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香港決心向國際創科中心進發。
12月22日,香港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下簡稱“《藍圖》”),勾畫出未來五至十年創新科技的宏觀發展目標和系統戰略規劃,提出涵蓋研發、初創企業、人才和產業發展四方面的發展愿景參考指標。
《藍圖》指明四大發展方向: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并提出八大重點策略。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提到,這份《藍圖》是特區政府在多年以后,就香港創科發展提出的一份系統性、綜合性的文件,亦是一份具前瞻性、戰略性的計劃。
港府方面表示,政府亦將成立新的“創科產業發展委員會”,就《藍圖》下的發展策略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并檢視《藍圖》的推行進度。委員會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擔任主席,并取代原有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成員名單將于稍后公布。
香港“新型工業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珠三角的改革開放為香港制造商提供龐大的生產腹地和大量商機,隨著中低端制造業的遷出,香港的經濟結構因此出現重大轉變。制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顯著下降,而香港經濟逐漸朝著以服務行業為主的方向發展。
時至今日,香港已是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經濟體之一,四大支柱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游、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持服務。
這一產業結構在后疫情時代明顯受到挑戰。通關受阻,旅游和工商服務大打折扣;外圍環境惡劣,進出口受到抑制,貿易行業未有起色。
香港產業“兩頭大,中間小”的弊端進一步暴露。過去多年,因經濟產業結構欠多元化,就業人群多投身于金融行業或物流貿易,對創科并不熱衷。截至2020年底,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僅4.5萬人,每千名勞動人口中創科從業人員僅11.56人。
香港很早就意識到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1999年,港府成立創新科技基金,至今發展科創產業已超過20年。但直到2020年制造業在本地GDP的占比仍然僅1%,本地研發開支占GDP比重僅0.99%。

發展新優勢產業、利用科技提升傳統行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成為香港亟需面對的議題。這個背景下,“新型工業化”被提出。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到,要全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僅兩個月后,《藍圖》發布,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強調以信息化帶動,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并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根據《藍圖》,未來香港將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發展,并針對性主要發展晶片和新能源汽車兩大領域。
為創科人才提供住宿
從創科產業鏈來看,香港在上游具有明顯優勢,五大高校具有頂尖科研能力。但是在中游成果轉化和下游商業化應用則遠遠落后。
激勵產學研協作成為促進產業鏈條發展的首要條件。香港創科署將于2023年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于100個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把優秀科研成果商品化。
下游方面,香港將加快推動、培植本地創科產業,創造及強化香港創科品牌,透過設立“工業專員”專責統籌及督導相關政策支持工作。
初創企業是香港痛點之一。截至2020年底,香港獨角獸企業僅12家;截至2021年底,初創企業僅3755家。《藍圖》提出,未來五年要達到18家獨角獸和約5000家初創企業,未來十年則達到30家和約7000家。
香港正加速“搶”企業,加大力度引進內地和海外高潛力的科技企業落戶。《施政報告》提出設置“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此次《藍圖》亦表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將配合推出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和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
在此之前,數碼港和科技園公司已分別成立“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和“科技企業投資基金”,以配對方式投資于其園區的初創企業,兩個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超過74億私人投資,壯大約50家科技初創企業。

除了搶企業,還有搶人才。在《施政報告》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合資格人士首次置業印花稅減免等安排的基礎上,《藍圖》進一步指出建設國際人才高地。港府將加大力度招募非本地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員,并逐步增加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數目,由現時約5595個逐步增加至2024/25學年的7200個,同時逐步放寬超額收生上限。
特區政府將擴大其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貿辦的職能,17個辦事處會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人才,聯系世界百強大學,推廣各項計劃。
更重要的是,持續增加創科人才住宿的供應。目前,香港科學園設有一座“創新斗室”為園區的科研人員提供約500個住宿單位作生活和協作空間。港府已邀請科技園公司在科學園附近建造新的創科人才住宿設施,并在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
香港作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高企的租房、購房成本一直是讓外來人才望而卻步的重要因素。隨著住宿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香港在搶人才大賽上不再落后。
北部都會區為重要載體
2021年10月,香港特區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后一份施政報告,大篇幅提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載體便是新田科技城。
面積300平方公里、新增92萬個住宅單位、容納250萬人口、新增65萬個就業崗位……從幾個數字可以看出,北部都會區具有很大的土地優勢,意在解決住房、就業等多個問題。65萬個新增崗位中,有15萬個來自科技創新產業。北部都會區成為解決香港產業結構失衡的重要載體。
土地曾是掣肘香港科創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土地成本高昂,商界更傾向于短期內有巨大回報的項目,如商住地產項目。科技產業由于投資規模大、周期長而被商界冷落。加上香港市場規模較小,導致科技產業化步伐較慢。
港府持續開拓新土地,為創科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成為建設科技產業園區和先進中試轉化生產基地的不二之選,數碼港和科技園公司為兩個典型項目。
短期而言,數碼港第五期的工程已經展開,目標于2025年完成。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工程亦正按計劃逐步進行,預計第一批次的工程將于2025年完成。
《藍圖》透露,河套地區以外的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將于2024年動工。與此同時,政府會繼續推進馬料水填海工程及遷移沙田污水處理廠以騰出現址,豐富創科土地儲備。
此外,科技園公司轄下的三個工業邨已重新定位為“創新園”。政府已邀請科技園公司研究在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制造業中心,力爭于2027年或之前落成。

說到北部都會區,自然繞不開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
“十四五”規劃首次將深港河套地區納入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由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更是深港深度合作的橋頭堡,以及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
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提到的首要合作就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如果說北京的科創中心主打原始創新,上海的科創中心更重視國際影響力,那么大灣區的科創中心則定位為協同創新,重點利用好港澳創新資源,加強地域的協同。
目前,港府亦正全力落實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的建造工程,力爭第一批次首八座樓宇可于2024年底起陸續落成。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地區”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第二,是研究、產品開發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
大灣區城市各有優勢,互補性強,為香港融入科創發展大局提供理想平臺。例如香港此次強調針對性發展的芯片和新能源汽車,均是大灣區的強項。比亞迪、廣汽埃安、芯粵能、巨灣技研等領跑者已經構建起較完善的產業鏈。
此前,科技園公司率先在深圳科創園區成立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推出“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及“大灣區創科快線”,以培育初創及支持科技企業引進外資、走向全球。數碼港亦已將數碼港粵港青年創業計劃擴展為數碼港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
《藍圖》表示,在高層次政策規劃方面,特區政府會與科技部成立“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主責工作組”,并利用好廣州南沙及深圳前海兩大合作平臺,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