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藍麗琦
作為第一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佛山企業,奔朗新材上市首日股價表現并不好。
12月20日,奔朗新材(836807.BJ)正式在北交所敲鐘上市,發行價為7元/股。截止當日收盤,奔朗新材股價下跌13.57%,報收5.78元/股。
奔朗新材成立于2000年,是超硬材料制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主要產品為金剛石工具,屬于陶瓷行業上游的材料企業。
在招股書中,奔朗新材介紹稱,在陶瓷加工金剛石工具領域,公司產品涵蓋了陶瓷加工所需的刮平、精磨、拋光、磨邊、倒角、切割等工序,部分產品屬國際或國內首創,填補了行業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奔朗新材的前七大股東尹育航、龐少機、黃建起、鮑杰軍、馮紅健、吳躍飛、吳桂周均為陶機裝備龍頭企業科達制造(600499.SH)的創始股東。
翻看公司實控人尹育航履歷會發現,最早在上世紀1990年代末,尹育航就已經踏入陶瓷行業,曾在佛陶集團任職十年,之后參與建立科達制造(前身“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和奔朗新材,更多專注超硬磨料、超硬材料和機床工具等領域。
此次奔朗新材發行前,尹育航直接持有奔朗新材44.75%股份,并通過兩家員工持股平臺源常壹東和海沃眾遠間接持有0.56%股份,總計持有45.31%的股份。公司發行后,在不考慮超額配售權的情況下,尹育航直接持股比例將變為33.56%,仍為公司實控人。
作為A股少見的陶瓷上游材料企業,奔朗新材如今正面臨資本市場的考驗。
截止12月21日,奔朗新材股價在上市次日上漲3.8%,股價報收6.28元/股。
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報告期內,奔朗新材分別實現總營收5.98億元、6.00億元、7.73億元;歸母凈利潤0.22億元、0.65億元、0.87億元。
在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獲得高增長后,今年業績有些回落。2022前三季度總營收為5.60億元,同比下滑8.8%;歸母凈利0.57億元,同比下滑31.68%。
從銷售情況來看,在報告期內海外市場的收入占比均過半。但今年上半年,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外銷收入為1.9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1.68%。奔朗新材解釋主要是巴西地區銷售收入下滑。巴西、印度、孟加拉為這家公司的主要海外市場。
受市場行情拖累,應收賬款攀升也成為奔朗新材業績增長的制約因素。在過去三年中,其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余額為3.75億元、3.28億元、3.25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62.68%、54.62%、41.97%。截止今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余額還有3.51億元。
此外,存貨余額較大也被奔朗新材列為風險之一。報告期內,公司存貨余額分別為1.26億元、1.52億元、1.91億元,截止今年上半年,公司存貨余額為2.01億元。
奔朗新材表示,未來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存貨余額可能將繼續增加,將對資金周轉速度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