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今年4月26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積極培育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行業良好發展生態”、“不斷提升監管轉型效能”四個方面制定了16條舉措,為加快構建基金行業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臨近年底,又到了總結的時候。對照《意見》,公募行業這一年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基金數量突破萬億大關,資產總規模超27萬億
自1998年蹣跚起步至今,經過22個春秋,中國公募產品數量今年正式突破了10000只,成為公募基金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整體也保持增長勢頭,在今年2月末首次突破26萬億大關后,7月底再上27萬億新臺階。
與此同時,行業的發行和退出機制也不斷完善。 今年,針對行業內長期以來存在的迷你基金“保殼”問題,監管展開了一次摸底調查,要求基金公司上報新產品時需提供旗下迷你基金的具體情況說明、解決方案,以及解決時間點。此次要求相對以往更為嚴格,這被視為公募基金產品層面的一次“供給側改革”。
今年以來,共有212只基金清盤,其中有115只因為“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而主動清盤,這反映了管理人對迷你基金態度的變化。
加大自購力度,提高中長期資金占比
Wind數據顯示,今年共有147家公募公司進行了自購,資金合計188.31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自購金額為13.65億元,混合型基金自購金額為17.97億元。
統計發現,今年2-3月份、10月份的兩次市場下行階段,恰恰是公募自購的密集期。其中,2月到3月期間,就有超50家公募公司對旗下基金自購,區間總申購次數超過90次。10月17日當日,易方達、廣發、華夏、南方、匯添富、嘉實、華安等七家公募基金相繼發布了申購自家產品的公告,申購金額合計達到6.8億元。
年內分紅超2200億元
《意見》提到,要著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分紅作為公募基金常見的激勵措施之一,可以提高基金投資者的獲得感、持有體驗感,增加持有人對基金的認可度,
因為今年股市整體盈利能力較差,所以公募的分紅總金額比去年有所下降。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公募基金分紅總額達2193.9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2520.35億元同比減少12.95%。不過,年內總分紅次數為5188次,相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10.62%。
若從單只基金來看,國富深化價值混合以37.54億元的分紅總額拔得頭籌,此外進入前三名的還有廣發小盤成長混合、易方達價值精選混合,分別為30.96億元、27.93億元。
“爆款基金”消失之后
《意見》提到,基金管理人避免“盲目跟風追熱點”,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數據顯示,今年爆款新基金正逐漸消失。相比曾經首發時盲目沖規模,公募管理人更愿意將好基金慢慢“養出來”。
在市場低迷中,仍有多只主動權益基金堅持發行。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4月份、10月份,新發基金數量分別為174只、94只、67只,其中混合型基金數量為80只、27只、13只。
逆市發行,壓力更大,但更容易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以今年4月份成立的招商核心競爭力為例,該基金A/C份額規模合計為7.56億元。截至12月15日,基金回報率為46.4%,位居今年新基金業績第一位。
REITs加速擴容
今年共有12只REITs成立并上市。公募REITs在加速擴容的同時,正擴展到更多基礎設施領域。今年下半年以來,公募REITs的發行上市明顯提速。從覆蓋的領域來看,除了生態環保、產業園、收費公路外,首批保租房REIT也已經順利發行并上市。
截至12月15日,年內共有12只公募REITs產品分紅,分紅總額達18.1億元。其中,平安廣州交投廣河高速公路REIT的年內分紅總額達3.79億元。
調整“一參一控”,多家新公募獲批并展業
《意見》提到,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持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即同一主體“一參一控”基礎上,還可以申請一張公募牌照,從而拓寬券商等機構布局公募基金行業的途徑。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0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5家,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
統計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共有開源證券、財信證券兩家券商向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公募管理公司的申請,擬設立的公募公司分別為鵬安基金、財信基金。今年11月25日,由蘇州銀行、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CapitaLand Fund Management Pte.Ltd.聯合申請設立的蘇新基金已經證監會核準設立。而富達國際旗下的外商獨資企業富達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已于12月初獲得證監會核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助力個人養老金落地實施,首批129只養老FOF基金Y份額開售
11月4日,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這意味著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實施。作為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部分,個人養老金業務在推進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備受市場關注。11月28日,經證監會批準,首批129只個人養老金FOF新增Y份額開售,投資人可以通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購買。
與其他基金不同,養老FOF基金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通過在大類資產和基金經理兩個層面分散風險,力求穩健,更契合個人養老金客戶的投資需求。多家機構表示,個人養老金基金的落地將為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體系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對于資本市場生態優化和實體經濟長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降費成效顯著,管理費五連降
《意見》提到,鼓勵合理讓利型產品等創新產品發展,同時要求引導基金管理人與基金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著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近五年以來,我國的公募基金各類型基金管理費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以主動權益類基金(統計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為例,截至今年11月底,近五年該類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從1.302%降至1.276%;債券型基金近五年平均管理費率也從0.479%降至0.367%,同樣處于逐年下降的態勢。
萬億“固收+”市場迎來整改
自2020年以來,主打“債券打底、權益增強“的“固收+”基金迅速發展,在今年年初已經達到了1.3萬億規模。“固收+”產品在今年迎來最新的監管規范。
首先,在產品層面,資產配置中將可轉債算入權益投資范圍;其次,基金組合權益投資比例上限超過30%的產品則不能以“固收+”名義宣傳;第三,在對外宣傳口徑上,不得一味強調“穩穩的幸福”、“低回撤”等誤導投資者的字眼。
在基金經理任職資質上,所有混合類基金以及二級債基(除同業存單基金)的基金經理,原則上應具備1年以上的含權產品投資管理經驗或權益資產的研究經驗。
監管從多方面規范“固收+”類基金業務,讓其回歸原本的風險收益特征,提高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度,將更有利于“固收+”產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