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葛臥龍處女座
近日,有著“內娛時尚博主”人設的歐陽娜娜被卷入輿論風波。
其自創生活方式品牌“nabi”多款產品開售,高調的猛割粉絲韭菜。
首輪產品被命名為“云朵膠囊系列”,銷售渠道則選擇了nabi微信小程序平臺。來看看這堪比奢侈品的價格,襪子2雙168元,眼罩148元,衛衣438元,褲子458元,圍巾388元,睡衣套裝988元,浴袍988元…
要知道00年出生的歐陽娜娜今年才22歲,她的粉絲也大部分都是還在讀書的學生群體。這個價格對于他們沒說毫無性價比可言,甚至比市面上高端家居服品牌還貴。
因為自身優秀的時尚穿搭品位,歐陽娜娜想做自創服裝品牌本來無可厚非,但nabi品牌從設計、面料、質量等方方面面來看都有些差強人意,受到質疑也是無可厚非。
粉絲的韭菜這么好割?
早在11月份時,歐陽娜娜就下意識的在網上開始為自家品牌造勢,還特此強調為了給粉絲們找到最舒服的面料,過程非常坎坷。
然而她口中“最舒適的面料”竟然是聚酯纖維,這是一種業內人士公認的低廉布料。
尤其是對于舒適度要求極高的毛巾和浴袍來說,行業的默契幾乎都是選擇更親膚透氣的純棉材質。
而“nabi”的多款產品不僅以聚酯纖維為主,還敢叫賣出天價。
以爭議最大的兔子耳朵浴袍為例,按照聚酯纖維材質成本價為0.035元/克來計算,定價988元的“nabi”浴袍成本價其實只有50元左右。
而對比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大大小小各種品牌旗下的浴袍產品市場價大部分都不會超過300元。
到底是誰給了“nabi”這樣一個新品牌賣如此高價的勇氣?
若非要說nabi是在跟奢侈品牌學高溢價品牌文化,但是細看“nabi”的款式設計可以說是毫無特色可言,清一色的簡單純白色基礎布料上再加個nabi刺繡,剪裁更是平平無奇。
“潮牌算不上,說是奢侈品又不夠格!”的確,初出茅廬就如此高調的nabi,和那些正兒八經的奢侈品實在八竿子打不著。
奢侈品要么是有百年歷史文化做品牌沉淀,要么有獨特的設計美感和藝術價值,用料方面更是不可能輕易就有槽點。
因此網友吐槽,“有錢人和窮人都不買,專坑粉絲系列。”
歐陽娜娜一直以來帶貨變現能力都不錯,代言過不少知名大牌,就目前也有著多達30多個的商代數量,比如和ubras、紀梵希、太平鳥、巴黎歐萊雅、索尼等都有合作。
2020年她還一度登上00后明星帶貨能力榜首,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些不錯的商務能力數據做支撐,讓歐陽娜娜覺得做品牌并不是件難事,所以才高估了自己。
明星們的“老板夢”
其實很多明星在主業之外,多有一個創立自己品牌的“老板夢”。
服裝潮牌、化妝品、餐飲店,都是比較熱門的明星搞副業的路子。
追溯遠一點且做得非常成功的例子,當然要數成功跨界做服裝品牌的體壇明星李寧。
當年憑借聞名全球的體操史神話,“體操王子”李寧在退役后順勢創辦了同名品牌“李寧”。
自1990年誕生以來,李寧已從單一的服裝產品蛻變為品類豐富的潮流運動品牌。
尤其是在2018年,李寧在紐約國際時裝周憑借亮眼的中國設計元素一炮而紅,成為“國潮之光”,一度打破了海外對國產運動品牌的刻板印象。
再來看娛樂圈的“明星創業團”,自創品牌不勝枚舉,品類更是五花八門。
在服裝潮牌領域,比較早的案例要數2003年陳冠希自創潮牌CLOT,還經常被冠以“中國第一潮牌”之稱,并多次與經典品牌如NIKE、Levis、匡威等合作。目前CLOT已走過20個年頭依然屹然不倒,貢獻著高達千萬美元的年營收。
近幾年,娛樂圈又刮起一波明星自創潮牌風。
成立于2017的品牌TEAM WANG,由王嘉爾擔任品牌創意總監和設計師,服飾價格大多在1000元以上。今年萬圣節這個品牌還因為萬圣節限量家居產品引發過爭議,全球限量150臺的幽靈小鬼造型燭臺,售價高達2.48萬元。
2020年,陳偉霆創立CANOTWAIT,主要售賣渠道為得物APP限量發售,自品牌誕生以來在潮流圈反響不小。
除了時尚潮牌風,還有走網紅服裝路線的,由女明星藝人創立的居多。
徐璐的LUFFLOVE,淘寶店鋪關注人數高達50萬。張子萱淡出娛樂圈后創立Cheri Z女裝,目前也有百萬量級關注人數。
而一些走垂直路線的品牌,則更加凸顯自己的獨特風格,比如徐嬌的織羽集專注漢元素服飾,意在將中華傳統的服飾美用更日常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楊天真的PLUSMALL則專注大碼女裝,這是一個真正的大碼女裝品牌,而不僅僅是在賣常規款式的基礎上擴充幾個大號而已。
相比于市面上那些款式保守的大碼女裝,PLUSMALL打破了傳統的刻板印象,為大碼女裝注入多彩和時尚基因,精準的滿足了肥胖女性的穿搭需求。
趨于平價化的誠意之作,也是明星創立潮牌的一個趨勢。
比如薛之謙的Dangerouspeople相對較趨于平價化,售價大多在100-300元,受眾面廣,銷量不錯。
而白敬亭在2021年創立的潮牌女裝GOODBAI,則被公認為是明星踏踏實實做產品的正面例子,明星同款曝光頻率高到粉絲直呼“承包了內娛女明星的衣櫥”。
GOODBAI品牌倡導熱愛生活與自然,不同與那些價格普遍虛高的明星自創品牌,100-400元定價區間也更加親民。
而且GOODBAI背后有白敬亭好友兼國際時裝設計師上官喆做背書,審美自然在線。也難怪每逢發布新品便迅速售罄,單品月銷破萬。目前更是小紅書上的爆款,相關筆記推薦數達4W+。
明星自創的美妝護膚品牌中,范冰冰的FANBEAUTY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FAN BEAUTY 在2018年本來是以UP射頻美容儀切入市場的,不過2300元的客單價并不算低,受眾人群自然有限。于是FAN BEAUTY轉而主攻面膜作為王牌產品,再后來還推出了彩妝系列。
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在2021年11月-2022年10月近一個滾動年內,FAN BEAUTY在淘寶天貓平臺銷售額高達3.06億元,店鋪粉絲數將近230萬。
以上這些品牌中不乏一些成立時間并不算太長,卻能在追捧和呼聲中迎得一席之位,這其實并不只有粉絲的功勞。
雖然頂著“明星品牌”的光環,卻也踏踏實實用心做產品,在各自的品類賽道里并非業余的選手。
無論是在產品定位、質量把控、賣點設計,還是在渠道管理、供應鏈和營銷宣傳上都有著“優等生”的潛質。
這屆消費者不好忽悠
明星們利用自身強大的流量和粉絲效應,想要創立一個品牌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事,而且這種跨界行為本身就容易受到大眾關注。
由于自帶明星光環,品牌初來乍到就可以實現流量巔峰。當普通創業者還困在創立初期,為新品牌鮮為人知而苦惱的時候,明星品牌已經分分鐘贏在了“起跑線”上。
在溢價方面,明星自創品牌也有著先天性優勢,大部分自創品牌的首批消費者都是明星的粉絲群體。對于自家“愛豆”創立的品牌,他們會因為明星個人魅力就帶著濾鏡去衡量產品價值,自然愿意盲目買單。
在社交需求心理的支配下,追逐“明星同款”本來也就是一種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消費行為。而很多明星自創品牌也抓住了粉絲及消費群體的這個心理,通常會在品牌文化方面大做特做文章。
然而當產品質量沒有放在一個品牌最重要的位置,就容易導致形式大于產品實用價值本身的問題。
這也是為何很多明星自創品牌最終都黯然收場的原因。
能有靠譜產品并讓消費者無限回購的口碑品牌畢竟只是少數,當明星靠著“個人名氣”噱頭吃完第一波紅利,后期卻難以支撐品牌在市場長期立穩腳跟。
這樣的負面例子也不少,比如早年謝娜自創的服裝品牌“歡型”,當時謝娜拉來整個“快樂家族”以及圈內好友來宣傳,卻在一段時間“虛火”之后,因為設計單一、圖案太土、價位偏高等吐槽點被迫關店。
在當年“歡型”的一頂普通帽子就能賣到158元,拿到現在看也難逃割韭菜的嫌疑,可謂是和歐陽娜娜的“nabi”有得一拼。
化妝品界明星自創品牌翻車的,當然繞不開張庭林瑞陽這對夫婦的TST庭秘密。
這個從2013年搭著微商順風車火起來的護膚品牌,在去年因為涉嫌傳銷行為震驚了圈內外,被處罰金額總和將高達113億元的背后,不敢想象這些年這對明星夫妻到底賺了多少黑心錢。
餐飲界也是明星自創品牌黑料最多的賽道,近年來明星扎堆進入餐飲行業,去年暴雷的賢合莊比較具有代表性。
據傳賢合莊加盟商需要在前3年內交48萬元的加盟費和5萬元保證金,到了第4年續簽,每年還需要再交2萬元。
按照這個邏輯推算,賢合莊巔峰時期曾經有將近800多家門店,那么加盟費利潤就是近4億多元。
然而在加盟商紛紛沖著“明星品牌”想來抱大腿時,陳赫卻突然宣布退股賢合莊,各種衛生問題也頻現引發品牌危機,加盟商們在線上多次維權未果,于是成群結隊跑到成都賢合莊總店門口高喊還血汗錢。
明星自創品牌這件事是把雙刃劍,名利雙收自然是好事,但如果產品一旦爆出質量不合格,或者明星有負面輿論,被綁在一條船上的品牌和明星本身的形象都會受到重擊。
就算沒有負面新聞,明星要經營一個新品牌本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隨著近年來明星們頻“爆雷”公信力下降,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大眾對明星光環也越來越理性。
這次歐陽娜娜推出“nabi”后,有眼尖的消費者深扒其背后企業的組織關系,發現歐陽娜娜并非“nabi”品牌的股東。
根據天眼查顯示,“nabi”關聯公司為上海娜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不過歐陽娜娜卻并無持股以及擔任公司職務,目前法定代表人為胡文玲,由一家香港公司全資持股。
織羽集品牌背后的杭州載藝星輝科技有限公司,徐嬌也并未持股,且不在高管名單中。被稱為創始人的她其實更多的是側重品牌形象宣傳,運營則交付給其他專業團隊。
所以那些打著“明星自創”光環的品牌,與明星之間的綁定關系其實水很深,不過也的確有明星boss老板一手創立并堅持參與運營的品牌。
前面提到的GOODBAI屬于喆亭好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其第一大股東是創始人白敬亭,僅次于白敬亭的股東則是是時尚界知名設計師上官喆,他們都是真正參與到了產品設計、公司管理、營銷宣傳等各個環節。
究竟是要和消費者玩玩“障眼法”賺一波快錢,還是真正用心帶著自己獨有的氣質與風格做產品,時間久了這些品牌之間自然會拉開分水嶺。
物美與價廉能否兼得?
這次歐陽娜娜創立“nabi”被吐槽的事件,其實也給這些年瘋狂生長的所謂“新消費”潑了一盆冷水。
隨著元氣森林、花西子、三頓半、拉面說等新消費品牌的崛起,尤其是食品飲料、服裝日化等領域開始崛起了大量新品牌。
不同于傳統大牌,這些新品牌趕上了小紅書、抖音直播等新媒體宣傳爆發的紅利,影響力快速趕超統治各個細分賽道多年的“老大哥們”。
來看看與歐陽娜娜“nabi”同屬賽道的家居服品類,也不乏快速崛起的新品牌,它們的市場價格其實也并不算低,卻為何能被消費者所接受呢?
Bananain蕉內品牌于2016年在“內衣應該是無感的”理念下誕生。
以“無感標簽”和“體感科技”的差異化賣點,蕉內迅速打開市場,推出過無標簽內衣內褲、不掉跟的襪子、不亂跑的內衣、能降溫的防曬衣等一系列暢銷產品。精準定位年輕的用戶群體,因此品宣風格也極具鮮明特色,未來美學范式極具高級感和辨識度。
主打“植物內衣更健康”的有棵樹也是勢頭強勁,從0-10億僅用了3年,從10到20億只要了1年。從無菌到植物,有棵樹一直都在圍繞著低碳環保和健康的概念做產品。
很明顯,消費者并不是不愿意為新品牌付費,只有質量過硬、設計感夠強的產品,才是所有消費者持續消費的驅動力。
在當今如此內卷的新消費浪潮中,消費者的選擇性也多。消費者們越來越理性,既不會一味追求絕對的低價,也不盲目跟風大牌。
在一片眼花繚亂之中,綜合權衡價格、質量、款式等因素后,覓得相對更加物美價廉的好東西,才是最優之解。
心浮氣躁的“nabi”明顯還沒有想通這個問題,所以就算是新消費品牌們偏愛的御用代言人歐陽娜娜自創,也救不了它。
歐陽娜娜這次更是得不償失,一昧地透支掉自身的名氣和粉絲的信任,不光自家品牌“扶不起來”,自己的代言形象勢必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在后期影響到其他品牌方的合作決策。
對于明星自創品牌這件事本身,想通過名氣和影響力賺錢其實并沒有錯,但是你得拿出足夠誠意的作品才能打動市場。
希望通過“nabi”這次的事故能夠作為一塊警示牌,給急火攻心想割粉絲韭菜賺快錢的明星們潑盆冷水清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