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健道 李晨
“請問連花清瘟有現貨嗎?”
“我買的抗原怎么還沒到貨?”
“為什么你們藥店所有退燒消炎的藥都斷貨了!”
......
囤藥心理驅使之下,可以想象藥店的生意有多好。
資本態度,則更能說明問題,最近一個月來,醫藥商業股漲幅驚人,11月11日-12月9日,21個交易日中,醫藥商業(申萬)板塊上漲10.03%,走出了一條漂亮的增長曲線。
整體增長的同時,亦不乏強烈震蕩存在。例如11月22日-23日,醫藥商業板塊走出兩連陰,分別下跌了3.13%、2.90%,12月6日更是下跌了4.57%。
大起大落之下,未來,醫藥商業股的長期投資價值究竟如何呢?
01、從“二十條”到“新十條”,醫藥商業股的火爆冬季
本輪醫藥商業股整體增長的主要原因,源自疫情防控政策的一系列變化。
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關于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下稱“二十條”)
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指出:“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做好供應儲備,滿足患者用藥需求,尤其是重癥高風險和老年患者治療需求。重視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做好有效中醫藥方藥的儲備。加強急救藥品和醫療設備的儲備。”
自此,“囤藥潮”啟動,其中以新冠常用藥物名單中的“常客”連花清瘟尤甚。彼時有媒體報道,石家莊部分藥店的連花清瘟甚至出現了斷貨情況。
連花清瘟背后的以嶺藥業(002603.SZ)也在11月14日-15日收獲兩個漲停板。
在“二十條”發布的10天之后,11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檢測實施辦法》等4個文件的通知。在4個文件中,“抗原檢測”成為高頻詞匯。
例如在附件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檢測實施辦法》中明確提出:“出現本土疫情后,轄區藥店應對購買退熱、抗病毒、抗生素、止咳感冒等藥物的人員進行實名登記并推送轄區街道(社區)管理,及時督促用藥者開展核酸檢測,必要時可先開展1次抗原檢測。”
這也讓包括九安醫療(002432.SZ)、易瑞生物(300942.SZ)、萬孚生物(300482.SZ)等“抗原股”火了一把,這三家企業在11月21日當天股價分別上漲了10.00%、7.82%、12.48%。
無論是新冠常用藥物,亦或抗原檢測,反映到終端,都離不開藥店這個關鍵渠道。因此,二者在股價大漲的同時,便帶動了醫藥商業股的漲勢。
11月11日-11月21日,醫藥商業(申萬)板塊漲幅為8.62%。
緊接著,各地積極調整“四類藥品”銷售規定,則再為醫藥商業股添了一把火。
12月2日,在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丁力表示,從12月1日起,市民到藥店購藥,包括購買《疫情期間需登記報告藥品目錄》內的37類藥品,不再查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只需佩戴好口罩,測溫、掃碼,出示健康碼綠碼就可以進入藥店購藥。
12月3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也發布消息,調整“四類藥品”有關購買措施,市民通過互聯網平臺或本市藥店購買退熱、止咳、抗感染、治療咽干咽痛等“四類藥品”不再需要實名登記信息。
12月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對線上線下“四類”(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藥品購藥人員,上海不再要求信息登記。
12月2日-12月9日,醫藥商業(申萬)板塊漲幅為2.03%。
如前文所言,本輪醫藥商業股大漲,主要源自政策不斷優化調整,從而催生“囤藥潮”的短期刺激,但從經濟規律來看,無論“暴漲”,亦或“暴利”,都難以持續。另一方面,“囤藥潮”行為本身就缺乏科學性。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新十條”允許輕型病例居家隔離。根據國內各省市報告,無癥狀和輕癥感染者占90%以上。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對于沒有基礎疾病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而言,出現了一些呼吸道輕微癥狀,如果不影響休息和正常生活,不建議首先選擇自行服藥,可以多休息、多喝水等待自愈。對大多數人而言,即使感染新冠病毒也無需用藥,也更不必大肆“囤藥”。對肝腎功能異常或胃腸道疾病的人群,盲目用藥甚至會適得其反,損害自身健康。
針對公眾擔憂的新冠后遺癥的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感染奧密克戎后會導致后遺癥。隨著公眾對奧密克戎病毒的認知不斷加深,恐懼逐漸消弭,這波“囤藥潮”恐難以持續。
02、跑馬圈地,強者未必恒強
判斷醫藥商業股的長期投資價值,還需從基本面觀察。
政策方面,12月1日,《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意味著線上售藥正式從“跑馬圈地”階段邁向有法可依的健康發展階段,市場潛力也有望被進一步激發。
根據中國醫藥電商O2O市場分析(9月數據),2021年以來,中康CMH統計范圍內的101城市總體(O2O市場)占線下市場比例已從年初2%提高至5%,2022年9月同比增速較8月有所下降,總體仍保持高增長趨勢。
不僅如此,根據商務部文件要求,到2025年,培育5-10家超500億元的專業化、多元化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藥品零售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零售市場總額65%以上,藥品零售連鎖率接近70%。
在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影響下,醫藥商業領域的個股,競爭會愈發激烈,分化程度也會進一步加劇,“拼內功”或將成為行業發展主旋律。
從2022年三季報來看,頭部企業的優勢正在逐漸擴大。老百姓(603883.SH)、益豐藥房(603939.SH)、大參林(603233.SH)等,均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該報告期內,老百姓實現營業收入137.76億元,同比增長22.13%,歸母凈利潤6.10億元,同比增長14.46%。
益豐藥房實現營業總收入133.48億元,同比增長22%;歸母凈利潤8.24億元,同比增長18.3%。
大參林實現營收148.18億元,同比上升19.93%;歸母凈利潤9.23億元,同比上升12.82%。
同在“百億營收陣營”的一心堂(002727.SZ),則出現了凈利潤下滑的問題。
2022年前三季度,一心堂實現營收120.25億元,同比增長14.55%,實現歸母凈利潤6.77億元,同比下降11.33%。
值得一提的是,12月6日,醫藥商業股集體下滑,但在前三季度“百億營收陣營”中,
一心堂的跌幅更高,甚至出現了跌停。
有一種聲音認為,這與其近期股東減持有著一定關系。
11月18日,一心堂公告,公司持股6.03%的股東白云山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192.1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
12月2日,一心堂再發減持公告,持股13.08%的股東、公司董事劉瓊擬減持不超過1192.14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
“二線陣營”中,健之佳(605266.SH)也遭遇了凈利潤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健之佳實現營收47.09億元,同比增長28.4%;實現歸母凈利潤1.93億元,同比下降1.8%。這也是其收購唐人醫藥后的首份財報。同在“二線陣營”的漱玉平民(301017.SZ)業績增長十分迅猛,同期實現營收52.47億元,同比增長41.25%,凈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18.16%。營收增速高居所有上市零售藥店之首。
盡管醫藥商業股整體表現尚佳,但也存在著“通病”,即負債率過高。
截止2022年9月末,老百姓、益豐藥房、大參林、一心堂、健之佳、漱玉平民負債率分別為66.21%、54.94%、63.60%、52.24%、73.00%、67.59%。
負債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源自于激進的并購擴張。
前三季度,老百姓及下屬子公司共完成10起收購項目,包括股權收購、資產收購等,合計金額19.56億元,收購藥店813家,最大一筆收購金額高達16.37億元;
同期,大參林發生6起同行業投資并購事項;益豐藥房發生兩起同行業并購投資事項,涉及金額1.4億元,涉及門店115家。
一心堂則在9月27日宣布擬以不超過1.03億元購買重慶宏聲橋大藥房所持有的81家門店資產及其存貨。
健之佳于今年7月擬斥資20.74億元收購的唐人醫藥,更是其上市后最大規模的單筆股權收購。
同月,漱玉平民也在收購了河南復生堂醫藥。
投資并購固然能迅速擴大規模,但負債式擴張也對企業的資金鏈形成了不小挑戰,此前同濟堂(400150.NQ)因激進擴張最終“爆雷”應成為前車之鑒。
(作者系《財經》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