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瑞寧
2022年,全球能源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在油氣上游領域,本就投資不足的背景下,2月爆發的俄烏沖突不僅加劇了已有的能源危機,而且重塑了全球能源貿易格局。
回顧這一年,應對其進行哪些總結與反思?新的一年。全球能源市場將會如何演繹,又將面臨哪些重大風險?在此背景下,要保障中國能源安全,應做好哪些應對?
12月14日,界面新聞視頻直播舉行了“大變局下的全球能源市場走勢”線上研討會,邀請三位業內專家暢談對上述問題的相關看法。
他們分別是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王能全、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友山基金研究總監周小康。
以下為圓桌訪談內容,有刪減。
界面新聞:2022年全球能源行業發生的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什么?
王能全: 一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機。2021年10月您采訪我時,談到“第四次能源危機是不是真的來了?”文章發表后影響很大。今天回過頭看,不會有任何人再去爭論這一點。
今年10月,國際能源署認為,這場能源危機是一場真正的全球性能源危機。與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相比,這次涉及到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能源種類更多,范圍更廣。
二是美國、歐盟和G7集團等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尤其是12月5日對俄羅斯出口原油進行價格設限。這是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中,阿拉伯產油國自己決定石油價格之后,由石油消費和進口國對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的價格設限。當然,其實際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三是歐洲沒有出現大家擔心的冬天供暖危機。它讓我們看到,由27個主權國家組成的地區組織高效運轉、未雨綢繆,通過多種辦法,至少到目前為止,較好地化解了大家普遍擔心的冬季能源危機。
陳衛東: 我選的第一件大事是俄烏沖突。這給能源領域帶來的最大沖擊是,美歐和俄羅斯的相互制裁。
首先俄烏沖突直接沖擊了能源轉型。作為能源轉型排頭兵的歐洲,特別是德國,轉型路徑和時間表發生了重大調整,從先去核,再去煤、后去氣,轉變為先去氣、加核,緩去煤。
其次,俄烏沖突讓全球能源市場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之前,每年歐洲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約1500億方米,每天進口原油約350萬桶。現在天然氣削減了超過1000億立方米,影響太大了。
第二件大事是今年中美兩國元首先后訪問沙特。俄羅斯、沙特、美國國和中國四個“千萬桶俱樂部”國家的互動,會牽扯到了一大片的地緣政治。
第三件大事是北溪管道被炸。這對能源的供給影響并不大,但我把它作為一件大事來選擇,因為北溪管道是一條重要的跨國天然氣基礎設施。以前我們認為,只要能源基礎設施聯通了,能源貿易就安全了,現在看來不安全的風險非常高。原來的國際規則、通用慣例可能有很多已經不管用了。
周小康: 除了俄烏沖突和北溪管道外,我覺得還有兩件大事可以關注。
第一是美國拋售石油戰略儲備。不管是IEA的聯合拋儲行動,還是美國單方面的拋儲行動,拋售的石油儲量非常大。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以來是見所未見的。這對于滿足今年因俄烏沖突帶來的石油缺口有一定作用。
此外就是解禁委內瑞拉。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巨大,但沒有辦法有效釋放。委國的煉廠特別是國家煉油中心,曾經是世界數得著的大型煉廠,由于一直開工不順利,導致整個拉美地區的成品油平衡都有問題。這逐步加大了其對美國出口成品油的依賴。
最近,美國授權雪佛龍公司在委內瑞拉恢復有限的自然資源開采業務。這意味委國石油市場有可能迎來變局。一旦委內瑞拉石油被解禁,且產生一定效果的話,對于全球石油的供應、成品油的平衡、全球油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能帶來地緣政治的變化。
界面新聞:如果用三個關鍵詞描述今年的全球能源市場變化,如何選擇?
陳衛東: 第一個關鍵詞是能源安全。過去這兩年,我們談的最多的是碳中和,但去年國內拉閘限電、歐洲高氣價等事件讓我們意識到必須先立后破,能源安全的重要性重回首位。
第二個關鍵詞是液化天然氣(LNG)。由于俄烏沖突,俄羅斯和歐洲進出口依賴的管道天然氣,減少了約1000億立方米,所以LNG價格成了能源價格最敏感的一個風向標。
第三個關鍵詞是歐洲能源危機。這次危機是因為歐洲主動減少了對俄羅斯的油氣依賴,是看得見的手大幅干預市場所致,比如干預能源采購、消費端限價等。
周小康: 首先是波動率。今年油氣價格的波動率僅次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上半年,油價達到每桶130多美元的高位。很多人認為它可能創下歷史紀錄,但實際上在歷史紀錄附近只保持了非常短的時間。下半年,油氣價格出現了快速下跌,天然氣還出現了負價格。這創造了投資機會,也為交易者帶來了很大風險。
第二個詞是干預。無論是美國為首的IEA成員國大規模拋售戰略儲備,還是對俄羅斯施加多輪制裁,以及美國和歐盟討論暴利稅,都是政府在特殊情況下對能源市場實施干預的表現。
第三個詞是航運。因為管道天然氣出現了問題,LNG航運就非常重要,這導致今年全球LNG船非常火爆;美國釋放戰略儲備要影響全球價格,也需要大量的石油運出,這對全球郵輪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
界面新聞:如何看待目前全球能源貿易格局的變化?它對幾大相關經濟體的國際話語權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王能全:此次全球能源貿易格局的變化,主要由俄烏沖突,以及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而引發,是一種應急反應。
這種能源貿易格局的變化是不合理、不經濟的。如果形勢發生變化,全球能源貿易格局應該會回歸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