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品牌雜志 馮昭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對《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進行公示。《規劃》明確了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區和緩沖區邊界,并分類制定保護管理措施,既有效反映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也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備材料之一。
至此,一幅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景圖清晰地展現出來。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全長7.8公里,串聯起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筑群。
北京中軸線的建設歷史,則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
之所以要為這座古都建立中軸線,是為了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但也在客觀上奠定了北京以中軸線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場)的總體布局,并發展成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在中軸線古建筑中,天壇供奉昊天上帝,先農壇供奉風雨雷電、名山大川、河神水神、農神、歲神等,綺望樓供奉孔子,正陽門甕城東側有關帝廟、西側有觀音寺,故宮欽安殿供奉真武大帝,景山萬春亭供奉毗盧遮那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中華民族信仰的多元一體。
并且,基于中軸線的營城理念,將《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完全得以實現。早在1951年2月,建筑學家梁思成就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明確提出中軸線的概念。
故宮、天壇、萬寧橋(大運河)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均位于北京中軸線上。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天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豐登的場所;萬寧橋是中軸線上唯一的元代遺存,大運河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開鑿最長的運河。
如今,北京中軸線依然是當今國家禮儀活動和政治、文化的中心。這種歷史功能的延續,使其具有了無可比擬的當代影響力,對現實生活產生著巨大影響。
保護性修繕彰顯古都魅力
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倡議,始于2011年。
那一年,北京市委提出“應特別保護和規劃好首都文化血脈的中軸線,并力爭為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但直到2017年,“積極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被寫進《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申遺工作才開始顯著提速: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北京中軸線申遺申報文本和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一系列文物保護修繕、占用單位的騰退、環境整治工作也相繼啟動。
2019年11月,經過騰退整治、保護性修繕及布展,鼓樓一層七個券洞恢復了歷史原貌。在一場名為“時間的故事”的展覽中,鐘鼓樓作為古代司時中心的功能地位得以顯現,觀眾可以在懸浮于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體驗虛擬擊鼓、撞鐘,更為直觀地理解“暮鼓晨鐘,鼓為號令,鐘為傳聲”的內在聯系;策展團隊則通過對鐘聲進行采樣,模擬出在“四九城”各處聽到的鐘聲效果。
2021年底,正陽門箭樓修繕完成。這次修繕不僅解決了文物本身的安全隱患,提升了遺產環境風貌,還發現了正陽門甕城的大致位置。考古人員證實,箭樓門洞下的御道為清代遺存,并對箭樓南墻下的“北京首測水平石標”進行了考證。
但是,令許多人不解的是,北京中軸線上已經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了,再以“北京中軸線”申遺,是不是一種重復?面對外界的質疑,負責編制申遺文本的呂舟回應:“之前對北京中軸線上的文物建筑的價值發掘,主要還是基于個體或單個建筑自身的價值,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問題,沒有形成一個更完整更宏大的故事。”
也就是說,當中軸線上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組合在一起,要講的就不再是某個文物的故事,而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傳統的審美觀念,這些,都會在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中呈現出來。
明確遺產區和緩沖區邊界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名杰曾將中軸線的文化特質概括為三個“關鍵詞”:中正合和、井然有序、創新活力。
中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正是正派公正,和、合是指和諧共生、合作共贏;中軸線蘊含的“禮樂交融”氣韻,不僅體現在國之重器、文化重器等有序布列上,還體現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營建理念,以中為尊,左右對稱,層次分明,繁榮商業、市民生活與四合院、鐘鼓樓、故宮、天安門廣場等各種建筑有機融合在一起;此外,中軸線還體現了新時代的需求,已經從傳統的7.8公里延伸到88.8公里,不斷創造、不斷發展,歷史厚重又充滿活力,在創造、發展中走向未來。
針對遺產構成類型多樣、形態各異、多點布局的特征,《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依據歷史城墻或圍墻邊界、道路中心線、河道外側堤腳線,劃定了遺產區邊界:
北至鐘鼓樓北側圍墻;南至先農壇南側外壇墻南擴2米-永定門甕城、箭樓地面標識南邊界-永定門東街;東至鐘鼓樓圍墻及廣場東邊界-地安門外大街路東側傳統建筑東輪廓線-地安門內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墻遺存-景山圍墻-筒子河外沿墻-勞動人民文化宮圍墻-中國國家博物館圍墻-廣場東側路(南段)-前門大街道路中心線東擴10米-天橋南大街道路中心線東擴15米-永定門內大街-天壇外壇墻一線;西至鐘鼓樓圍墻及廣場西邊界-地安門外大街路西側傳統建筑西輪廓線-地安門內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墻遺存-景山圍墻-筒子河外沿墻-中山公園圍墻-人大會堂西路-廣場西側路(南段)-前門大街道路中心線西擴10米-天橋南大街道路中心線西擴15米-永定門內大街-南緯路南巷-燕京北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圍墻。
遺產區總面積約5.9平方公里。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示意圖
緩沖區則包含周邊與之形成和發展聯系緊密的區域,面積約45.4平方公里。
分類制定保護管理措施
為烘托北京中軸線空間統領作用,持續提升遺產完整性,《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重點對與北京中軸線相關的景觀視廊、城市天際線、歷史城廓、歷史街巷、城市標志物等,制定了體現“整體保護”原則的規劃方案。
同時,針對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禮儀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居中道路遺存與現代公共建筑、公共空間的不同特征,分類制定了保護管理措施。
例如,針對故宮,除了文物建筑修繕,保護措施還包括城垣院墻修繕、傳統鋪地修補、古樹名木養護、筒子河水濱環境整治;正陽門箭樓突出文物建筑修繕、文物展示利用、大樹景觀優化、北京雨燕保護;永定門御道遺存側重石質文物保護和展示設施優化。
通過尊重和保護不同時代、不同風貌的歷史文化印記,精細評估遺產保存狀態,堅持保護修繕最小干預,系統展示、闡釋中軸線的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魅力。
步入申遺沖刺階段
隨著遺產區和緩沖區邊界的劃定,北京中軸線申遺也步入沖刺階段。
2023年2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將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后者則會把申遺文本交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進行書面評議,并派國際專家現場考察評估。
2024年3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將根據申報材料、現場評估和補正材料給出建議,結果分為“建議列入”、“發還待議”、“推遲列入”、“不予列入”四檔。在2024年世界遺產大會上,21個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的評審代表,將參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估意見,通過投票決定北京中軸線是否能夠入列世界文化遺產。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姜波認為,現階段一方面要繼續提煉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提升文本質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積極推介北京中軸線突出的遺產價值。
“七百多年來,(北京中軸線)承載了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精神最閃亮的部分,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我們應該去讀懂它,以敬畏之心保護它。讀懂了中軸線,就讀懂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厚重,就讀懂了中華文明的厚重。”陳名杰說,“它不僅是歷史的,也屬于當下,還屬于未來。”
我們期待,世界遺產委員會能夠明確認識到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支持其入列世界遺產名錄。但無論成功與否,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布局智慧和文化之美,都深刻影響了東亞地區的建筑與審美,并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