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 不二研究 藝馨 豆乳拿鐵
“國貨美妝第一股”來了!
今日(12月22日),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美集團”,02145.HK)正式掛牌港交所。
上美集團此次IPO募資凈額約為8.35億港元,開盤價為25.20港元/股,與發行價持平;盤中一度破發,最低觸及24.2港元/股。截至12月22日收盤,上美集團平收25.20港元/股,對應市值10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為89.56億元)。
上美集團是一家多品牌化妝品公司,專注于護膚品及母嬰護理產品的開發、制造及銷售,旗下擁有韓束、紅色小象、一葉子等品牌。
在招股書中,上美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稱,按2021年的零售額計算,其在國貨化妝品市場的市場份額占比為1.7%;同時,它也是中國唯一擁有兩個年零售額超過15億元護膚品牌的國貨化妝品公司。
上美集團在通過聆訊后更新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稱,按2021年的零售額計算,其在國貨化妝品市場的市場份額占比為1.7%。
「不二研究」據上美集團新版招股書中發現:2022上半年,其營收為12.62億元,同比減少31.08%;同期,經調整后的凈利潤為0.84億元,同比減少59.15%。
在2019-2021年,盡管上美集團的營收呈現翻倍式上漲,但對單品牌韓束的依賴程度較高。以2022上半年為例,上美集團營收為12.62億元,其中來自韓束的收入為6.04億元,當期營收占比47.8%。
圖源:韓束官網
今年2月的一篇舊文中,我們聚焦于國貨美妝內卷潮下,上美集團面臨外困內憂:營銷費用高昂,攤薄凈利率;多品牌矩陣未成,近半營收靠韓束;研發不敵大牌,高端化遇挫。
時至今日,“韓束們”老了;在IPO之后,百億港元市值的上美集團仍需回答:它的未來故事是什么;它會再造一個韓束嗎?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2月舊文的部分數據和圖表,以下Enjoy:
國貨美妝內卷!韓束會成為下一個“完美日記”嗎?
在美妝賽道內卷潮下,上美面對著新老對手的重重圍攻。上海家化、珀萊雅等老對手早已登陸資本市場,貝泰妮、逸仙電商等后來者也已實現反超。
同時,上美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營銷費用高昂,攤薄凈利率;多品牌矩陣未成,韓束單腳難立;銷量并未打開,高端化遇挫。
不再年輕的上美,試圖通過登陸資本市場突圍。“二十之惑” 的焦慮癥是否有解藥?
營銷費用拖累凈利率
從誕生起,老牌國貨上美就自帶營銷基因。
2002年上美的前身上海韓束成立,蹭上了韓流盛行的熱度;2009年上美進軍電視購物,打開國內知名度;2014年微商元年,上美押注微商,創下40天銷售破億的記錄。
2019年電商直播風口,上美成為首批在快抖淘開設直播間的美妝企業;更是在2021年成功化解代言人危機并破圈,解約當晚淘寶直播間在線觀看人數超300萬。
圖源:韓束官微
而今上美已進入“不惑”之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上美以0.9%的份額,位列位列國貨市場Top3。
雖已有所成就,但隨著后來者珀萊雅、丸美以及逸仙電商等先后上市,新品牌層出不窮。為維護市場競爭力,上美急需一場資本突圍。
「不二研究」發現,上美的業績正處于穩定增長期。
從招股書來看,2019-2022上半年,上美營收分別為28.74億、33.82億、36.19億及12.62億,其中2022上半年同比減少31.08%。經調整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14億、2.65億、3.91億及0.84億。
雖然不斷在突破自身,但上美與同行的差距卻不容忽視。財務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珀萊雅營收26.26億元、凈利潤2.97億元;貝泰妮營收20.50億元、凈利潤3.95億元;上海家化營收37.15億元、凈利潤1.58億元。與同行業公司相比,上美的營收規模并不占優勢,凈利潤則排名靠后,可謂行業內的中等生。
從毛利率看來也是如此。招股書顯示,2019-2022上半年,上美的毛利率分別為60.9%、64.7%、65.2%及64.9%。相比之下,2022上半年,上海家化毛利率為59.91%;珀萊雅毛利率為68.12%;貝泰妮毛利率為76.90%。上美在其中并不具備突出亮點。
對于美妝賽道的痼疾——高毛利率低凈利率,上美也并未成功回避。
根據招股書,2019-2022上半年,上美的凈利率為2.1%、6.0%、9.4%及5.0%,與高達百分之六十的毛利率形成鮮明對比。
究其原因,高昂的營銷費用或是攤薄上美凈利率的首要因素。
招股書顯示,2019-2022上半年,上美的營銷費用分別為13.25億、15.36億、15.72億及6.08億,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6.1%、45.4%、43.4%及48.2%。珀萊雅、丸美及上海家化2022上半年的營銷費用同樣都在40%以上;以營銷聞名的逸仙電商則有超過60%的營收用于推廣。
業績的逐年上漲背后,是老牌國貨的步步為營。單看上美的成績或許足夠華麗,但在強敵環伺的美妝賽道,上美的發展節奏仍顯緩慢。高額營銷的“富貴病”,使本不出眾的盈利水平負擔更重。若長此以往,將會對上美的營收造成拖累。
多品牌有效性存疑
與老牌國貨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上美在線上的布局可謂十分積極。
上美副總裁劉明在2020年接受品觀采訪時稱,上美在2019年就已加大線上布局,對抖音、小紅書、直播等新型流量陣地進行深挖。
圖源:韓束官微
根據招股書,上美的線上渠道貢獻了超七成營收,2019-2022上半年分別為15.05億、25.43億、26.98億及9.31億,占比分別為52.4%、75.2%、74.6%及73.8%;線下營收分別為13.14億、7.70億、8.29億及3.11億,占比從45.7%銳減到24.6%。
數據顯示,2021年上美所有品牌在抖音單月GMV由500萬增至1.6億。據飛瓜數據統計,韓束以8.9億元的全年銷售額,在抖音電商的美妝類目中排名第四。
在電商直播這般快車中,上美除了進駐頭部主播直播間,韓束等品牌直播間也擁有較高關注。
不過,電商直播并不是上美的救命稻草。2021年因代言人突發事件而涌入的大批流量,隨著熱點消散、主播單飛,紛紛退潮;電商直播似乎回到了流量爆發之前的原點。
可見,上美在熱點流量的承接方面尚未形成成熟方法論,熱點流量轉化為自有流量的損耗率過大。歸根結底,電商直播的渠道并不是捷徑,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還是來自于產品本身。
多品牌策略走到今天,上美最出名的還是韓束和一葉子。
招股書顯示,上美的營收主要來自于韓束、一葉子和紅色小象三個品牌。
2019-2022上半年,韓束分別貢獻營收9.20億、13.33億、16.31億及6.04億,占比分別為32.0%、39.4%、45.1%及47.8%;一葉子收入10.51億、10.07億、8.31億及2.65億,營收占比從36.6%下降至21.0%;紅色小象營收占比則在20%左右。
在美妝賽道普遍打造品牌矩陣的當下,多品牌戰略司空見慣。除了上述品牌,上美還有花迷、Cosmetea等品牌,覆蓋護膚、面膜、高端洗護、母嬰護理、彩妝等品類。但從招股書來看,這些品牌的營收貢獻并不出彩。
隨著國貨品牌崛起,上美正面臨品牌矩陣未完善、產品線老化等問題,仍然難改韓束撐起半邊天的現狀。
眾多品牌內部分化加劇,多品牌策略的有效性也要存疑;新品牌影響力有限,距離成為營收支柱還需要較長時間。
國貨紅利只能帶來階段性流量,品質才是立足根本。加上線上的流量競爭已白熱化。
在電商營銷費用增加、渠道紅利逐漸衰減的預期下,線下渠道的強體驗性的優勢將凸顯,國貨的增長重點或將回歸線下渠道,上美的經營重心或許也將隨之調整。
"二十之惑"的焦慮癥
根據啟信寶發布的《2021全國化妝品產業區域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達到3400億元;2021年1~11月市場規模達3678億元,增速達15.3%。
市場高速增長之下,國貨美妝品牌們所面臨的卻還是十幾年來的舊問題:高端條線的缺席。
無論是上美還是珀萊雅,抑或是上海家化旗下的百雀羚等品牌,國貨老牌走的無非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路徑。
處于下沉市場,消費者價格敏感性突出、市場份額拉鋸戰焦灼,品牌往往為價格所困擾,難以向高端轉型。
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國貨消費占6.3%,三四線城市占23.85%,增速分別為22.43%和45.79%。
隨著國潮消費的興起,國貨美妝品牌們試圖趁機撕掉低價標簽、開啟品牌高端化進程。
上美同樣在高端品牌有所布局,但從產品研發角度,與國際大牌仍有較大差距。
2019-2022上半年,上美研發開支分別為8290萬、7740萬、10470萬及5190萬,營收占比為2.9%、2.3%、2.9%及4.1%,其中2019~2020年有所回落。
實際上,和珀萊雅、貝泰妮和上海家化相比,上美的研發投入并不算低;但這對于高端市場來說顯然說服力不足。國際大牌雅詩蘭黛在2021財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43億美元,數倍于上美。
招股書顯示,上美的全職員工在2022年6月30日達到了3374人,其中2737名銷售及營銷人員、285名行政管理人員,而研發人員的占比只有6.04%。
目前,上美的中高端產品牌安彌兒、極方、高肌能等缺乏爆款單品,并未打開銷量;在包裝和宣傳中仍“碰瓷”日韓產品;銷量萎靡,天貓旗艦店已開始打折促銷,難改廉價調性。
陣痛之下,上美不惜重金聘請了原SK-II資深科學家山田耕作,籌措新的高端品牌,主打高端抗衰,也可見其布局高端護膚市場的決心。
拋開產研實力來看,上美在產品質量控制上或也存在問題。
2021年6月,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查和檢驗了509家企業銷售、生產的1184批次商品,其中共有119批次商品包裝不合格,一葉子榜上有名。
韓束也曾在在2019年、2017年和2016年的抽檢通報中,被查出了不合格產品,包括實際檢出成分與產品批件及標識不符、包裝不合格等問題。
在向高端轉型的過程中,銷量暫時低迷實屬正常現象。但上美仍舊使出包裝和名稱“碰瓷洋牌”的伎倆,背后無疑是對自身產研能力及產品品質的不自信,需要通過國外基因尋求背書。
但是,這兩者恰好是國貨品牌在激烈競爭中獲勝的“殺手锏”,也是日后上美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唯有踏實科研、保障品質,不再年輕的上美才有可能緩解“二十之惑”的焦慮癥。
內卷潮下,向上才是生機
國貨美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卷潮。
一方面,新入局者源源不斷,新老品牌共同爭搶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價格戰爭曠日持久。
低價雙刃劍成為競爭利器。上美無疑是其中“卷王”:無論是營銷費用還是研發費用占比,都要力爭行業上游。但這并不能扭轉平價品牌的大撤退。與其卷生卷死,不如主動突破,向上才是生機。
對于上美來說,高端化的布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沉重的營銷費用也終將成為累贅——雖然這是國貨美妝的普遍現象,但存在并不意味著合理。
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美妝行業分化預計將加劇,因循守舊只會加速出清。加強產研實力,或許才是上美“二十之惑”焦慮癥的解藥。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 《上美集團劉明:疫情期間,化妝品企業實現線上增長的方法論》,商業與前沿
2. 《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IPO:高額營銷費用拉低凈利潤 研發占比不足3%》,投資時報
3. 《母公司要上市,韓束會不會成第二個“完美日記”?》,新零售商業評論
排版 | Cathy
監制 | Y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