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曉云
又有上市公司踩雷地產類信托理財。
12月21日晚間,塔牌集團(002233.SZ)發布公告稱,此前購買的1000萬元信托產品未能如期兌付。
公告稱,公司收到中融信托發來的《中融-融盈安泰30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臨時管理報告》顯示,受益人2022年12月20日應獲得的信托利益不能如期足額分配,且預計本信托計劃將在2023年2月3日到期后展期二年。
截止本公告日,公司已收到截止2021年12月20日投資收益67.52萬元,并于2022年12月20日收到該信托產品本金33.50萬元,信托產品剩余本金和投資收益預計將按展期期間的信托利益分配方案進行回收。
塔牌集團表示,將加強與中融信托的溝通、聯系,督促其加快處置進程,并保留采用其他維權手段的權利。
為何相關產品未能按時兌付并出現展期?據了解,該信托計劃背后項目公司歸屬于世茂集團,資金最終用于位于天津市武清區的國風雅頌項目開發建設。
根據該信托計劃及中融信托提供的說明材料,目前存續信托規模12.437億元,標的項目分為一二期開發,其中一期包含高層4棟、小高層洋房5棟,低層聯排33棟;二期包含高層9棟、小高層9棟、低層(疊拼)14棟。目前標的項目五證均已取得,已實現一期交付,二期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項目公司正在積極推進二期的裝飾裝修等工程及后續工作,根據項目公司申請“一樓一策保交樓”專項貸款上報政府材料顯示,預計二期將于 2023年6月底交付。
“受疫情及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的影響,導致世茂集團整體運營情況下滑、項目銷售及回款不達預期,且疊加加政府為’保交房、穩民生’而加強對預售資金的監管,導致可用于還款的資金不足。”中融信托的說明材料如此表示。
此前10月,中融信托因卷入“公章爭奪戰”傳聞引發外界關注。傳聞稱,融創房地產集團與中融信托共同保管的保險柜鎖芯被換、監管賬戶15.6億資金被劃走。
彼時,中融信托表示,后續受托人將持續與政府專班溝通和協商政府專戶內資金使用、項目后續開發建設及項目監管方案等事宜。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尋求解決項目交付及信托計劃投資人利益實現的方案。此外,受托人也將穩步推進司法訴訟進程,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投資人合法利益,促進信托利益實現。
臨近年底,信托產品風險率持續攀升,上市公司今年信托踩雷的數量遠超去年。
12月20日晚間,恒銀科技(603106.SH)、吉華集團(603980.SH)兩家上市公司相繼披露公告,稱所購買的信托產品存在本金無法全額收回的風險。這并非恒銀科技和吉華集團首次踩雷信托理財。早在今年9月,兩家上市公司也曾公告稱遭遇信托產品逾期,且截至目前仍未披露最新兌付進展。
為何上市公司頻頻踩雷信托理財?東高科技高級投資顧問尹鵬飛向界面新聞表示,首先,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的風險意識不足,更多的在關注潛在的收益忽視了風險。信托理財需要把風控放在第一位,實力雄厚、經營穩健的信托公司是首選,特別要關注底層資產以及風控措施是否有效。其中底層資產是核心,很多的信托底層的資產是房地產,今年地產事件頻出,一定程度上導致頻繁暴雷。
他認為,其次,當前社會理財資金配置由非標類資產向標準化資產轉移的趨勢明顯,信托業在證券投資領域與基金、券商、銀行理財等資管同業相比,仍然規模較小,參與深度有限,但是算是相對高收益高風險的品種,上市公司信托產品連續暴雷折射的是風險意識缺乏,損失的是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也是股民和投資者的投資收益。
那么,為何上市公司熱衷信托理財?尹鵬飛表示,上市公司選擇信托產品作為理財,主要考慮的是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一方面,信托產品與類似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收益上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面,現階段信托資金配置已經由房地產等非標領域大幅轉向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上市公司投資的信托產品主要是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風險相對可控。
他表示,大多數上市公司之所以認購信托產品,也是滿足其閑置資金配置需求,提升資本回報率,長短期限兼備且預期收益較為穩定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