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周報真的是互聯網最糟糕的發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周報真的是互聯網最糟糕的發明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嗎?

文|新眸  桑明強

就在前幾天,幾個大廠的朋友從北京來南京找我玩,他們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飯,而是拿出電腦開始寫起了周報。

關于寫周報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打電話吐槽過,我自己也聽說過一二:據朋友A所說,他曾經有一次周報寫了8000多字,還有更離譜的,朋友B是個女生,她曾在周六凌晨4點跟我打完電話后,忙著去寫周報了。

我自己在離開虎嗅后,也曾入職過阿里系做品牌方面的工作,那段工作時間不長,前前后后大概10個月,當然,也是要寫周報的。不過,我當時寫的周報也遠遠沒有其它大廠那樣卷,更多的像是在規定時間“交公糧”——復盤過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工作計劃。

可能是我趕上了好時候,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公司經營得還不錯,在業務規劃上也比較務實和保守,所以當時對于寫周報這件事,并沒有很反感。但最近兩年,大家對于周報明顯敵意陡增——很痛苦,但還是要寫,有的公司甚至還要求寫日報,企業的另一邊,老板們也很焦慮,業務進展不順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抓人效,最后落實到行動上,首先就是周報得寫好。

那么問題來了,周報寫得好,真的能讓企業業績變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從管理角度來看,周報充其量只是事后復盤的一種方式,它有別于會議,并不具備實時性和快速性,可能有些人會反駁我,認為周報是組織交流、上傳下達的重要渠道。

但事實上,一次好的周報應該是有反饋的,但反饋的效果往往由你的直系leader決定,問題就出在這里,你可以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但你不能要求你的leader跟你一樣認真。

而且,比寫周報更加頭疼的,是你的同事比你更卷。

因為周報是以周為單位的匯報機制,放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絕大多數公司或者部門在以周為單位的時間切片里,并不會有太多的大事件發生,這么做,只會放大原來事情的重要性,加上每家公司的管理經驗和業務邏輯有所不同,并不具備普適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可以合理質疑周報的科學性。

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現行的管理方式是相當僵化的,即便是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公司,很多還是唯領導是從,這和長久以來應試教育下班主任式管理脫不開干系。

所以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故事,某某某離職,后來成立了一家傳奇公司,單就這方面來說,國外要比我們更早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亞馬遜才會有六頁紙文化、著名的“20%時間”規定才會在谷歌發芽。

這些舉措目的指向很明確——鼓勵創新發生,但前提得在公司內部。所以在收購推特后,當馬斯克要求程序員寫周報,具體到代碼行數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反對者聲稱這種做法實在太過了。

針對這塊,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寫過一本書,書名叫《狗屁工作》。格雷伯的“狗屁工作”論認為,現在很多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陷入日復一日無意義的工作死循環里。

我倒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格雷伯的觀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過于理想化了,就拿寫周報這件事來說,出發點和動機并沒有錯,錯就錯在最后演變成一項工程:而且是面子大于里子。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好好掰扯掰扯。

01、別瞎折騰了,形式主義是周報的原罪

在過去,好的商業的立足點往往是一個好點子,微軟、蘋果,包括打敗福特T型流水線的通用汽車,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隨著時代發展,現在好點子占領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包括我們所熟悉的世界頂級產品經理喬布斯,也吃過這樣的虧,人們只聽說當年喬布斯曲線救國、二度執掌蘋果,卻容易忽略當時他回歸蘋果的第一件事,就是優化組織、砍掉了多余的產品線。

這樣的變革其實一直在發生。

如果你關注互聯網科技圈的話,你會發現,今天的硅谷已經是硅谷有限公司了。而那些創造和主宰硅谷的人,已經從以沃茲(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為代表的高智商科學怪杰,變成了以約翰·杜爾(硅谷頂級投資人)為代表的生意人,后者曾經寫過大名鼎鼎的《這就是OKR》。

外界很難想象,作為凱鵬華盈的創始人,約翰·杜爾擁有兼具戰略分析和執行熱情的完美人設,他的投資宗旨是當一個“創造未來的傳教士”,所以他的行為指南可以大致總結為——通過“量化宏大目標”的OKR,把愿景和目標量化成切實可行的、深刻連接當下的實踐。

后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這個起源于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后來被英特爾公司引用,并在谷歌發揚成教科書一般的組織管理系統。但到了國內,不知道是水土不服,還是有人有意為之,OKR成功取代PPT,成為新晉“畫餅工具”,體現在組織上,就是員工周報字數越寫越多,業務反倒越來越差。

這里有一個管理者極易犯錯的地方:抓人效是對的,但千萬不能流于形式主義。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推導,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同理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為leader,你是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周報的精心謀劃上,還是更愿意把問題拎出來、去約你的leader時間尋求意見,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后者。

原因很簡單,第二種做法的出發點,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反駁說,“領導們都很忙,尤其在一個大部門里,一個人管著幾百個人,領導根本沒時間聽你掰扯,周報是最好的向上溝通的形式?!?/p>

這個觀點就更好擊潰了:1、你的公司組織架構設計不合理,很多成熟的公司,類似亞馬遜,它采用的是半個披薩餅模式;2、退一步來講,如果你的leader真的忙到那種地步,你還認為他有時間查閱你的周報嗎?

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取締周報?

的確,現在的就業環境的確對年輕人不太友好。山姆·沃爾頓是大名鼎鼎的沃爾瑪創始人,他曾在《富甲美國》書中談過這個問題:以前,只要你聰明伶俐,愿意埋頭苦干,就足以在公司得到一切機會,但今天公司的組織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普通人很難有冒頭的機會。

但只要你認真思考一下,上述問題就變成了“管理者究竟應該如何做管理”。選擇很重要,就像我前面談到的,周報歸根結底,可以抽象成向上溝通的一種方式,向上溝通并無對錯,但形式分優劣。

而且,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公司過于形式主義,我相信讓你反胃的可能不僅僅是寫周報這件事,或許你更應該思考的是“要不要換家單位”。

02、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事,靠譜嗎?

接著上面的話題聊,其實關于周報這件事,自流行以來,發生過不少變化。尤其是近兩年,國內企業服務領域火了之后,不少協同辦公玩家花在上面的心思,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如“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件事,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只能感慨一句:得虧諾貝爾沒有設立管理學獎。

為什么這么說?且聽我跟你好好分析一下。

先從國外的工具型軟件開始說起,無論是Notion、Slack,還是更垂類的Airtable、Hipchat、Zoom,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在通用管理邏輯下誕生的、用于節省溝通成本的工具。比如Zoom,起初它爆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足夠簡單,網頁端點開鏈接就能進入會議。

而且,他們雖然也是PaaS邏輯,但都有著自己的絕對防線。但到了國內,這些工具似乎都茫然了,本該盈利的小平臺邏輯,被迫變成了大平臺、大生態邏輯。

釘釘從早期的IM工具,到現在和阿里云綁定在一起,雖然盈利情況未知,但也算一種窘境下的嘗試;主打PLG的飛書,產品確實不錯,但定價邏輯屬實有點讓人看不懂,依然沒有跳脫出傳統軟件公司的方式;反觀產品邏輯沒那么PLG的企業微信,倒是在下沉市場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國內的組織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這些工具帶偏了——起初人們并不討厭釘釘,只是反感打卡和被實時掌控的感覺,周報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企業服務尤其是協同辦公類玩家想要突圍,產品打造應該是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效率優化,但要注意的是,差異化不等于一味的標新立異。

再聊回“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件事,把它當成一種賣點,出發點的確很清新脫俗。

但只要認真想一想,就能發現這是禁不起推敲的。且不論老板愿不愿意每周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寫,員工愿不愿意耐著性子把周報看完,單單從務實的角度,周報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兩塊——復盤過去的工作、明確之后的工作,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直接開個會,或者群里@責任人來得更快速些。

姜文有部著名的電影——《邪不壓正》有句經典的臺詞——誰會把心里話寫在日記里,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嗎?其實就是最好的形容。新眸曾在《中國互聯網需要一場“人效革命”》一文中,詳細談過這個問題:早前引以為傲的大組織,如今卻成為掩蓋創新困境的擋箭牌,是加還是減,成了整個行業的一道啞謎。

所以在華為的任正非看來,企業是否垮掉,完全取決于自己,取決于管理是否進步。外延的基礎是內涵的做實,內涵往往在于公司各級管理體系是否優化。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廠員工不愿意寫周報,其實是管理層值得反思的問題,而且,形勢已經十分迫切。

03、那么,周報還有必要接著寫嗎?

臨近結尾,有的人可能會問,那周報還值不值得寫、要不要接著寫?

我的建議是,如果非必須,還折騰團隊,最好不要;如果要,那一定是另作它用。

拿我們自己團隊來說,我們也寫周報,但關注點不在描述過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的工作計劃,而是放在了3個方面:1、描述你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幫助;2、公司是否存在一些不好現象,如果有,請大膽說明;3、因為我們是內容工作者,會要求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些心得。

我們團隊很小,而且,所屬的行業也比較特殊,所以不具備任何參考性。在公司內部,我們把周報定位為——主要是寫給自己看。而且,經過1年多的實踐,發現這樣做的確有點用,但不多。

同樣的道理,適合字節跳動的管理方式,也并非適用于百度和騰訊,我們都應該清楚,那些成功的管理法則,最終都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部分的企業文化。

話說到這個份上,你要不要這篇文章轉給你leader?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周報真的是互聯網最糟糕的發明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嗎?

文|新眸  桑明強

就在前幾天,幾個大廠的朋友從北京來南京找我玩,他們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飯,而是拿出電腦開始寫起了周報。

關于寫周報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打電話吐槽過,我自己也聽說過一二:據朋友A所說,他曾經有一次周報寫了8000多字,還有更離譜的,朋友B是個女生,她曾在周六凌晨4點跟我打完電話后,忙著去寫周報了。

我自己在離開虎嗅后,也曾入職過阿里系做品牌方面的工作,那段工作時間不長,前前后后大概10個月,當然,也是要寫周報的。不過,我當時寫的周報也遠遠沒有其它大廠那樣卷,更多的像是在規定時間“交公糧”——復盤過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工作計劃。

可能是我趕上了好時候,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公司經營得還不錯,在業務規劃上也比較務實和保守,所以當時對于寫周報這件事,并沒有很反感。但最近兩年,大家對于周報明顯敵意陡增——很痛苦,但還是要寫,有的公司甚至還要求寫日報,企業的另一邊,老板們也很焦慮,業務進展不順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抓人效,最后落實到行動上,首先就是周報得寫好。

那么問題來了,周報寫得好,真的能讓企業業績變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從管理角度來看,周報充其量只是事后復盤的一種方式,它有別于會議,并不具備實時性和快速性,可能有些人會反駁我,認為周報是組織交流、上傳下達的重要渠道。

但事實上,一次好的周報應該是有反饋的,但反饋的效果往往由你的直系leader決定,問題就出在這里,你可以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但你不能要求你的leader跟你一樣認真。

而且,比寫周報更加頭疼的,是你的同事比你更卷。

因為周報是以周為單位的匯報機制,放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絕大多數公司或者部門在以周為單位的時間切片里,并不會有太多的大事件發生,這么做,只會放大原來事情的重要性,加上每家公司的管理經驗和業務邏輯有所不同,并不具備普適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可以合理質疑周報的科學性。

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現行的管理方式是相當僵化的,即便是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公司,很多還是唯領導是從,這和長久以來應試教育下班主任式管理脫不開干系。

所以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故事,某某某離職,后來成立了一家傳奇公司,單就這方面來說,國外要比我們更早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亞馬遜才會有六頁紙文化、著名的“20%時間”規定才會在谷歌發芽。

這些舉措目的指向很明確——鼓勵創新發生,但前提得在公司內部。所以在收購推特后,當馬斯克要求程序員寫周報,具體到代碼行數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反對者聲稱這種做法實在太過了。

針對這塊,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寫過一本書,書名叫《狗屁工作》。格雷伯的“狗屁工作”論認為,現在很多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陷入日復一日無意義的工作死循環里。

我倒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格雷伯的觀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過于理想化了,就拿寫周報這件事來說,出發點和動機并沒有錯,錯就錯在最后演變成一項工程:而且是面子大于里子。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好好掰扯掰扯。

01、別瞎折騰了,形式主義是周報的原罪

在過去,好的商業的立足點往往是一個好點子,微軟、蘋果,包括打敗福特T型流水線的通用汽車,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隨著時代發展,現在好點子占領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包括我們所熟悉的世界頂級產品經理喬布斯,也吃過這樣的虧,人們只聽說當年喬布斯曲線救國、二度執掌蘋果,卻容易忽略當時他回歸蘋果的第一件事,就是優化組織、砍掉了多余的產品線。

這樣的變革其實一直在發生。

如果你關注互聯網科技圈的話,你會發現,今天的硅谷已經是硅谷有限公司了。而那些創造和主宰硅谷的人,已經從以沃茲(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為代表的高智商科學怪杰,變成了以約翰·杜爾(硅谷頂級投資人)為代表的生意人,后者曾經寫過大名鼎鼎的《這就是OKR》。

外界很難想象,作為凱鵬華盈的創始人,約翰·杜爾擁有兼具戰略分析和執行熱情的完美人設,他的投資宗旨是當一個“創造未來的傳教士”,所以他的行為指南可以大致總結為——通過“量化宏大目標”的OKR,把愿景和目標量化成切實可行的、深刻連接當下的實踐。

后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這個起源于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后來被英特爾公司引用,并在谷歌發揚成教科書一般的組織管理系統。但到了國內,不知道是水土不服,還是有人有意為之,OKR成功取代PPT,成為新晉“畫餅工具”,體現在組織上,就是員工周報字數越寫越多,業務反倒越來越差。

這里有一個管理者極易犯錯的地方:抓人效是對的,但千萬不能流于形式主義。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推導,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同理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為leader,你是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周報的精心謀劃上,還是更愿意把問題拎出來、去約你的leader時間尋求意見,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后者。

原因很簡單,第二種做法的出發點,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反駁說,“領導們都很忙,尤其在一個大部門里,一個人管著幾百個人,領導根本沒時間聽你掰扯,周報是最好的向上溝通的形式?!?/p>

這個觀點就更好擊潰了:1、你的公司組織架構設計不合理,很多成熟的公司,類似亞馬遜,它采用的是半個披薩餅模式;2、退一步來講,如果你的leader真的忙到那種地步,你還認為他有時間查閱你的周報嗎?

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取締周報?

的確,現在的就業環境的確對年輕人不太友好。山姆·沃爾頓是大名鼎鼎的沃爾瑪創始人,他曾在《富甲美國》書中談過這個問題:以前,只要你聰明伶俐,愿意埋頭苦干,就足以在公司得到一切機會,但今天公司的組織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普通人很難有冒頭的機會。

但只要你認真思考一下,上述問題就變成了“管理者究竟應該如何做管理”。選擇很重要,就像我前面談到的,周報歸根結底,可以抽象成向上溝通的一種方式,向上溝通并無對錯,但形式分優劣。

而且,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公司過于形式主義,我相信讓你反胃的可能不僅僅是寫周報這件事,或許你更應該思考的是“要不要換家單位”。

02、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事,靠譜嗎?

接著上面的話題聊,其實關于周報這件事,自流行以來,發生過不少變化。尤其是近兩年,國內企業服務領域火了之后,不少協同辦公玩家花在上面的心思,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如“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件事,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只能感慨一句:得虧諾貝爾沒有設立管理學獎。

為什么這么說?且聽我跟你好好分析一下。

先從國外的工具型軟件開始說起,無論是Notion、Slack,還是更垂類的Airtable、Hipchat、Zoom,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在通用管理邏輯下誕生的、用于節省溝通成本的工具。比如Zoom,起初它爆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足夠簡單,網頁端點開鏈接就能進入會議。

而且,他們雖然也是PaaS邏輯,但都有著自己的絕對防線。但到了國內,這些工具似乎都茫然了,本該盈利的小平臺邏輯,被迫變成了大平臺、大生態邏輯。

釘釘從早期的IM工具,到現在和阿里云綁定在一起,雖然盈利情況未知,但也算一種窘境下的嘗試;主打PLG的飛書,產品確實不錯,但定價邏輯屬實有點讓人看不懂,依然沒有跳脫出傳統軟件公司的方式;反觀產品邏輯沒那么PLG的企業微信,倒是在下沉市場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國內的組織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這些工具帶偏了——起初人們并不討厭釘釘,只是反感打卡和被實時掌控的感覺,周報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企業服務尤其是協同辦公類玩家想要突圍,產品打造應該是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效率優化,但要注意的是,差異化不等于一味的標新立異。

再聊回“老板給員工寫周報”這件事,把它當成一種賣點,出發點的確很清新脫俗。

但只要認真想一想,就能發現這是禁不起推敲的。且不論老板愿不愿意每周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寫,員工愿不愿意耐著性子把周報看完,單單從務實的角度,周報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兩塊——復盤過去的工作、明確之后的工作,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直接開個會,或者群里@責任人來得更快速些。

姜文有部著名的電影——《邪不壓正》有句經典的臺詞——誰會把心里話寫在日記里,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嗎?其實就是最好的形容。新眸曾在《中國互聯網需要一場“人效革命”》一文中,詳細談過這個問題:早前引以為傲的大組織,如今卻成為掩蓋創新困境的擋箭牌,是加還是減,成了整個行業的一道啞謎。

所以在華為的任正非看來,企業是否垮掉,完全取決于自己,取決于管理是否進步。外延的基礎是內涵的做實,內涵往往在于公司各級管理體系是否優化。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廠員工不愿意寫周報,其實是管理層值得反思的問題,而且,形勢已經十分迫切。

03、那么,周報還有必要接著寫嗎?

臨近結尾,有的人可能會問,那周報還值不值得寫、要不要接著寫?

我的建議是,如果非必須,還折騰團隊,最好不要;如果要,那一定是另作它用。

拿我們自己團隊來說,我們也寫周報,但關注點不在描述過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的工作計劃,而是放在了3個方面:1、描述你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幫助;2、公司是否存在一些不好現象,如果有,請大膽說明;3、因為我們是內容工作者,會要求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些心得。

我們團隊很小,而且,所屬的行業也比較特殊,所以不具備任何參考性。在公司內部,我們把周報定位為——主要是寫給自己看。而且,經過1年多的實踐,發現這樣做的確有點用,但不多。

同樣的道理,適合字節跳動的管理方式,也并非適用于百度和騰訊,我們都應該清楚,那些成功的管理法則,最終都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部分的企業文化。

話說到這個份上,你要不要這篇文章轉給你leader?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南和县| 东台市| 措美县| 台北县| 鲁山县| 孟津县| 澎湖县| 双鸭山市| 鹤壁市| 珲春市| 汉阴县| 长治县| 凤城市| 金湖县| 通辽市| 开封县| 保定市| 洞头县| 广德县| 荔浦县| 五华县| 社旗县| 宜春市| 锦州市| 贵港市| 佳木斯市| 镇雄县| 庆元县| 古交市| 东丽区| 平乐县| 凉城县| 牟定县| 濮阳市| 巴林右旗| 米林县| 乐陵市| 特克斯县| 莱芜市|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