托等多重要求之下,信托業開啟轉型之路,行業資管規模從2017Q4的高峰26.25萬億元下滑至2022Q1的20.16萬億元。
今年二季度,在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疫情沖擊影響加劇的背景下,信托資產規模出現了意外的反彈,主要由于海航破產重整等相關的資產服務信托、資本市場回暖下的投資類信托增長明顯。
中國信托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1.07萬億元,與2017年末的歷史峰值相比,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下降幅度收窄至19.71%,行業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業務分類改革正式開啟
行業轉型之下,配套的制度改革接踵而至,其中貫穿全年的便是對信托業務分類體系的改革。
據證券時報報道,早在2月召開的信托監管工作會議上,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態,業務分類改革將作為2022年信托行業重點工作推進。
緊接著4月份,陸續有信托公司收到監管下發的《關于調整信托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10月份,《關于調整信托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下發至信托公司,并設置5年過渡整改期。
具體分類來看,信托業務將被劃分為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類。其中,資產管理信托包括固定收益類資產管理信托、權益類資產管理信托、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管理信托與混合類資產管理信托等四個細項;資產服務信托包括行政管理受托服務信托、資產證券化受托服務信托、風險處置受托服務信托和財富管理受托服務信托等四個分項,且這四項分類下仍各有細項分類;公益/慈善信托項下未再細分。
信保基金面臨“分家”,幾度出手挽救行業
作為中國信托業的“穩定器”,信?;鸬拇嬖谝恢笔切袠I的“壓艙石”。2014年12月,原銀監會、財政部聯合印發《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信保障基金由此產生。
時隔7年,今年2月,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了《信托業保障基金和流動性互助基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基金功能不同,將原認購制基金更名為流動性互助基金,同時設立繳納制信托業保障基金。
銀保監會指出,在信托行業轉型期,實行保障基金和流動性互助基金并行的籌集機制,以增強基金損失吸收能力,豐富化險資金來源;待行業轉型和風險化解基本完成后,可適時調整認購標準。
雖然目前尚未有正式稿出臺,行業動蕩格局中,信?;鹫l揮著重要作用。
在參與信托公司風險化解過程中,信保基金公司不僅受讓了陸家嘴信托等“暴雷”的信托項目,還直接接盤了華融信托、安信信托的股權。
今年8月,信保基金公司上場,直接接盤華融信托76.79%股權,轉讓的總代價為掛牌價61.52億元;9月,上海國之杰持有的安信信托14.55億股股份經歷了3次流拍后,正式劃轉給信保基金公司,以抵償上海國之杰對信?;鸸舅搨鶆?2.63億元,信保基金公司因此成為安信信托第一大股東。
房地產信托持續化解風險
2022年,房地產信托風險仍在持續暴露中,世茂、融創、華夏幸福等頭部房企接連失守。
用益信托數據顯示,2021年下半年以來,發生逾期、違約的信托產品規模中,地產信托長期占據半數以上,并且2021年8月、10月、12月以及2022年2月、4月、6月的房地產信托違約規模都在100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信托公司對地產領域的投資也愈發謹慎。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產的資金信托規模為1.28萬億元,同比下降0.67萬億元,降幅34.20%;較2021年末規模降低27.30%;占比下降至8.53%,同比下降3.89個百分點。
11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其中,在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方面,提出支持開發貸款、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合理展期,鼓勵信托等資管產品支持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等。
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王玉國分析稱,隨著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不斷放松和政策效應的疊加,各地“保交樓”工作不斷推動,居民購房信心和房企現金流均有望邊際改善,房地產市場將逐步重啟良性循環進程,能夠有效緩釋當前房地產信托業務風險,為出險項目處置提供窗口期,也對未來房地產相關業務的有序發展創造良好空間。
信托股權變動頻頻
一邊是風險化解,一邊是業務改革轉型,信托行業正面臨經營業績下行壓力,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與人均利潤同比均有明顯下滑,賺不到錢的小股東們加速離場。
例如,上海創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恒豐裕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國民信托合計40.72%股權轉讓至富德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持有的金谷信托1.46%股權轉讓至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還有更多公司待價而沽。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信息顯示,今年7月以來,中誠信托3.39%股權、新時代信托100%股權、西部信托0.18%股權、中鐵信托0.826%股權、北方信托3.89%股權均被掛牌,渤海信托22.1%股權也在海南產權交易所掛牌,以期待新玩家入場。
但是,信托公司股權似乎已經喪失了吸引力。阿里司法拍賣網上,華融信托7.32%股權、中原信托 9.124%股權、北京信托1.64%股權今年接連流拍。
被接管的新華信托也未能迎來“白衣騎士”,6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同意新華信托依法進入破產程序。
增資、重組與引戰
光明與黑暗相伴,依然有信托公司迎來曙光,成功引戰、增資。
其中,中誠信托注冊資本由24.57億元增至48.50億元;華寶信托增資至50億元,舟山市財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入股,持有5.20%;華宸信托注冊資本由8億元增加至9.26元,內蒙古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入駐,持股比例為13.59%;中融信托以未分配利潤按照原持股比例增資26.68億元,公司注冊資本升為146.68億元;廈門信托通過現有股東以未分配利潤同比例轉增注冊資本方式,將注冊資本由37.5億元增至41.6億元。
歷時兩年多,12月份,陜國投A(000563.SZ)35億元定增結果終于出爐。登記完成后,除了一二股東,其余十大股東悉數換人。
12月25日,ST安信(600816.SH)宣布,為適應公司發展需要,公司擬將名稱由“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建元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掌舵人變動趨緩
近年來,在轉型壓力下,信托公司的高管變動不斷,但是相較于2021年,2022年的變動已經有所緩和。
據統計,截至目前,2022年通過監管批復“持牌”上任的董事長、總經理共17人,涉及14家信托公司。在2021年,這一數據為25人,涉及23家信托公司。

單從“一二把手”的變更情況來看,5家公司今年變更了董事長,11家公司變更了總經理。
其中,吉林信托僅在今年就發生了兩次總經理變更,國元信托、英大信托都完成了董事長、總經理雙雙換人。
罰單金額超6800萬元
“紅線”是不可觸碰的,2022年監管處罰的態度更加堅決,罰單持續增多。
據統計,今年以來,針對信托公司,銀保監會及各地的銀保監局共公布了31張罰單,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半,6月、7月較為集中,公司及相關負責人員合計處罰金額超6800萬元,百萬罰單、終身禁業變得尤為常見。
其中,罰單金額最高的是今年宣布破產的新華信托,因未事前報告關聯交易等13項違規事由,公司被合計罰款1400萬元,因“違規為銀行提供通道業務”被單獨罰款50萬元,原董事長李桂林、原總經理項琥等16名相關責任人被終身禁業、取消高管資格、罰款或者警告。
同樣被接管的新時代信托也因多項違規被罰700萬元,原董事長趙利民、監事會主席胡宇峰被終身禁業,原總裁陳祥盛、原總裁助理馬寬也擬被終身禁業。
去年收3490萬元罰單的四川信托,今年17位負責人的處罰也已到位,原總裁劉景峰、原總裁陳軍、實控人劉滄龍等悉數被罰。
此外,中鐵信托收860萬元罰單,雪松信托收440萬元罰單,中信信托、光大信托、吉林信托、北京信托、外貿信托、愛建信托、長安信托等都收到百萬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