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年關將至,當各大車企都一門心思沖銷量的時候,長安汽車的資本動作卻突然頻繁了起來。
12月2日夜晚,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審議通過了《關于收購長安新能源部分股權的議案》,將以13.32億元的價格收購長安新能源10.34%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長安汽車的持股比例將由40.66%增加至51.00%,長安新能源將重新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據侃見財經了解,長安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曾是長安汽車的全資子公司,隨著戰略投資者的引入,長安汽車對長安新能源成立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40.66%,并失去了控制權。
如今,長安汽車再度收回了長安新能源的股權,這“一放一收”之間僅過去了兩年時間,如此頻繁的資本操作背后,或許也透露出了長安汽車在轉型新能源時的“舉棋不定”。
除了重新收回長安新能源股權之外,幾天之前的11月30日,長安汽車又發布了長安汽車未來電動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長安原力技術,包括原力智能增程和原力超級電驅等,官宣加入增程式車型的隊伍,而CEO鄧承浩更是對增程技術贊不絕口,聲稱“未來十年大有可為”。
先是加入增程隊伍,再是收回長安新能源的股權,長安汽車這頻繁的資本操作背后有何深意?如今正是長安汽車轉型新能源的關鍵節點,這些操作又能否助其一臂之力?
“百年老年”的艱難轉型
長安汽車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的上海洋炮局,距今已有160余年歷史。
作為國內汽車行業中少有的“百年老店”,長安汽車在經歷了多次的艱難轉型之后,才逐漸從一家軍工企業轉變成了一家車企。而在成為車企之后,長安汽車又經歷了“微型車”和“乘用車”兩次大的轉型,如今長安汽車正面臨著第三次轉型——由乘用車轉型新能源車。
實際上,長安汽車入局新能源的時間非常早,早在21年前,長安汽車就開始研究新能源技術。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比亞迪都還只是一家電池公司,兩年后才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制造領域;從時間來看,長安汽車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鼻祖。
2009年,長安首款純電車“長安奔奔MINI ”下線,這是國內第一輛純電動汽車,雖然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并沒有量產,但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具有深遠意義。
進入2010年以后,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推進,長安汽車陸續推出了E30純電車、逸動純電動、歐諾純電動、長安奔奔MINI純電版等多款“油改電”車型,不過由于技術較為落后,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域一直沒有太好的成績,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頗為遺憾。
2017年,面對乘用車業務開始逐步下滑,長安汽車轉型新能源已是迫在眉睫。
于是,在2017年10月,長安汽車宣布啟動“香格里拉計劃”——宣布到2020年,將建成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到2025年將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并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計劃未來在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1000億元。
不過,由于乘用車業務的拖累,長安汽車的“香格里拉計劃”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年長安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0.64萬輛,其中奔奔E-Star銷量達7.65萬輛。換言之,長安的新能源車,超過70%來自這款“油改電”的微型車。
很顯然,雖然早在21年前就已經開始鉆研新能源技術,并在2017年宣布啟動“香格里拉計劃”,但如今的長安汽車在轉型新能源時依然困難重重。
股權放棄又收回,長安汽車“舉棋不定”
面對轉型新能源時所遇到的困難,長安汽車將目光再次放回了長安新能源的身上。
12月2日夜晚,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審議通過了《關于收購長安新能源部分股權的議案》,將以13.32億元的價格收購長安新能源10.34%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長安汽車的持股比例將由40.66%增加至51.00%,長安新能源將重新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對于重新收回股權的原因,長安汽車在此前也解釋道:長安新能源是“香格里拉計劃”的核心載體,承載著公司向新能源轉型的戰略使命;實現控股后將加強公司與長安新能源在研、產、供、銷、資金等方面的協同效應,加速實現長安汽車向智能新能源轉型的戰略目標。
據侃見財經了解,長安新能源最早成立于2018年5月,前身則為長安汽車在2017年12月成立的新能源事業部。據媒體收集的數據顯示,在長安新能源成立以后,為了強化新能源業務的獨立性,長安汽車在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先后引入了12家投資者,而其對長安新能源的持股比例也逐漸下降到了40.66%,并最終失去了長安新能源的股權。
如今,距離長安汽車放棄長安新能源股權僅僅兩年時間,長安汽車便再次收回了長安新能源的股權,這“一收一放”的背后,也透露出了長安汽車對新能源業務的“舉棋不定”。
實際上,雖然長安新能源已經成立了數年時間,但其取得的成績也并不突出,例如長安新能源的主打品牌——長安深藍,首款產品SL03雖然在7月25日便已經發售,但在8、9、10三個月的交付量分別僅為879輛、5825輛和6384輛,遠低于市場預期。
此外,目前的長安新能源也仍然深陷虧損的泥潭之中。根據長安汽車歷年的財報數據,長安新能源在2018年-2021年的凈利潤出現了持續虧損的情況,上述四年分別虧損了2.44億元、4.81億元、11.62億元、27.72億元,累計虧損46.59億元。
從目前來看,長安汽車正面臨著“兩難”的局面——放棄長安新能源的股權,則轉型新能源困難重重,且長安新能源自身也發展不順;收回長安新能源的股權,長安汽車則不得不承擔長安新能源未來持續出現的虧損,未來業績下滑或許也將難以避免。
官宣加入增程隊伍
當然,除了收回長安新能源股權之外,長安汽車還做了一件大事——官宣加入增程隊伍。
11月30日,長安汽車發布了長安汽車未來電動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長安原力技術,包括原力智能增程和原力超級電驅等,正式官宣加入增程式車型的隊伍。
據介紹,原力智能增程系統是長安汽車量產的自主轎車增程系統,該系統搭載高效全能增程器、無感NVH技術、智慧能量管理策略等技術,可使發電機最高效率達到96%。在CLTC工況下,純電里程200km,增程模式綜合續航里程達到1200km。
其實,早在長安新能源的首款產品長安深藍SLO3上,就已經使用了增程式技術。如今,長安汽車發布長安原力技術,或許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車型將搭載增程技術。
從長安深藍SLO3的售價來看,1200公里的增程版本指導價為16.89萬元,而515公里純電版本的指導價為18.39萬元,705公里純電版本的指導價則為21.59萬元,不難看出增程車型的價格相比于純電版本的價格要更低,換而言之也更容易推廣。
不過,長安汽車能否借助增程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從最近幾年來看,發力增程式車型的車企并不少,最知名的莫過于理想汽車的理想ONE,但其實也有許多的車企在增程式汽車上失敗,例如小康汽車,在與華為合作之前銷量慘淡,還有東風旗下的嵐圖品牌,推出的增程式汽車產品同樣銷量慘淡。
此外,由于增程技術的門檻較低、成本較低的優勢,越來越多的車企也都陸續宣布將發展增程式技術,如不久前上市的零跑汽車以及今年勢頭正旺的哪吒汽車都宣布將會開發增程式車型,可見未來在增程式這一領域的競爭也將越來越大。
而更加重要的一點——增程式車型未來所面臨的政策不確定性,也正在加大。
根據上海市最新出臺的《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對消費者購買或受讓插電混動汽車(含增程式)的,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雖然現在只在上海推行,但若未來其他城市選擇跟進,增程式汽車將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從種種分析來看,長安汽車選擇發力增程式車型更像是無奈之舉,從中也能看出當年啟動“香格里拉計劃”的身影。對于長安汽車這家“百年老店”而言,想要從乘用車成功轉型到新能源車,并非簡單地拿回長安新能源的股權或者發力增程式車型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