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昱
因個人公司Z&L Properties Inc在美國的業務牽涉一宗行賄案,身在倫敦的富力地產創始人、聯席董事長張力于11月30日被當地警方逮捕。
張力在12月12日交納1500萬英鎊(約1.28億元人民幣)的保釋金后獲監視居住。這也是英國法院有史以來最高的聯合保釋金。
Z&L Properties Inc與富力地產之間并無直接股權關系,由張力及其關聯方擁有。
因此,在事件發酵后,富力地產于12月13日早間發布澄清公告,在劃清界限的同時稱并未為張力保釋提供任何保釋金。
現年69歲的張力能否從這一宗行賄案中順利脫身尚未可知,但他在富力地產之外的商業版圖卻再度引發外界關注。
創立于1994年的富力地產,是房地產行業內少有保持著“雙老板”制的公司。在內部分工上,香港人李思廉主管銷售及財務管理,張力則主管投資拿地、開發建設等。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張力容易開展個人的“第二條曲線”。
作為張力個人在美國進行地產開發的主要平臺,Z&L Properties Inc于2014年-2015年間曾大手筆在美國購買資產。這個階段也是中國開發商在海外大舉投資的時期。
據Z&L Properties Inc官網信息,其立志成為加州首屈一指的公寓開發商,目前在加州幾個著名城市舊金山、洛杉磯和圣何塞共擁有12個項目,總價值超20億美元,其中位于舊金山的555 Fulton項目牽涉此次行賄案。
公開信息顯示,555 Fulton項目于2015年2月開工,為豪華公寓項目,總投資約為3.4億美元,被推介到國內的名字叫美國舊金山硅谷銀塔項目。彼時,項目方代表便對外稱,該項目是張力親自掌舵。

除了張力自己,其獨子張量在美國也有開展物業開發業務。
據張量為實際控制人的實地地產早前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張量擁有四家在美國注冊成立的公司,主要從事物業開發業務,所持有物業均位于美國。
大概是為了避免直接的商業競爭,實地地產及富力地產均未直接在美國拓展開發業務。
富力地產財報披露信息顯示,其海外項目主要分布于英國倫敦、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柬埔寨和韓國。
除了投資地產外,張力個人還創辦了一家以能源業務為主的公司——力量發展。
根據力量發展官網信息,它于2010年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2012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一家綜合煤炭企業,業務覆蓋煤炭生產、洗選、裝載、運輸及煤炭貿易全產業鏈。
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張力及其配偶持有力量發展股份11.22%,張量持股62.96%,張力家族持股比例合計約74%。
雖然體量跟富力地產不能比,但在富力地產去年虧損過百億的情況下,力量發展已然成為張氏家族手中的“現金奶?!?。
2021年,力量發展全年的收益約為55.8億元人民幣,毛利約為36億元,毛利率達到64.6%,凈利潤約為25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達44.2%。在此背景下,力量發展決定派發約5.5億港元的股東分紅,而張量父子可分得超4億港元。
據《胡潤百富榜》顯示,2022年張力、張量父子的身家雖然比去年縮水了14%,但仍以190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296位,排名比去年還上升了6位。
2021年,力量發展業績均來自挖掘及銷售煤炭產品。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力量發展也開始收購房地產業務了,賣方全部是張力和張量的關聯公司。除此之外,還收購了張力手上一些礦業相關公司。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力量發展累計購入房地產項目約為8個,其中以1.9億元人民幣從張力手中收購烏海富量100%的股權,獲得一宗位于內蒙古的商業建筑。
另外6個商業項目分布于武漢、荊門、青島等地,力量發展作價約8億元人民幣從實地地產收購而來;還有一宗位于??诘纳套∮玫貋碜愿涣Φ禺a,力量發展以約10億元人民幣收購。
因頻繁收購大股東關聯資產,不少投資者認為,力量發展此舉在于為大股東紓困,解決富力地產及實地地產的資金困境。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張氏父子注資進入力量發展是為“資產騰挪、尋找退路”。
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一向備受關注,如果不保持應有的獨立性或不按照市場公允價值進行交易,很容易便會被外界質疑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張力和李思廉此前收購富力地產旗下的富力物業就是一例。
2020年4月,富力地產將旗下從事物業管理服務的主要平臺天力物業以約3億元人民幣的“白菜價”賣給了李思廉和張力持有的廣州富星,后為了上市,李思廉和張力成立了境外控股公司富良環球,間接持有天力物業100%股權。
這筆市盈率只有6倍的交易在當時被外界質疑為富力地產向大股東輸送利益。事實也證明,僅一年多過去,2021年9月張力和李思廉轉手把物業公司賣給了碧桂園服務,套現近100億元人民幣,溢價接近97億元,但富力物業的規模顯然并沒有如此大的增幅。
套現的同時,兩位老板決定為富力地產提供80億港元的股東借款,以緩解其流動性壓力。
幾個月后,富力地產還是沒能躲過難以償還到期債務的命運,最終走上了境內外全面債務重組的道路,但股東借款卻早已還的差不多了。
據富力地產財報,截至2022年6月底,其應付主要股東款項僅剩下約1.5億元人民幣。
富力地產否認此次為張力保釋提供天價保釋金的同時,有投資者懷疑,墊付的這筆資金來自力量發展。
相較于富力地產12月13日早間的果斷否認,力量發展的回應則顯得有些耐人尋味。
力量發展在12月13日的午間公告中僅提及,張力涉案事件不會對公司業務及經營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對于外界質疑的保釋金問題則未作出回應。
在個人投資版圖這幾年越發壯大之際,張力作為創始老板之一的富力地產卻深陷債務危機。
從2019年開始,富力就面臨著流動性壓力,先后啟動了出售資產、促進銷售、股權融資、減少拿地等舉措來緩解現金流壓力。
但在去年下半年行業形勢變化之后,富力的狀況更糟糕,不僅債務違約,短債壓力也倍增。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富力地產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高達904億元。雖然完成了總額467億的境內外債務重組,但153.2億元的現金仍難以覆蓋剩下的短期債務。
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以六折價格、189.55億元收購的萬達旗下73家酒店資產,也成為了這幾年富力身上最大的“包袱”。從收購后,酒店業務連連虧損,2020年和2021年每年的虧損攀升至14億元。
如今張力因涉嫌行賄案,對其個人在美國的龐大投資也會產生消極影響,他一手創辦的富力地產能否度過這一輪危機也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