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近日,雅詩蘭黛中國創新研發中心正式啟幕,這是雅詩蘭黛中國研發中心的第三次升級,也是其全球首家集研究、構思、洞察、臨床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
事實上,伴隨各大國際美妝集團在中國搶建研發中心,中國化妝品企業研發也邁進新階段,一場新的人才、資源、市場大戰即將來襲。
國際巨頭在華搶建研發中心
國際美妝巨頭在中國布局研發中心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許多國際美妝集團在進入中國伊始就建立了中國本土研發部門。2000年左右,嗅到了中國化妝品市場巨大的潛力,眾多國際美妝集團開始在研發部門的基礎上設立研發中心,以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最早設立研發中心的是寶潔。1998年,為了靠近當年的經濟、文化、人才中心北京,寶潔將原本在廣州的研發部門遷至北京清華科技園并命名為北京寶潔技術有限公司(即北京寶潔技術研發中心),如今,寶潔入華已有34年。
被北京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吸引的不止有寶潔。2001年,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美妝集團,資生堂在北京設立了資生堂(中國)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以進一步滿足中國客戶需求。此后,該中心進行了多次升級,還于2015年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開始支持悠萊、泊美、水之密語的研發。
除此之外,歐萊雅、雅詩蘭黛、科絲美詩等國際化妝品企業均在2004-2005年間,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如雅詩蘭黛于2005年在上海碧波路設立了中國第一個研發中心,成立3年就成功研發了首款產品——M·A·C唇部磨砂膏,此后,該中心先后負責了雅詩蘭黛紅石榴系列、cyber white璀璨美白系列、倩碧透明小黃油、水磁場爆珠凝露系列,以及雅詩蘭黛集團今年推出的氣墊粉底、倩碧iD活芯乳等爆品。
事實上,研發中心的變遷也見證著這些國際美妝集團產品的變遷,以及市場地位的不斷擴大。
今年12月,雅詩蘭黛將研發中心升級,遷址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全新命名為“雅詩蘭黛中國創新研發中心”。目前,雅詩蘭黛中國團隊已經申請了十余項國際專利,覆蓋中草藥方劑、提取、個性化診斷、粉體加工、新材料開發、新包裝涉及等多個方面。
而寶潔北京研發中心已經成為寶潔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2021年寶潔還在廣州設立了大中華區智能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是寶潔全球三大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之一,也是亞洲第一個專門從事智能制造和供應鏈全鏈路技術創新的研發機構。
其實,從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各大國際美妝集團投資中國研發中心是和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相伴相隨的。目前,中國早已成為各大美妝集團的重要戰場。在今年進博會上,聯合利華中國區公共事務部總裁曾錫文就表示,中國市場是聯合利華的全球三大重要市場之一。雅詩蘭黛也曾表示,中國已經成為雅詩蘭黛集團的“第二主場”。
當然,研發中心的設立、擴大,一方面是為了更貼合中國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更是看上了中國越來越龐大的研發人才隊伍。
目前,寶潔研發中心就擁有700多位中國本土研發專家,為本土消費者設計定制化的產品;聯合利華也表示,中國市場是聯合利華的全球三大重要市場之一,其90%的管理團隊成員來自本地招募和培訓。在新研發中心揭幕之際,雅詩蘭黛集團執行董事長威廉·蘭黛也表示,雅詩蘭黛將繼續建設本土人才隊伍,為中國和全球培養新一代美妝科學家。
本土企業研發升級
曾經一度,“進口品牌”在中國成為“優質”的代名詞,國產品牌大多以價優取勝,甚至在國貨品牌不斷崛起的今日,在化妝品原料方面仍無法逃脫“卡脖子”的命運。也正是為了扭轉國貨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增加品牌發展的可持續性,國貨品牌們也紛紛內修研發,建立研發中心和產品實驗室。
事實上,很多老牌國貨品牌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自主研發之路。如上海家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成立了研發中心,為產品研發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持。目前,該研發中心已經發展為擁有完整研發體系的科研平臺,涉及產品創意、研發、消費者研究、產品基礎研究等多種領域。截至今年9月,上海家化的授權有效專利396項,其中PCT授權專利22項。
此外,較早建立研發中心的還有拉芳和珀萊雅。2004年初,拉芳與美國奧麒化工有限公司、IFF國際香料有限公司、道康寧有限公司等國際性公司及國內一流的化工科研機構合作,成立了拉芳國際日化研究中心。
珀萊雅則在2008年就自建了國內研發中心——“科學護膚實驗室”,目前該中心已經配備了等離子體發射光譜、高效液相色譜、一體化視頻和光學測量系統、VISIA面部圖像分析儀等科研設備。2021年,珀萊雅在當前基礎上,成立了國際科學研究院,采用自主研發與外部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專注于皮膚科學研究和活性原料的研發。
據青眼不完全統計,上海家化、貝泰妮、華熙生物、珀萊雅、上美集團、環亞集團等國內已上市與擬上市美妝企業,都在研發上下了不少功夫。在非上市公司中,如伽藍集團、百雀羚等,甚至當前的新銳品牌花西子、優時顏、PMPM等,也都自建研發中心與研發平臺,或是依托科研院所設立合作實驗室,搭建企業獨特的研發體系。
而從這些研發中心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上海、廣州等人才資源豐富、化妝品產業發展迅猛的一線城市是各大化妝品企業的首選。不過,也有一些企業以策源地,依托地方特色產品,發展特色產品。如貝泰妮在上海和云南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還于2021年牽頭設立“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實驗室”,聚焦云南特色植物產業和功效性護膚品研發。今年6月,伽藍集團在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林芝市成立“喜馬拉雅科研中心”,承接對喜馬拉雅特色天然植物、冰川水、礦物和微生物的研究與開發。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也開啟全球研發。如諾斯貝爾于2016年在韓國設立了研究所。同年,上美集團在日本建立了日本神戶科研中心。華熙生物也接連在法國、日本、美國等境外國家建設研發實驗室,形成全球多點覆蓋的研發布局。
事實上,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僅體現在一個又一個的研究中心、實驗室上,最直接反映在其研發投入上。青眼統計了上市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和增長情況發現,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都在不斷增長,如貝泰妮、珀萊雅的研發增長達到80%以上。
搶人搶資源大戰
研發的重要性已成共識,究其根本,國際美妝集團爭先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國內頭部公司紛紛加碼研發、設立合作實驗室,都是要搶占中國的人才和資源。
優秀人才特別是行業領軍人物對研發至關重要,也正是基于此,美妝行業也掀起了“科學家”大戰。僅今年,就有珀萊雅官宣了科蒂集團亞太區前研發副總裁魏曉嵐為CSO首席科學官;水羊股份聘請在發酵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長達4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為首席科學家;前歐萊雅北美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及全球專家委員會專家潘志正式出任環亞全球首席科學家。
除了人才,政策資源也非常重要。從國內外企業所布局的研發中心可以看出,一般三類地區最受歡迎。第一是經濟發達的北上廣地區,除了化妝品工業重鎮廣州,近年來不斷出臺化妝品發展規劃、建設東方美谷等一眾產業園區的上海也尤受歡迎;其二是背靠各地優秀的高校、研究院、特色原料產地,企業往往背靠它們進行特色產品或獨家技術的研發;其三是企業策源地,主要基于企業自身在當地的影響和號召力。
正所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本質上來看,研發中心的建設只是一個基底,國內外頭部企業看中的是化妝品人才和資源,以及這些所能創造出的更具創新、質量更優、更受市場喜愛的產品,如此企業才能在越發壯大的中國化妝品市場中分一杯羹。
研發是最好的投資
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曾在接受青眼采訪時表示,隨著消費者的認知提高,以及新法規落地生根,中國化妝品行業可能會從流量紅利向品質紅利漸進轉型,靠砸錢買新客的打法會向靠品質求復購的打法漸進遷移和平衡,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將會為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助力。
珀萊雅前首席研發官蔣麗剛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只有具有技術含量、或是具有一定規模、亦或是具有一定特色且合法合規的企業才能活得好。”
誠然,本土企業基礎研發相比國際巨頭確實薄弱,但研發創新是企業最好的投資,本土企業已然達成共識。
而在研發的驅動下,一大批企業也展現出了新的風貌,更讓市場看到國貨崛起并非是一句口號。如珀萊雅的蛻變業內就有目共睹,其底層邏輯就是研發、創新推動企業在產品力、品牌力與渠道力上的全面突圍。
貝泰妮如是,旗下薇諾娜專注敏感肌護膚,運用專利萃取科技,將云南高原特有植物精華與現代護膚科技相結合,成為敏感肌賽道的頭牌,一舉顛覆市場格局。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華熙生物以自研原料為引擎,帶動旗下品牌發展;花西子以東方美妝研發體系,成為彩妝界的清流;伽藍集團、歐詩漫等等一大批本土企業都在強研發、強人才。
正因如此,國貨品牌早已不再是低價劣質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國貨擁有了自己的獨家技術、原料。而在研發上扎得有多深,將決定著企業能在牌桌上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