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統計局周五發布數據顯示,11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漲幅較10月回落0.5個百分點,時隔七個月再次回到“1”時代;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3%,與上月持平,連續兩個月負增長。
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七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11月,CPI同比上漲1.6%,PPI同比上漲下降1.4%。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界面新聞表示,11月CPI同比繼續回落有三個原因,一是,在去年同期的高基數下,豬肉對CPI同比的正向拉動作用有所下降;二是,在疫情反復和居民消費疲弱的背景下,非食品價格回升空間有限;三是,11月CPI翹尾因素較上月有所回落。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食品方面,除豬肉價格同比漲幅下行外,受鮮菜大量上市帶動,11月鮮菜價格比上月明顯走低,同比降幅顯著擴大。非食品方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服務需求繼續受到制約,加之PPI同比負增長,工業消費品價格走勢偏弱。
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中,食品價格上漲3.7%,漲幅比上月回落3.3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上漲34.4%,漲幅比上月回落17.4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擴大13.1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1%,漲幅與上月相同,影響CPI上漲約0.88個百分點。非食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上漲11.4%、12.3%和4.6%,漲幅均有回落;家庭服務價格上漲2.3%,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往后看,伍超明認為,12月CPI同比漲幅可能小幅回升。“一方面,12月是傳統消費旺季,需求將有所提升。另外,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后,服務類價格可能出現上漲。不過,消費意愿不強仍是制約CPI漲幅的重要因素。”他說。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非高風險地區不得限制人員流動。
統計局數據顯示,1-11月,CPI同比上漲2.0%。分析師認為,全年CPI同比漲幅將在2.0%左右無虞,明顯低于3.0%的政府控制目標。
王青表示,較低通脹水平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這也意味著國內宏觀政策有條件“以我為主”,年底前貨幣、財政政策都具備在穩增長方向適度發力的空間。
分析師表示,全球經濟放緩、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去年同期高基數因素是導致PPI同比繼續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王青表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重要生產資料旬度價格顯示,11月,鋼鐵、煤炭、平板玻璃、汽油、液化天然氣等價格多較上月有不同程度回落,這背后是房地產投資偏弱對工業品需求的拖累,這一拖累完全抵消了基建投資提速對工業品需求的提振。
伍超明預計,12月PPI同比仍將在負區間運行。他指出,盡管去年12月基數小幅走低,但仍處于高位,而且全球經濟疲弱態勢已定,需求不足對價格的支撐減弱。此外,國內工業企業正處于去庫存周期中,對PPI漲幅形成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