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隨著資本泛濫時代結束,依賴股權融資的腫瘤精準醫療公司,或許才意識到自己手中的現金原來十分拮據。
如今,他們都面臨同樣一個局面:開源、節流。
不過,“開源”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是一大挑戰。畢竟,市場的不成熟、商業化挑戰極大、過于“內卷”等諸多因素導致,企業依靠腫瘤精準醫療業務增收增利不大現實。
相比之下,“節流”或是更佳選擇。12月16日,美國精準醫療公司OncoCyte,就做出這一決定——裁員40%。
值得注意的是,被“畢業”的員工,包括總裁兼首席運營官Gisela Paulsen和首席科學官Douglas Ross。
在更早之前,OncoCyte的首席執行官Ronnie Andrews也已經“畢業”了。至此,公司核心高管團隊,大部分都已經被遣散。
與此同時,OncoCyte還宣布,將核心子公司Razor Genomics70%的股權轉讓。
沒辦法,對于拮據的Biotech而言,保證自己活下去是當前最為重要的事情。
01 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
對于OncoCyte來說,讓部分員工“畢業”,與“出售”核心產品是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
截至2022年9月30日,OncoCyte帳上貨幣現金只剩下3205萬美元。
若按照過去3個季度的開銷水平,OncoCyte已難以支撐太久。三季報顯示,OncoCyte前9個月的經營現金流,為凈流出3592萬美元。
擺在OncoCyte面前的無非兩個選擇:開源與節流。
開源難度不小。目前,該公司唯一的商業化產品是DetermaRx,一種早期肺癌分子診斷產品,可幫助醫生確定肺葉切除術后是否需要化療。
該產品有兩個作用:一是使得低風險人群無需接受化療折磨,避免不必要的身心負擔;二是減少高風險人群的“漏診”情況,提高患者生存期。
但看似強大的功能,卻未能成為OncoCyte的創收神器。
第三季度DetermaRx銷售額在同比幾乎翻番的情況下,也僅僅只能帶來95萬美元收入。
DetermaRx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占第三季度收入的93%。微薄的數字,意味著DetermaRx很難在短期內產生可觀利潤,支撐公司走的更遠。
在這一背景下,公司能做的選擇不多,只有“節流”一條路。12月16日,OncoCyte終于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02 意料之中的結局
某種程度上來說,OncoCyte走到今天這一步,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雖然公司在擴充管線,但戰略暫時未能“見效”,導致公司依賴于DetermaRx的商業化。而問題是,DetermaRx只是一個小眾產品。
根據OncoCyte估計,在美國大約僅有4萬名肺癌患者適用,對應的市場規模僅有1.4億美元。
與此同時,這一市場沒有顯著的進入壁壘。老牌基因檢測公司,可以輕松地利用現有的液體活檢平臺,研發新產品進入這一市場。
今年8月份,Guardant Health就宣布推出同類型的檢測產品,與OncoCyte直接競爭。
小眾市場,加上競爭開始變得激烈,OncoCyte的生存空間勢必會被壓縮。在沒有擺脫DetermaRx依賴的情況下,OncoCyte必然會走進“死胡同”。
只是,公司不給力的商業化能力,加速了這一過程。
對于OncoCyte來說,需要通過更多臨床投入,更大力度的商業策略,去影響更多關鍵意見領袖(美國醫學和專業協會),以建立深度合作關系。
這需要極為雄厚的資金支持以及資源儲備。對于任何一家新生代分子診斷公司來說,完成這些動作都是挑戰。
OncoCyte就遭遇了挑戰。過去兩年,雖然被納入醫保,且沒有“直接競爭對手”,OncoCyte沒能更進一步,將DetermaRx納入商保和推薦指南中,這是該產品遲遲未能放量根源所在。
如今,隨著資金日漸損耗,OncoCyte不得不面臨“窘迫”的局面。
03 整個行業的縮影
OncoCyte的遭遇,或許是行業部分公司將要面臨的挑戰。
就拿國內的腫瘤精準醫療行業來說,大部分選手的現金流都有壓力。比如,截至第三季度末,老大哥燃石醫學帳上現金余額為10億人民幣。
對應前三季度近4億元的經營性現金流支出,燃石醫學現金肆意燃燒的日子也極為有限,更不用說其它中小玩家。
“開源、節流”是大部分企業需要面臨的事情,但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開源”同樣不易。
最為成熟的伴隨診斷市場,已經日趨紅海。這一點,通過燃石醫學的患者端收入表現就能窺探一般。
如上圖所示,通過環比數據來看,即便沒有疫情影響,燃石醫學各伴隨診斷業務增速其實已經有所放緩。行業頭部公司尚且如此,其它中小玩家的境遇可想而知。
在這一背景下,尋找“新增量”將會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選擇。事實也是如此,當前,精準醫療行業大部分公司,都把目光瞄向三個領域:MRD、早篩和藥企服務。
但即便如此,不少企業依然會面臨OncoCyte青黃不接的局面。
一方面,這些領域國內市場都還處于“起步階段”。言外之意,市場可能還需要經過培育才能壯大,現階段容量有限。
另一方面,有限的市場中又涌入了太多選手。不管是MRD,還是單癌種、泛癌種早篩產品,入局者都如過江之鯽。
綜合因素導致,能夠通過“開源”支撐自己走下去的選手,終究只會是極少數。更多的企業,或許要在“節流”方面想辦法。這也意味著,國內也會出現“OncoCyte”,或者“OncoCyte們”。
當然,挑戰不會持續存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通過業務層面來證明自己,他們也終將帶領整個行業走出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