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手機高端化、科技生態鏈、造車......近幾年來,小米要做的事變得越來越多。
不過,選擇四面出擊的小米不但沒能擴大自己的戰果,反而還出現了要走“下坡路”的態勢。
從業績來看,今年前三個季度,小米累計實現的營收為2140億,同比下滑了11.84%,累計實現的凈利潤為-6.772億,同比下滑了104.02%,業績呈現全面下滑的態勢。
而在股價方面,截至12月26日收盤,小米集團的股價為10.8港元/股,和最高點35.9港元/股相比已經跌去了接近7成,市值則蒸發超過了5500億人民幣。
據侃見財經梳理發現,目前小米集團的處境并不樂觀,其最為重要的手機業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觸頂”跡象,且已經探索了三年的“高端化”轉型卻仍未見效;而此前最成功的小米生態如今也開始出現瓶頸,越來越多的生態鏈企業主動尋求“去小米化”。
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小米的造車業務。如今距離雷軍宣布已經過去了接近兩年時間,然而小米汽車卻始終難見蹤影,此前市場甚至傳出了小米造車業務將暫停的傳聞。
從種種跡象來看,隨著手機、生態鏈以及造車等重要項目陷入困境,如今的小米已然來到了“失控”的邊緣;眼看著攤子越鋪越大,雷軍又能否力挽狂瀾?
走不出“性價比”的怪圈
近年來,“高端化”轉型已經逐漸成了小米手機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
實際上,早在3年前,小米就已經著手準備“高端化”轉型;不過,雖然小米集團在轉型上投入了不少的資金和資源,但小米手機的“高端化”轉型走得卻并不順利。
根據Counterpoint在今年第二季度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6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中,小米的市場份額僅為8%,排在了所有主流手機廠商第5的位置,其前面的分別是蘋果、VIVO、華為和榮耀四個品牌,其中蘋果的市場份額高達46%,小米和蘋果之間的差距懸殊。
此外,從平均售價來看,2021年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僅為1229元,是所有主流手機廠商中最低的;相比之下,行業龍頭蘋果的平均客單價高達5200元,是小米的超過4倍。
從上面的數據中不難看出,小米手機的“高端化”轉型十分的不順利,甚至在幾年的轉型推進之后,小米和蘋果、VIVO、華為等頭部手機廠商的差距反而變得越來越大。
那么,為什么小米手機的“高端化”轉型會走得如此艱難?這背后或許還是和其戰略有關。
自小米手機推出以來,“性價比”則成了小米手機的重要標簽,然而在開始“高端化”轉型之后,小米手機卻依然沒有撕下“性價比”的標簽。
在近幾年推出的旗艦機型中,雖然小米手機的價格有了明顯提升,但配置也在不斷提高,而且相較于其他手機廠商同樣配置的手機,售價要更低。換而言之,小米手機雖然對外宣傳著“高端化”,但內部的核心賣點卻依舊固定在“性價比”上。
從具體的數據來看,根據財報顯示,小米手機二季度的毛利率為8.7%,去年同期為11.8%,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毛利率為14.3%,整體毛利率僅16.8%,這個毛利率顯然并不高。
相比之下,蘋果同期的硬件毛利率高達34.5%,整體毛利率43.3%,而華為在2021年整體毛利率更是達到48.3%,蘋果和華為的毛利率都遠遠高于小米。
今年2月,在雷軍發布的全員信中,其明確表示“小米集團正式組建高端化戰略工作組,在“三年手機銷量全球第一”戰略牽引下,清晰了高端化戰略目標:產品和體驗要全面對標 iPhone, 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不過,從目前來看,小米手機卻仍舊走不出“性價比”的怪圈,想要實現目標,難度可謂非常之大。
小米生態鏈陷入瓶頸
除了手機“高端化”轉型困難重重之外,生態鏈業務下滑則是小米所面臨的另一困境。
根據今年三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在小米集團營收占比達到27%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今年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同比下滑了9%,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指的正是小米生態鏈。
一直以來,小米的生態鏈業務都是小米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在歷年的財報中都會頻繁提到,其已經建成全球最大消費類AIoT物聯網平臺。而根據小米在去年三季報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小米投資的IoT生態鏈企業已超過320家。
不過,從目前來看,在經歷了快速發展之后,小米的生態鏈業務已然開始走下坡路。
從數據來看,早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增速便開始放緩,此前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增速最高達到80%,但到了2020年,該業務的增速已經下降到了8.6%,而今年前三個季度更是出現了下滑的情況,小米的生態鏈業務瓶頸已經出現。
除了增速下滑之外,在2017年之后,小米集團投資的企業數量較之前出現明顯下滑,而且所投的企業也從之前的移動電源、凈水器、掃地機器人等消費電子類企業變成了半導體、電池、汽車制造等“硬科技”企業,投資風格轉向十分明顯。
此外,越來越多的生態鏈企業開始主動尋求“去小米化”,更是小米集團遭遇的一大難題。
此前,小米集團通過“投資+孵化”的模式,為自己構筑起了完整的生態鏈,很多小型企業在小米的幫助下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小米十分強調“性價比”,這些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毛利率低下,掙的幾乎都是“辛苦錢”。
而在成長到一定體量之后,這些生態鏈下的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則會主動尋求“去小米化”。
根據媒體統計,近年來已經有許多小米生態鏈下的企業做自有品牌或者直接“單飛”,例如最早與小米合作移動電源的紫米,后來孵化了自有品牌ZMI;而石頭科技也是在推出第一款米家掃地機器人的次年,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產品石頭掃地機器人S5系列。
一方面,小米的生態鏈業務開始下滑;另一方面,生態鏈內的企業開始需求獨自發展,雙面夾擊之下,小米的生態鏈業務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汽車業務仍無“蹤影”
除了手機和生態鏈業務之外,不得不提的自然還有小米的造車業務。
還記得去年3月的小米發布會上,雷軍淚灑現場,信誓旦旦地表示“會押上人生的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研發制造小米汽車。”一度引發市場熱議。
不過,距離雷軍宣布“造車”已經過去接近兩年時間,小米的造車業務卻仍無“蹤影”。
雖然聲勢浩大,但從目前來看,小米想要成功造車并不容易。例如在生產資質方面,雖然小米集團規模龐大,但同樣也沒有傳統車企的生產資質,這將是小米造車路上的一道難關。
據媒體報道,此前小米就曾和北汽洽談收購工廠和牌照的相關事宜,而在A股上市的北汽藍谷股價一度大漲,但隨著北汽藍谷的澄清,這件事最終也不了了之。
此外,隨著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的逐步確定,小米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難度顯然不小。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顯示,如今的小米主要希望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在8月的秋季新品發布會上,小米以視頻形式公開了自動駕駛技術路面測試情況,但觀看下來并沒有太多驚艷之處,相比于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的小鵬汽車而言并無太多的優勢。
然而,雖然汽車業務遲遲未能落地,但在投入方面,小米卻已經在汽車業務上投入眾多。
根據三季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研發開支由去年同期的32億元飆升至41億元,同比上漲25.7%,而這部分研發投入正是由于造車業務的研發開支增加所致。
此外,集團總裁王翔也曾經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在造車方面的總投入達到18.65億元,其中三季度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支出達到8.29億元。
從目前來看,造車業務已經成為了小米集團的一大隱患,在已經投入了龐大的資金之后,若未來小米的造車業務進展不及預期,那么投資者很可能會“用腳投票”。
綜上分析來看,無論是手機還是生態鏈甚至是造車業務,小米集團的進展都并不順利,而攤子越來越大、選擇四面出擊的小米,如今也逐漸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