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難熬的一夜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難熬的一夜

在這里,醫護人員正與高危患者一起戰斗。

文|每日人物社

醫院的發熱門診正徹夜難眠。

在正處在感染峰值的城市里,高齡的、有過基礎病的高危患者,正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12月15日晚,在朝陽醫院發熱門診,這里的空氣里,彌漫著擁擠、焦急、擔憂的氣息。晚上9點,候診臺已經叫到了800多號。醫護人員的腳步和語速飛快,每個診室門口都圍了一圈患者和家屬。當晚的感染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都罹患癌癥等嚴重基礎疾病,有的則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接種疫苗。在疫情里,他們是最脆弱的那一類人。

朝陽醫院的狀況,或許也是全市發熱門診的縮影。12月12日,北京市衛健委數據顯示,12月11日,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2.2萬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因此,我們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特殊時期的種種瞬間。

攝影 | 尹夕遠

文|饒桐語 編輯 | 易方興

運營 | 栗子

12月15日晚上快9點,在朝陽醫院發熱門診,董晨終于給父親排到了號。

50多歲的父親,如今只能坐在輪椅上吸氧。董晨推著輪椅,母親拖著氧氣瓶,就這樣,幫助呼吸困難的父親撐了八個小時。

這些都是新買的。下午的時候,父親已經喘不過來氣、走不動路了,董晨先花400塊買了輪椅,又花800塊買了氧氣瓶。

人太多了,醫生看病的語速變得很快。董晨聽說地壇醫院治傳染病更厲害,總希望把父親轉院到地壇,但被醫生干脆地拒絕:“治肯定給您治,但地壇醫院去不了。我們申了幾個地壇全被駁回,一個都沒去成,情況比您父親更嚴重!”

他只能放棄了這個念頭。

▲ 發熱門診的候診大廳,取完號的人們正在等待叫號。

▲ 取號前,人們需要排隊登記、測體溫、血氧等。門外,氣溫只有零下5度。

▲ 掃碼之后,一位女士出示了她的流調紅碼。

▲ 人們在搶救室、CT室前等待檢查和治療結果。

董晨已經整整兩天沒有睡覺了。一周前,一家5口感染新冠,現在其他人都退燒了,只剩父親高燒不退。董晨最初是帶父親去順義的醫院,一照CT,父親已經感染到肺,那邊的醫生說,看不了,建議上市區看病。

董晨一聽懵了。他們算是很謹慎的家庭。隨著疫情加重,靠出租車養家的父親,近兩周都沒有出去跑車,家里人也不坐公交了。但他沒想到,“自己父親就是那個少有的危重癥”。

他經歷了漫長的輾轉看病旅程。周三晚上,董晨好不容易排上了一家醫院的急診,但只能給父親打上點滴,說是“先壓壓”。很快,父親血氧掉到80以下,正越來越虛弱,腦子甚至也燒糊涂了,看誰都像侄女兒。一宿沒睡之后,董晨不敢拖延,周四一早,等父親輸完液,他立刻起身,去別的醫院。

為了找醫院,董晨開了快200公里的車,幾乎不吃、不喝、不睡。到朝陽醫院,已經是第6家,前面幾家,要么說治不了,要么也供不上氧氣,董晨甚至自己開車去了地壇醫院,但大門封著,已經不對外開放。

好在,朝陽醫院接納了他們,并且還有氧氣。醫生又問董晨:需要在這里住院嗎?董晨趕緊回答:“住!能治就行!”

聽到這里能夠住院,董晨的父親坐在輪椅上哭了起來。他指著輪椅上掛的食品塑料袋,顫抖著跟醫生說了第一句話:“我今天一天,就吃了兩個小面包。”一旁的母親,跟著抹眼淚。

“太害怕了。”董晨說。如同經歷了一次劫后余生。

▲ 狹長的走廊上,有年邁的患者坐在凳子上,靠簡易支架輸液。

▲ 一位醫護人員正在幫助患者調試輸液器的調節泵。

▲ 一位患者正在使用呼吸機。董晨給父親看病時,醫生告訴他,自己有十幾位患者都在使用呼吸機,但也難以進入地壇醫院。

▲ 時針走向十點十分,但還有很多患者沒有做完檢查,醫院的叫號也還沒有停止。

▲ 輸液時,很多人身邊放著藍色的氧氣筒。

▲ 排隊數分鐘后,一位女士正在測血氧。

董晨眼里虛弱的父親,在朝陽醫院,也不過是眾多急需診治的患者之一。

一條不過百米長、三米寬的走道里,依次排布著問診室、急救室、CT間。一個僅僅10平米的診室,塞進了快10位患者。董晨好不容易,才在里面給父親的輪椅找到了一個空位。等著醫生叫號的、排隊做檢查的、只能在走廊里上呼吸機和打點滴的患者們,就坐在過道兩側的座椅上,穿著防護服的清潔工推車經過,要大聲招呼,才能讓水泄不通的過道露出一條縫隙。

在這里,你的每個轉身,都能看見擔架上昏睡不醒的老人——沒有病床之后,老人們被放置在角落,電梯口、廁所口、任何一個狹窄的空地,讓他們得以撐下去的,是一個個小火箭形狀的藍色氧氣筒。急診室門外,還有救護車源源不斷地開過來,放下新的患者,再把狹小的封閉空間填得更滿。

這樣的擁擠,有時候會帶來爭吵。比如,插隊的患者會跟保安吵架;換藥找不到醫生的患者家屬會跟醫護人員吵架;看完病要回家的家屬,打不通120的電話,會跟新送來病人的救護車司機吵架。每個人都著急,每個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委屈。

▲ 醫護人員給患者指路。

▲ 許多患者圍在分診臺前,一位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戴著N95口罩。

▲ 深夜,朝陽醫院一角陷入靜謐。

▲ 一位老人正在輸液,他手上的皮膚彰顯出他的衰老。

▲ 董晨給父親購置的氧氣筒,800塊錢就能夠讓父親好受一些。

直到指針來到23點,發熱門診室才逐漸安靜下來。排隊的人少了一些,只剩下已經順利住進醫院、正在輸液的病人們。

在這里,人們沉默,但無眠。最無眠的是陪床的家人。走到最里面,已經支起來幾個擔架床,幾位病人睡在上面輸液。

60歲的孫建國,不知道是否是太困的緣故,眼眶泛紅。他是這里少有的、守著兒子的父親。

孫建國說,兒子應該是在化療的那段時間感染的。兩年前,兒子查出了癌癥,12月5日早上,他帶兒子去做常規化療,那個時候還是陰性,但下午,就接到了醫院電話,兒子查出陽性。在家,孫建國用試劑一測,也是兩道杠。

很快,身患癌癥的兒子就開始發燒。連著燒了幾天,退不下去,又咳痰,痰里全是血。孫建國先去的急診室,“但急診人更多,都是急病,發燒了才到這兒來”。

孫建國和妻子,已經連著好多天都守在這里。他昨天也來了一次,但看病的人太多了。今天他吸取了經驗,改到早上6點來,那個時候人少些,排一個鐘頭隊,很快就能輸上液。

老兩口心疼兒子,舍不得走。兒子病重,點滴走得慢,一個小時才走20毫克,輸液十幾個小時都輸不完,他們就這么等著。孫建國坐得遠些,眼睛就粘在兒子身上,妻子坐在兒子的病床前,輕輕地跟兒子說話。難得清醒的時候,兒子跟孫建國說,“我也就半年三個月的活頭了”,孫建國聽著,偷偷流眼淚。

兒子是86年的,才36歲,跟孫建國一樣,屬虎,也跟他一樣,都得了結腸癌。只不過,孫建國在07年查出這病的時候,是早期二級,他做完手術,挺過來了,但兒子沒有那么幸運,檢查出來時已經到了晚期,做手術也來不及了。1米76的個子,如今不到100斤。

“我得癌癥都15年了,我無所謂了。”孫建國說,他同樣是這里少有的、尚未感染過新冠的人,又因為患癌史,沒有打得成疫苗。他知道,來醫院,肯定就會被感染,但他已經不在乎了。

▲ 朝陽醫院給排隊患者設置的等候區,站在里面會暖和一些,但這個夜晚,排隊的人不算多。

▲ 停在發熱門診前的私家車,方向盤上掛滿了N95口罩。

▲ 夜深了,一對看完病的老兩口推上輪椅,準備回家。

▲ 家人幫助患者戴好呼吸機。

▲ 一位老人正在輸液,他曾經得過肺栓塞,帶他看病的女兒給他準備了透明面罩。老人喊冷,女兒給他穿上了4件衣服。

來到發熱門診的大多數人,都有比感染新冠更害怕的事。孫建國怕的是失去兒子,坐在孫建國身邊的張明帆,則害怕失去他的父親。

張明帆的父親老了,今年72歲。2019年,父親得了肺癌,就在朝陽醫院做的手術,切除了左邊肺葉,多做一些運動就容易喘,也不敢打疫苗。感染新冠之后,父親發燒了快一周,肌肉疼,走不動路,呼吸也更困難了,張明帆趕緊領著父親上醫院,排了7個小時的隊,檢查結果是呼吸衰竭。

父親靠在床邊吸氧,喘不上氣,心里難受。他跟張明帆說,這么大歲數,干脆安樂死得了,自己不怕得病,不怕死,就怕活著受罪。張明帆著急:“你想放棄的時候,你想想你兒子我,這么多年跑前跑后的,咱醫院去多少趟了,放棄多不值當,你別想這事兒!”

張明帆知道,父親更害怕失去尊嚴。肺癌手術之后,父親需要一直吃藥,這款藥有刺激腸胃的副作用,吃了之后會容易拉肚子,老要上廁所。自從意識到這件事,父親再也不敢出門,他害怕出門找不到廁所,走著走著就拉褲兜子里。長年累月地待在家里之后,父親的腿腳開始退化,蹲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來。

▲ 狹長而擁擠的長廊上,病人和家屬們聚集在一起。

▲ 一扇白色大門前,寫著“潛在污染區”的標識。

▲ 等待檢查的老人躺在擔架上。她是120送來的,女兒、女婿跟著,顫顫巍巍的老爺子不放心,也不愿意一個人待在家,勸不動,也跟著來了。

夜漸漸深了,所有人都在發熱門診迎來了新的一天,盡管等待的時間有些難熬,但他們都沒有被放棄,都得到了救治。凌晨時分,董晨走出門診大廳,他要給父親再租一個床,為了能讓在輪椅上顛簸兩天的父親,好好睡一覺。張明帆的父親已經輸完液,可以回家了。孫建國的眼睛從兒子身上移開,也站起身來幫忙,他把老爺子從床上扶起來,三人輕聲告別。

發熱門診的暖氣開得很足,戴著N95的我,逐漸感覺氧氣稀薄,于是走出來喘幾口氣。零點之后的大街,夜涼如水,只有一個大哥站在樹下,正在抽煙。

大哥主動向我搭話。他說,自己是帶父親來看病的,父親80歲了,以前當過兵,兩年前做了肺癌手術,人老了不少。感染新冠之后,一直高燒,現在正在里面休息,等著做檢查。“但催不得。”大哥說。因為看病的時候,他注意到了醫生的手,戴著醫用手套,里面全是汗水,已經和手指粘黏在一起。

大哥說,他已經來了三回朝陽醫院了,599號,排了整整一天。他跟父親感情深,疫情之后,他更知道有些東西要好好珍惜。今年3月,44歲的他剛剛失業,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干了17年了,疫情之下,公司撐了兩年,但每個項目都投資失敗,最終沒有撐過去。

他一邊說著,一邊吐出煙來。煙氣升騰,很快消失在黑夜之中。在一切徹底好起來之前,他知道自己必須堅持下去。他說,就是排隊的人再多,隊伍再長,他也一定會排。

▲ 很多人戴著透明面罩,試圖在醫院更好地做好防護。

▲ 患者們開到了寶貴的藥。

▲ 一個診室里坐著兩位醫生,被看病的家屬們圍得水泄不通。

▲ 防護嚴密的年輕人。

▲ 發熱門診大廳外,一位給家里病人排隊的女士,正在打電話。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北京一夜,你過得怎么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難熬的一夜

在這里,醫護人員正與高危患者一起戰斗。

文|每日人物社

醫院的發熱門診正徹夜難眠。

在正處在感染峰值的城市里,高齡的、有過基礎病的高危患者,正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12月15日晚,在朝陽醫院發熱門診,這里的空氣里,彌漫著擁擠、焦急、擔憂的氣息。晚上9點,候診臺已經叫到了800多號。醫護人員的腳步和語速飛快,每個診室門口都圍了一圈患者和家屬。當晚的感染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都罹患癌癥等嚴重基礎疾病,有的則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接種疫苗。在疫情里,他們是最脆弱的那一類人。

朝陽醫院的狀況,或許也是全市發熱門診的縮影。12月12日,北京市衛健委數據顯示,12月11日,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2.2萬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因此,我們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特殊時期的種種瞬間。

攝影 | 尹夕遠

文|饒桐語 編輯 | 易方興

運營 | 栗子

12月15日晚上快9點,在朝陽醫院發熱門診,董晨終于給父親排到了號。

50多歲的父親,如今只能坐在輪椅上吸氧。董晨推著輪椅,母親拖著氧氣瓶,就這樣,幫助呼吸困難的父親撐了八個小時。

這些都是新買的。下午的時候,父親已經喘不過來氣、走不動路了,董晨先花400塊買了輪椅,又花800塊買了氧氣瓶。

人太多了,醫生看病的語速變得很快。董晨聽說地壇醫院治傳染病更厲害,總希望把父親轉院到地壇,但被醫生干脆地拒絕:“治肯定給您治,但地壇醫院去不了。我們申了幾個地壇全被駁回,一個都沒去成,情況比您父親更嚴重!”

他只能放棄了這個念頭。

▲ 發熱門診的候診大廳,取完號的人們正在等待叫號。

▲ 取號前,人們需要排隊登記、測體溫、血氧等。門外,氣溫只有零下5度。

▲ 掃碼之后,一位女士出示了她的流調紅碼。

▲ 人們在搶救室、CT室前等待檢查和治療結果。

董晨已經整整兩天沒有睡覺了。一周前,一家5口感染新冠,現在其他人都退燒了,只剩父親高燒不退。董晨最初是帶父親去順義的醫院,一照CT,父親已經感染到肺,那邊的醫生說,看不了,建議上市區看病。

董晨一聽懵了。他們算是很謹慎的家庭。隨著疫情加重,靠出租車養家的父親,近兩周都沒有出去跑車,家里人也不坐公交了。但他沒想到,“自己父親就是那個少有的危重癥”。

他經歷了漫長的輾轉看病旅程。周三晚上,董晨好不容易排上了一家醫院的急診,但只能給父親打上點滴,說是“先壓壓”。很快,父親血氧掉到80以下,正越來越虛弱,腦子甚至也燒糊涂了,看誰都像侄女兒。一宿沒睡之后,董晨不敢拖延,周四一早,等父親輸完液,他立刻起身,去別的醫院。

為了找醫院,董晨開了快200公里的車,幾乎不吃、不喝、不睡。到朝陽醫院,已經是第6家,前面幾家,要么說治不了,要么也供不上氧氣,董晨甚至自己開車去了地壇醫院,但大門封著,已經不對外開放。

好在,朝陽醫院接納了他們,并且還有氧氣。醫生又問董晨:需要在這里住院嗎?董晨趕緊回答:“住!能治就行!”

聽到這里能夠住院,董晨的父親坐在輪椅上哭了起來。他指著輪椅上掛的食品塑料袋,顫抖著跟醫生說了第一句話:“我今天一天,就吃了兩個小面包。”一旁的母親,跟著抹眼淚。

“太害怕了。”董晨說。如同經歷了一次劫后余生。

▲ 狹長的走廊上,有年邁的患者坐在凳子上,靠簡易支架輸液。

▲ 一位醫護人員正在幫助患者調試輸液器的調節泵。

▲ 一位患者正在使用呼吸機。董晨給父親看病時,醫生告訴他,自己有十幾位患者都在使用呼吸機,但也難以進入地壇醫院。

▲ 時針走向十點十分,但還有很多患者沒有做完檢查,醫院的叫號也還沒有停止。

▲ 輸液時,很多人身邊放著藍色的氧氣筒。

▲ 排隊數分鐘后,一位女士正在測血氧。

董晨眼里虛弱的父親,在朝陽醫院,也不過是眾多急需診治的患者之一。

一條不過百米長、三米寬的走道里,依次排布著問診室、急救室、CT間。一個僅僅10平米的診室,塞進了快10位患者。董晨好不容易,才在里面給父親的輪椅找到了一個空位。等著醫生叫號的、排隊做檢查的、只能在走廊里上呼吸機和打點滴的患者們,就坐在過道兩側的座椅上,穿著防護服的清潔工推車經過,要大聲招呼,才能讓水泄不通的過道露出一條縫隙。

在這里,你的每個轉身,都能看見擔架上昏睡不醒的老人——沒有病床之后,老人們被放置在角落,電梯口、廁所口、任何一個狹窄的空地,讓他們得以撐下去的,是一個個小火箭形狀的藍色氧氣筒。急診室門外,還有救護車源源不斷地開過來,放下新的患者,再把狹小的封閉空間填得更滿。

這樣的擁擠,有時候會帶來爭吵。比如,插隊的患者會跟保安吵架;換藥找不到醫生的患者家屬會跟醫護人員吵架;看完病要回家的家屬,打不通120的電話,會跟新送來病人的救護車司機吵架。每個人都著急,每個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委屈。

▲ 醫護人員給患者指路。

▲ 許多患者圍在分診臺前,一位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戴著N95口罩。

▲ 深夜,朝陽醫院一角陷入靜謐。

▲ 一位老人正在輸液,他手上的皮膚彰顯出他的衰老。

▲ 董晨給父親購置的氧氣筒,800塊錢就能夠讓父親好受一些。

直到指針來到23點,發熱門診室才逐漸安靜下來。排隊的人少了一些,只剩下已經順利住進醫院、正在輸液的病人們。

在這里,人們沉默,但無眠。最無眠的是陪床的家人。走到最里面,已經支起來幾個擔架床,幾位病人睡在上面輸液。

60歲的孫建國,不知道是否是太困的緣故,眼眶泛紅。他是這里少有的、守著兒子的父親。

孫建國說,兒子應該是在化療的那段時間感染的。兩年前,兒子查出了癌癥,12月5日早上,他帶兒子去做常規化療,那個時候還是陰性,但下午,就接到了醫院電話,兒子查出陽性。在家,孫建國用試劑一測,也是兩道杠。

很快,身患癌癥的兒子就開始發燒。連著燒了幾天,退不下去,又咳痰,痰里全是血。孫建國先去的急診室,“但急診人更多,都是急病,發燒了才到這兒來”。

孫建國和妻子,已經連著好多天都守在這里。他昨天也來了一次,但看病的人太多了。今天他吸取了經驗,改到早上6點來,那個時候人少些,排一個鐘頭隊,很快就能輸上液。

老兩口心疼兒子,舍不得走。兒子病重,點滴走得慢,一個小時才走20毫克,輸液十幾個小時都輸不完,他們就這么等著。孫建國坐得遠些,眼睛就粘在兒子身上,妻子坐在兒子的病床前,輕輕地跟兒子說話。難得清醒的時候,兒子跟孫建國說,“我也就半年三個月的活頭了”,孫建國聽著,偷偷流眼淚。

兒子是86年的,才36歲,跟孫建國一樣,屬虎,也跟他一樣,都得了結腸癌。只不過,孫建國在07年查出這病的時候,是早期二級,他做完手術,挺過來了,但兒子沒有那么幸運,檢查出來時已經到了晚期,做手術也來不及了。1米76的個子,如今不到100斤。

“我得癌癥都15年了,我無所謂了。”孫建國說,他同樣是這里少有的、尚未感染過新冠的人,又因為患癌史,沒有打得成疫苗。他知道,來醫院,肯定就會被感染,但他已經不在乎了。

▲ 朝陽醫院給排隊患者設置的等候區,站在里面會暖和一些,但這個夜晚,排隊的人不算多。

▲ 停在發熱門診前的私家車,方向盤上掛滿了N95口罩。

▲ 夜深了,一對看完病的老兩口推上輪椅,準備回家。

▲ 家人幫助患者戴好呼吸機。

▲ 一位老人正在輸液,他曾經得過肺栓塞,帶他看病的女兒給他準備了透明面罩。老人喊冷,女兒給他穿上了4件衣服。

來到發熱門診的大多數人,都有比感染新冠更害怕的事。孫建國怕的是失去兒子,坐在孫建國身邊的張明帆,則害怕失去他的父親。

張明帆的父親老了,今年72歲。2019年,父親得了肺癌,就在朝陽醫院做的手術,切除了左邊肺葉,多做一些運動就容易喘,也不敢打疫苗。感染新冠之后,父親發燒了快一周,肌肉疼,走不動路,呼吸也更困難了,張明帆趕緊領著父親上醫院,排了7個小時的隊,檢查結果是呼吸衰竭。

父親靠在床邊吸氧,喘不上氣,心里難受。他跟張明帆說,這么大歲數,干脆安樂死得了,自己不怕得病,不怕死,就怕活著受罪。張明帆著急:“你想放棄的時候,你想想你兒子我,這么多年跑前跑后的,咱醫院去多少趟了,放棄多不值當,你別想這事兒!”

張明帆知道,父親更害怕失去尊嚴。肺癌手術之后,父親需要一直吃藥,這款藥有刺激腸胃的副作用,吃了之后會容易拉肚子,老要上廁所。自從意識到這件事,父親再也不敢出門,他害怕出門找不到廁所,走著走著就拉褲兜子里。長年累月地待在家里之后,父親的腿腳開始退化,蹲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來。

▲ 狹長而擁擠的長廊上,病人和家屬們聚集在一起。

▲ 一扇白色大門前,寫著“潛在污染區”的標識。

▲ 等待檢查的老人躺在擔架上。她是120送來的,女兒、女婿跟著,顫顫巍巍的老爺子不放心,也不愿意一個人待在家,勸不動,也跟著來了。

夜漸漸深了,所有人都在發熱門診迎來了新的一天,盡管等待的時間有些難熬,但他們都沒有被放棄,都得到了救治。凌晨時分,董晨走出門診大廳,他要給父親再租一個床,為了能讓在輪椅上顛簸兩天的父親,好好睡一覺。張明帆的父親已經輸完液,可以回家了。孫建國的眼睛從兒子身上移開,也站起身來幫忙,他把老爺子從床上扶起來,三人輕聲告別。

發熱門診的暖氣開得很足,戴著N95的我,逐漸感覺氧氣稀薄,于是走出來喘幾口氣。零點之后的大街,夜涼如水,只有一個大哥站在樹下,正在抽煙。

大哥主動向我搭話。他說,自己是帶父親來看病的,父親80歲了,以前當過兵,兩年前做了肺癌手術,人老了不少。感染新冠之后,一直高燒,現在正在里面休息,等著做檢查。“但催不得。”大哥說。因為看病的時候,他注意到了醫生的手,戴著醫用手套,里面全是汗水,已經和手指粘黏在一起。

大哥說,他已經來了三回朝陽醫院了,599號,排了整整一天。他跟父親感情深,疫情之后,他更知道有些東西要好好珍惜。今年3月,44歲的他剛剛失業,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干了17年了,疫情之下,公司撐了兩年,但每個項目都投資失敗,最終沒有撐過去。

他一邊說著,一邊吐出煙來。煙氣升騰,很快消失在黑夜之中。在一切徹底好起來之前,他知道自己必須堅持下去。他說,就是排隊的人再多,隊伍再長,他也一定會排。

▲ 很多人戴著透明面罩,試圖在醫院更好地做好防護。

▲ 患者們開到了寶貴的藥。

▲ 一個診室里坐著兩位醫生,被看病的家屬們圍得水泄不通。

▲ 防護嚴密的年輕人。

▲ 發熱門診大廳外,一位給家里病人排隊的女士,正在打電話。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北京一夜,你過得怎么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仪陇县| 共和县| 黄浦区| 藁城市| 鹤庆县| 长泰县| 咸宁市| 平度市| 许昌市| 定州市| 镇雄县| 榆社县| 彝良县| 锡林浩特市| 大埔区| 沙田区| 富锦市| 商城县| 崇仁县| 南部县| 莲花县| 聂荣县| 勃利县| 方正县| 洛宁县| 朝阳市| 修文县| 花莲市| 辛集市| 双江| 泰宁县| 奈曼旗| 来安县| 乐东| 黎平县| 宿松县| 江津市| 石城县| 济宁市|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