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時報 賈天榮
編輯|潘少穎 挨踢妹
“特效投資過億”“歷時5年打造”“B站量級最大的動畫項目” 這樣的待遇,用在當前任何一部國產動畫上,都是足以讓觀眾雀躍的“豪華套餐”。
當然,《三體》除外。
全網熱搜120個,開播10小時播放量破億,創下動畫劇集最快破億紀錄,這是《三體》動畫在B站上線的首日成績。截至目前,《三體》動畫在B站播放量超過1.4億。
以原作“名場面”——“古箏計劃”開篇,《三體》動畫選擇跳過第一部,直接開始講述《三體2:黑暗森林》的故事,在開場萬噸郵輪改造的“審判日”號緩緩駛過巴拿馬運河,50根納米絲帶著火花將巨輪切開的恢宏場面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制作方想用大場面一舉抓住觀眾眼球的雄心壯志,但隨著角色出場、劇情展開,《三體》動畫的口碑也如被切開的“審判日”,兩極分化嚴重。
隨著“三體建模,丑”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頭條,畫面灰暗、細節粗糙、人物塑造反差過大......粉絲們五年的期待與熱情轉化為口誅筆伐的“炮彈”,狠狠落在《三體》動畫上。《三體》動畫就像它講述的故事,一經問世,就出生在輿論的“黑暗森林”。
01 原著粉“無法接受”
在豆瓣上,《三體》動畫的評分是6.9分,在國產動畫中,已經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但仍和原著評分相去甚遠,眾口難調,鐵桿原著粉不買賬的理由既直接又無可辯駁:“這可是《三體》。”
事實上,從目前推出的劇集看來,飆車、爆炸、地鐵脫軌 大量原創刺激性情節的添加,葉文潔、羅輯、史強性情風格的大變,都與其原作的冷靜思辨、硬科幻的風格大相徑庭。動畫本是造夢藝術,但對于原著粉而言,很多不合理的改編破壞了他們多年來為《三體》搭建的美夢。
矛盾的是,制作組在用簡單粗暴的改編、緊張刺激的大場面讓作品更“大眾化”的同時,人物對話間屏幕旁不斷跳出的名詞注釋似乎又在提醒著所有人——這是一部“有門檻”的作品。
在非原著粉的動漫愛好者小魚眼里,這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國產動漫:“做出了藝畫天開的水準,我還特意為《三體》第一次開了B站年費大會員,劇情上暫時還沒什么感覺,很期待后面的發展。”
小魚所說的藝畫天開是《三體》制作方,2021年,藝畫開天的代表作品《靈籠》季終后,便問鼎首部總收入破億的國創作品。網傳《三體》的制作成本是《靈籠》的三倍,由此也引來了更多質疑。
在一些觀眾看來,《三體》動畫的人物建模比起2019年的《靈籠》毫無進步,“《靈籠》深度不高,比起科幻更像是奇幻故事,不需求硬科學,要展現《三體》原著中的科幻感對技術要求太高了。”《三體》原著粉冰可可表示。
爭議以外,唯一能達成的共識是,還原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的難度是空前的,《三體》原著的極高水準“養成”的原著粉們評判標準異常苛刻,但換個角度看,或許他們的要求也最簡單。
2014年,一部0成本“用愛發電”的同人系列動畫番劇《我的三體》橫空出世,在豆瓣上三部評分均超過9分,《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豆瓣評分已達9.6分,是目前國內評分最高的動畫之一。這個粉絲自制的Minecraft版系列動畫,在情節上沒有任何改編,也被原著黨奉為“圣經”。
02 業內人士“更寬容”
相較普通觀眾的嚴格,動畫業內人士對《三體》動畫的態度更認可,也更寬容。
“沒法橫向與其他動畫對比,這個作品本身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上海紅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制片人張厚健告訴《IT時報》記者,像《三體》這樣享譽全球的文學作品能夠改編成動畫,已經為國產動畫踏出了開創性的一步。
張厚健認為,就動畫產業而言,國內的創作環境與國外差別很大,“國外有很多文藝作品改編成影視的經典案例,如《哈利波特》《指環王》等,觀眾對于改編作品的接受度也比較高。國內作品有機會去做這樣一個改編,已經算非常成功了。”
而在飽受爭議的3D建模、特效制作等問題上,張厚健也覺得,《三體》動畫的制作水平在國內已經是上乘,爭議的出現本身就是這類改編的難點所在。
“文學作品只是文字,不同的人看同一段文字,每個人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都不一樣。”在張厚健看來,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動漫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讓大部分人都喜歡上這個畫面,當小說通過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和鋪墊一個場景、人物時,轉換到畫面上可能僅僅只能用幾十秒甚至幾秒就交代完成。
作為業內人士,張厚健在看《三體》動畫時更能感同身受其創作過程的不易,也希望能夠給予這樣的作品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可以理解國內觀眾對《三體》的愛護和期待。但每一部動畫作品所面對的挑戰都是不一樣的,《三體》在過去三年疫情之下最終能完整地呈現到觀眾面前,這份誠意是值得大家支持和贊賞的。”
03 三體宇宙還有多遠?
雖然在口碑上爭議不斷,但隨著《三體》動畫消息傳出,B站股價卻是一路高歌猛進。12月8日公布開播消息后,B站港股大漲16.85%,B站美股也在兩個交易日內上漲16.99%。
但當動畫開播后,B站的股價再次和口碑一起出現了回落。截至12月13日收盤,B站股價為185港元,相較幾天前峰值下降約為10%。12月12日,《三體》動畫開播后的第一個開市日,游族網絡開盤下跌,截至當日收盤跌6.16%。
事實上,B站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月活用戶為3.33億,大會員數量2040萬,凈虧損為17.2億元。持續虧損中的B站仍在尋求出路,改編《三體》這樣的作品,或許也是其逆風翻盤的救命稻草之一。
從2018年至今,B站出品了178部國創作品,共上線了430部作品。過去4年,B站國創的累計觀看人數突破3.4億,國創的會員收入在過去4年年均增長超過120%,用戶付費率的增速超過了番劇。
動畫版《三體》在B站播出界面的信息顯示,接下來每周六11:00更新1集,首集免費,到第2~4集大會員搶先1集,第5集起則只有大會員專享,長安汽車、惠普筆記本、ROKID、南孚4個品牌在三體動畫投放了廣告。
此外,B站對《三體》IP的開發也同樣下足了功夫。聯名動畫周邊、在站內推出科幻季投稿活動、“科普小課堂”活動以外,B站還聯合三體宇宙發起了《三體》動畫全球共創計劃,擬邀世界各地優秀的動畫創作者,開拓多元的合作模式,豐富《三體》動畫的內容空間。
據悉,《三體》動畫還將在海外發行,B站通過與國際機構CAA達成合作,后續將推動《三體》動畫在奈飛、亞馬遜、迪士尼等流媒體平臺上線。其最終到底能為B站帶來多大的增益,是否能實現拉動月活4億用戶的目標,幫助B站扭虧轉盈,令外界充滿好奇。
另一方面,手握《三體》IP的三體宇宙,同樣不會放過其巨大的價值潛力,在動畫之外,目前《三體》網劇、電視劇、電影均在籌備和制作中,動畫、游戲、漫畫、音頻、綜藝等已經上線或正在開發,還有大量生活類消費品的聯名、合作。
三體宇宙CEO趙驥龍表示,根據內容排期和規劃,在未來5年,每年會帶動超過10億元的影視內容產品的投資以及衍生超過百億的用戶關注。
從2010年劉慈欣據說用10萬元出售《三體》版權費,十多年來不斷冒出的影視、游戲立項,隨之又夭折,到拿下版權的林奇成立了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三體宇宙)后被毒身亡,再到流媒體巨頭奈飛制作的《三體》今年9月宣布已完成首季拍攝,預計2023年上線 這些年來,《三體》粉絲們已經習慣了各種驚爆、魔幻、戲劇性的消息。
回到如今《三體》動畫的開播,雖然開局不利、爭議不停,但其本身已經是一種可能性的探索。許多人仍然在期待,這得益于《三體》本身的巨大魅力——偉大征途終于在幾經波折中踏出了第一步,或許這也是計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