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財商業 展堯
橫跨文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的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在好萊塢電影《大空頭》中的本色出演仍難以概括其學術生涯中的跌宕起伏。
象牙塔外的經濟學家
塞勒的童年是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度過的,父親在保險公司有著體面的工作,而母親則是一位老師。除了他,家中還有兩個弟弟為伴。
在最普通不過的家庭,理查德·塞勒的成長之路也沒有過多名校加持的成分。1967年,塞勒畢業于凱斯西儲大學,并獲得了經濟學學士的學位;隨后,塞勒便來到了羅切斯特大學,在這里,他完成了研究生與博士的學業,只不過這兩個學位分別是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
塞勒雖然開拓了非常寬泛的研究領域,但是他的學術之路卻并沒有因為他的“博學”而變得坦蕩,反而被認為是“庸碌”。直到他一直熱愛的心理學再次進入他的視線。
塞勒在選擇攻讀經濟學之前,本來想學習心理學。但是由于對這一專業的前景并不看好,最終塞勒選擇了妥協。
但當他成為哲學博士并且留校成為了一名講師后,塞勒對于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意愿開始變得愈加強烈。在日常設計的各類“奇奇怪怪”的實驗中,塞勒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違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行為案例。這些豐富的案例后來被塞勒囊括進其著作《“錯誤”的行為》中,通過幽默的故事將經濟學卷宗帶離“象牙塔”。
被“搶走”的諾獎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 卡尼曼與經濟學教授弗農·史密斯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于二人的獲獎,組委會給出的理由是:“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
雖然卡尼曼得知自己獲獎時激動地將自己反鎖在了家里。但是激動之余,他還是提到了好友兼學術伙伴塞勒,他認為,塞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并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而且大部分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整合工作是由塞勒完成的。
塞勒與卡尼曼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彼時在母校任教的塞勒通過一篇《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試探與偏見》認識了文章作者卡尼曼和特維斯基。塞勒看到了將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可能性,并且執著的前往斯坦福與正在進行學術訪問的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會面。
三人碰撞出的火花為“行為經濟學”的問世逐漸加溫。
然而這種以人為本,由下而上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在彼時的“主流”面前并不被認可。1980年,塞勒的論文——《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首次提出了“稟賦效應”的概念——與得到某一樣東西愿意支付的金錢相比,個體對出讓自己擁有的這樣東西要求得到的金錢通常會更多。
這一理論不難解釋當房價沒有上漲預期甚至時常伴有負面消息時,房東就會著急出售;然而一旦有人提出購買需求,房東又會擔心賣虧而漲價。
塞勒曾表示,主流經濟學假設我們都有愛因斯坦一樣的智商;計算機一樣的記憶力;圣雄甘地一樣的意志力。理性人假設并非僅僅是經濟學家的一種工作假設,到最后,這已經成為了經濟學家的信仰。由于每個人都是理性人,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決策一定會導致所有的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因此,市場是完美的,所有政府干預都是錯誤的。
由于對“傳統”的冒犯,塞勒的《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一文屢遭閉門羹。但這并沒有阻擋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持續推動。
1985年,塞勒的《心理賬戶和消費者選擇》發表,并正式提出了“心理賬戶”理論。所謂心理賬戶是指,人在思考問題時,并不會按照統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會在心里構建出分門別類的心理賬戶,分頭進行計算。
比如股票投資的收益所得與日常工作的勞動薪資,即使金額相等,在人們心中會更傾向將前者所得投入高風險投資。
這也解釋了人們為何難以在股票上漲、賭局獲利時輕易放手。
行為經濟學投資獲益
對于塞勒來說,他最希望自己的學術成就能夠應用在普通人的日常決策中,比如個人投資和退休金管理,正是這一愿景,將傳統的“黑板經濟學”變得更符合人性,讓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
對于待割的“韭菜”們而言,塞勒的話不無參考。他曾經在《行為金融學進階》中詳解了操縱市場的大戶們如何“收割韭菜”——他們需要“非理性、信息閉塞、持有價格過高資產的投資者?!边@個市場可以是股票市場,也可以是樓市。這些大戶不想要信息靈通的投資者,于是他們通過各種花招,比如通過交易員、媒體、專家來發聲,讓普通投資者即小散做出不明智、不理性的決定。
作為持續對抗傳統經濟學、并將經濟學“拉下神壇”的人,塞勒用豐富的投資實操佐證著其理論的“實用性”。
1993年,塞勒創建了名為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基金公司,專注做美國小企業股的交易,通過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買賣造成的股價偏差投資冷門且富有成長前景的標的。
作為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旗下基金,Undis 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的業績從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起至2017年8月,回報率達到了832.44%;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漲幅為307%。
塞勒將經濟學和個體決策的心理學依據建立了橋梁,這種心理偏差導致的市場行為正是該基金的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