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李馨婷
編輯 | 洪若琳
一則熱搜,暴露了鉆石的低保值。
近日,據媒體報道,山東德州的一名女子因家里急用錢當掉了自己的周大福結婚鉆戒,然而該女子發現,自己花了接近兩萬元買來的鉆戒,卻連3000元都賣不了。
就上述報道相關情況,12月16日,時代周報記者發函咨詢周大福珠寶集團(01929.HK),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在業內人士看來,零售價與典當價差別懸殊,與交易條件不同有關。12月17日,鉆石行業內部人士張凡(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聞報道的當事人,在珠寶品牌零售渠道買入了鉆戒,如今通過典當渠道以快速變現為目的進行出售,交易條件不同,自然會讓產品的價格有較大出入。
不過,刨去交易條件的影響,鉆石產品的高溢價,在行業內也并不是秘密。張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珠寶行業內部,產品的定倍率一般是物理成本(包括產品的材料成本與加工費)的2~3倍,而3倍的定倍率,意味著產品的毛利率已接近70%。
盡管溢價頗高,但鉆石產品的吸引力早已不復當初。近年來,隨著培育鉆石技術的成熟與消費者觀念的變化,鉆石在飾品消費中的可替代性正變得越來越強。
曾經“一顆永流傳”的鉆石,光環不再。
高毛利為行業常態
盡管新聞主角周大福的財報并未透露其鉆石產品的毛利水平,但通過迪阿股份(301177.SZ)、恒信璽利(832737.NQ)、萊紳通靈(603900.SH)三家上市珠寶企業的財報,仍能對鉆石產品的毛利率有一定了解。
迪阿股份是知名求婚鉆戒品牌DR的母公司,在產品銷售方面,DR采取全自營模式。2018年至2021年1—6月,求婚鉆戒占迪阿股份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超過75%,同一時期,DR的毛利率則分別高達69.82%、70.21%、69.37%和70.00%。
主營業務為鉆石珠寶首飾設計與銷售的萊紳通靈,2021年直營收入占總營收的75.78%,鉆石飾品的毛利率高達57%;旗下擁有鉆戒品牌I Do的恒信璽利,盡管2021年加盟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達58.96%,但鑲嵌飾品(包含鉆石產品)的毛利率仍然達到了44.06%。
根據張凡的分析,上述財報數據,可以視作鉆石行業的縮影。
張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鉆石與黃金一樣,都有國際通價。嚴格地說,鉆石不認品牌,只認證書。普通品牌與知名品牌的鉆石產品的區別,只在于出品質量的穩定性與服務水平。“不同品牌的鉆石產品,物理成本的差別并不大,只是經過了不同品牌的營銷環節,才出現了銷售價的懸殊區別。”張凡說道。
換言之,鉆石產品本身就是依賴于營銷定價的高溢價產品。
鉆石越來越不值錢
除去濃厚的營銷色彩,近年來珠寶消費環境的變化,更是讓鉆石產品的魅力大打折扣。
近年來,隨著相關科普內容逐漸增加,消費者對紅、藍、綠寶石等天然寶石都有了一定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對于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來說,鉆石已然不是消費必選項。
與此同時,培育鉆石的出現,更讓鉆石產品的另一大賣點“稀缺性”受到挑戰。
天然鉆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天然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而所謂培育鉆石,則是通過從天然鉆石上刮下的薄片作為鉆石種子,將其置入培育艙內,利用設備培育得出。
單從外觀上看,大多數人無法分辨出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的差別,但在價格方面,培育鉆石卻大大低于天然鉆石。據貝恩咨詢數據,2016年培育鉆石成品零售價格約為天然鉆石成品的80%,至2021年,培育鉆石零售價占天然鉆石價格的比例更是下降至30%,培育鉆石的批發價占天然鉆石價格的比例低至14%,且未來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此外,隨著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把培育鉆石納入鉆石大類,國際寶石學院(IGI)、美國寶石學院(GIA)等著名權威機構紛紛推出了培育鉆石的鑒定證書,培育鉆石的價值也受到進一步認證。
隨著技術與市場環境逐漸成熟,培育鉆石行業也迅速發展。
據浙商證券研報,中兵紅箭(000519.SZ)、黃河旋風(600172.SH)、力量鉆石(301071.SZ)、豫金剛石(300064.SZ)四家企業共供應我國80%的培育鉆石原石。其中,2022年上半年,力量鉆石營收4.48億元,同比增長105.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121.39%;同一時期,黃河旋風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同比增長192.22%。
當鉆石產品市場吸引力下降,各大珠寶企業的鉆石產品營收也出現明顯下滑。
周大福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公司的珠寶鑲嵌、鉑金及k金首飾產品營收同比下降11.1%,而黃金首飾及產品的營業額則增長12.7%。周大生半年報則顯示,在作為品牌營收主要來源的加盟業務中,鉆石鑲嵌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7.94%,與此同時,黃金產品的銷售收入則同比增長693.44%。
當不再稀缺也不再保值,鉆石產品還能怎樣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