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健道 李晨
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滾動。如同2003年“非典”造就電子商務崛起一般,如今,新冠疫情也無意間釋放出了互聯網醫療的紅利。
1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明確指出“放開針對新冠癥狀患者互聯網首診,明確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居家的患者可在線開具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癥狀處方,鼓勵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將藥品配送到患者家中?!?/p>
與此同時,近期各地紛紛解綁“四類藥品”在線上線下的購買條件。例如12月3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也發布消息,調整“四類藥品”有關購買措施,市民通過互聯網平臺或本市藥店購買退熱、止咳、抗感染、治療咽干咽痛等“四類藥品”不再需要實名登記信息。
12月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對線上線下“四類”(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 藥品購藥人員,上海不再要求信息登記。
這也是新冠第二次推動了互聯網醫療放開。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2020年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讓互聯網醫療迎來了第一波“紅利”;3月2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建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關于支持互聯網醫療接入醫保政策,堪稱行業發展“里程碑”。受《通知》及四類藥品解綁等影響,12月13日,多支互聯網醫療相關股票大漲。
以醫脈通(02192.HK)為例,其盤中該股一度漲超64%,截至收盤漲幅高達25.52%。
醫渡科技(02158.HK)漲幅達4.98%,盤中最高觸及8.53港元。
A股方面,思創醫惠(300078.SZ)漲幅17.72%,英特集團(000411.SZ)、貴州百靈(002424.SZ)漲停。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天,也有部分個股,不僅未被政策刺激上漲,更有甚者還出現了股價下跌的情況。
例如京東健康(06618.HK)當日漲幅僅為0.19%,阿里健康(00241.HK)、平安好醫生(01833.HK)同期股價下跌了4.48%、8.01%。
同樣的政策,個股之間卻為何出現了兩級分化之態?
01、“首診”放開,如何“補窟窿”?
對互聯網醫療這條賽道,12日發布的《通知》顯然屬于利好消息。
短期來看,繼“20條”和“新10條”等防疫優化政策陸續發布后,盡管尚無出現大量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發生,但包括北京、廣東等地,醫療系統壓力不斷加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的力量,無疑能大大緩解線下醫療機構的壓力,保障了正常的診療秩序。具體到各地。
12月12日下午,在北京第431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昂介紹,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等信息技術支撐作用,全市互聯網醫院44家,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167家,可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
上海方面,據“上海靜安”官微顯示,從本周(12月12日)起,靜安區所有互聯網醫院均開設互聯網新冠門診,做到有應答、有服務、可配藥。更重要的是,《通知》觸及了長期困擾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上的最大“痛點”,即首診。
2018年7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要求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
同年9月,國家衛健委曾接連印發三份互聯網診療相關文件,明確界限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只能對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復診服務。
2022年6月,國家衛健委公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再次明確禁止互聯網醫療進行首診。監管層一直以來在首診問題上寸步不讓,到如今開了“口子”,個中變化,亦令人浮想聯翩:未來,除新冠之外的其他疾病,是否也可以效仿呢?這也是部分互聯網醫療個股股價上漲的根本驅動力。
不難發現,這些上漲個股,幾乎都與互聯網醫療中的“醫療”有著更密切的關系。
例如醫脈通,其作為國內最大在線專業醫師平臺,三大業務中的智能患者管理解決方案中,便包括了互聯網醫院服務,以及與非營利性機構、藥械企業合作推出的患者管理及教育服務。
醫渡科技方面,則擁有高效的醫療數據治理技術和能力的數據智能基礎設施YiduCore。用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線咨詢醫生并直接購買藥物或保險,也可獲得個人健康管理服務或疾病管理服務。
若除新冠之外的其他疾病,同樣在互聯網醫療平臺放開首診,對涉及相關業務的個股來說,無疑等于打了一針“強心劑”。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醫療放開新冠首診,或只是由于新冠本身的特殊性。類似的“放開”,或很難在其他疾病上應用。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黨委書記朱恒鵬曾指出,現代醫學過程中,首診患者到院需要陳述病情、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等,大部分檢查無法通過線上途徑替代。這種檢查手段的缺失,難以通過醫生資歷、經驗等來進行彌補。因此,站在醫療安全的角度,開放其他疾病在互聯網醫療的首診,條件尚不成熟。
即便在已經放開的新冠首診上,短短幾天時間也已經鬧出了“烏龍事件”。
12月13日晚,有消息顯示,1藥網(YI.US)旗下互聯網醫院開始預售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定價為2980元/盒。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只需上傳核酸或抗原陽性證明、被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即可開具處方線上購買。
若按照這一購買規則,沒有確診新冠的普通居民,利用他人的核酸或抗原陽性證明購買、囤積藥物的情況恐難以制止。
值得注意的是,Paxlovid本身存在肝臟毒性,如果被部分居民用作新冠預防,還有可能會產生健康風險?;蛞舱腔陲L險因素的考慮,Paxlovid當晚即在預售頁面下架。
雖然此次網售Paxlovid屬于“烏龍事件”。但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的獨家商業化合作方復星醫藥已經向媒體確認,阿茲夫定已開放網售,阿茲夫定將先在方舟健客APP和京東健康發熱門診上實現線上處方,開具處方同樣需要持有核酸檢測陽性或者抗原檢測陽性作為依據,售價為330元/瓶(1mg*35片)。
彼時,又該如何堵住利用他人的核酸或抗原陽性證明,在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具處方的窟窿呢?
新冠尚且如此,針對其他疾病的線上首診開方問題,則需慎之又慎。而在此次《通知》中也已經明確:“引導因病情變化不適宜在線診療服務患者前往實體醫療機構就診”。
因此,資本在憧憬互聯網醫療賽道巨大藍海的同時,也應注意其與生俱來的線下“本質”。
02、“醫藥電商”路在何方?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通知》屬于利好消息,為何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平臺,股價卻表現平平甚至下跌呢?
盡管名為“互聯網醫療平臺”,但從業務端來看,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好醫生,更像是一家提供健康服務的公司。
截止今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健康服務營收占比為59.98%,醫療服務為40.02%,二者差距接近20%。而在2021年,平安好醫生健康服務營收占比則高達68.80%,醫療服務僅為31.20%。
包括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聯網巨頭加持的平臺,則更像是“醫藥電商”。
2022年上半年,京東健康202億元人民幣的總收入中,零售藥房業務中的自營業務收入,就高達人民幣175億元。
同期,阿里健康營收115億元人民幣中,醫藥自營業務收入約為人民幣101億元。
可見,二者都屬于“以藥養醫”類型的互聯網醫療平臺。
中短期來看,“以藥養醫”固然是互聯網巨頭涉足醫藥行業的最佳方式。但“線上買藥”的盈利空間卻不高。
從三季度來看,京東健康經營利潤為7722.5萬元,上年同期的經營虧損為5.56億元。阿里健康正面盈利預告顯示,截至 2022 年9月30日止六個月錄得期內利潤不少于人民幣 800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約 2.32 億元。
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毅也曾表示,線上零售藥房的毛利率只有22%左右,絕大多數企業很難從中盈利。
與此同時,今年6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新增的第八十三條明確規定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
12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也標志著藥品網絡銷售進入強監管時代。換言之,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平臺的轉型只是時間問題。
不同于醫脈通、醫渡科技等以醫療起家的平臺,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的轉型,恐只能與線下醫院進行合作,承接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系統搭建等工作。
難點在于,其一,大多數醫院的系統比較封閉,很難實現共享、流通。
其二,歷經此次疫情洗禮,很多醫院已經通過微信、自建APP等方式,開展了線上服務,并積累了一定經驗。
以北京為例。據悉,北京市屬醫院中有北京朝陽醫院、中醫醫院及天壇醫院開設了“新冠問診”服務,新冠感染者可在線預約咨詢問診。
與此同時,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清華長庚醫院和小湯山醫院已開通“新冠咨詢”服務,如有居家護理、發熱咳嗽、用藥咨詢等需求的患者,可在線預約咨詢。
因此,“以藥養醫”類型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未來將走向何方,仍需進一步探索。
需要承認,盡管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從短期的疫情防治,到我國醫療健康產業長期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其不僅有效緩解了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失衡、分級診療效率低的問題,也對攻克院間的信息壁壘和信息不對稱等“頑疾”,產生了推動作用。
(作者系《財經》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