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12月14日,國家衛健委在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數據時表示,當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行愿檢盡檢的策略,許多無癥狀感染者不再參加核酸檢測,無法準確掌握無癥狀感染者的實際數量,從今天(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據。
為什么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相關信息?“中國疾控動態”微信公眾號12月14日上午專門發文予以回應。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介紹,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報告、預防和控制措施,這就是“乙類甲管”。其診斷分類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診斷新冠肺炎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后,需在規定時限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李群表示,近期,各地出現報告數據下降,和群眾的感受不一致,主要原因:一是防控措施進一步調整優化后,不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除重點人群、重點場所外,其他人員以“愿檢盡檢”為主,全國核酸篩查人數總量下降,醫療機構報告感染者數據相應減少。二是無癥狀感染者、輕癥患者及疑似病例,特別是自測抗原陽性人員居家治療,無需去醫療機構就診,相關信息無法納入醫療機構填報數據中。
李群指出,盡管不再公布相關數據,但我國對無癥狀感染者會繼續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居家健康監測,關心其健康狀況,給予相應服務。
病毒學家常榮山向界面新聞介紹,只公布確診病例,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據是一個進步。目前社會上大量的核酸、抗原檢測陽性都是病毒攜帶者,并不是冠狀病毒病的患者,他們的癥狀都是流感樣疾病,不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病)的特異性臨床癥狀,不需要做抗病毒的對癥治療,也不需要住院。但公眾的認知還停留在“新冠肺炎”層面,對于新冠病毒的恐懼感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所以有必要改變數據發布方式。
既然很多陽性人員相關信息無法納入醫療機構填報數據,那么每日公布疫情數據是否還有必要?常榮山表示,公布疫情數據還是有必要的,這也是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我們仍處于疫情的影響中,新冠肺炎仍是采取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免疫接種、確診患者居家隔離等防控措施仍然是必要的,‘躺平’是個偽名詞。”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則向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對于疫情數據,各地的執行標準并不統一,某些情況下,會對公眾產生誤導,所以不建議外界過于看重疫情數據。
他指出,當前我國主要流行的兩個毒株,奧密克戎BF.7和BA.5.2,對健康方面的損害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重癥以及死亡的病例并不多。“但公眾對于新冠肺炎還存在較重的心理負擔,會存在過度服藥、誤服藥的風險。目前重中之重是做好個人健康防護、做好家庭健康管理,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無需恐慌,可根據具體的癥狀,選擇適宜的藥物和對策進行治療。”譚曉東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衛生專家告訴界面新聞,每日公布新增數據有利于公眾了解疫情形勢,但前提條件是數據真實準確,否則會損害政府公信力。具體來看,確診人數可以用監測數據替代,比如發熱門診中陽性率有多高,包括重癥人數、入住ICU人數,甚至死亡人數。但各地情況各不相同,短時間內轉變數據內容較為困難,因此建議各地可以嘗試在每日公布疫情數據的基礎上,公布發熱門診就診人數等監測數據。
常榮山建議,疫情數據發布進一步優化,可以考慮公布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數字和重癥人數。對于死亡病例,公布病例的年齡、入院前癥狀、治療時間、直接死亡原因、疫苗接種情況,這幾項數據是必要的,有助于消除公眾的心理恐懼感。且公布上述信息在操作層面也是可行的,北京、廣州均于11月公布過死亡病例的詳細數據。此外,我國臺灣省的死亡者數據則采用表格形式公布,不會涉及任何個人隱私的描述,是較為合理的方式。
針對下一步如何開展疫情數據監測和報告工作?李群在答問中介紹,我國將繼續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為主體,做好醫院就診病例的監測和報告。同時,依托全國流感樣病例監測系統,開展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加強養老機構、精神病院、福利機構、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重點機構聚集性疫情的監測和報告,及時掌握疫情規模、范圍、強度和病毒變異情況,研判疫情趨勢,為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