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子象
隨著新冠疫情進入三周年,一項大流行病全球條約的初期概念草案出爐,正式談判將于明年2月開始。
經過三天的討論后,12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各成員國同意起草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初稿,旨在保護世界免受未來流行病的侵害。他們將在下一次會議,也就是2023年2月27日就手頭的草案預稿(zero draft)進行談判。
這份32頁的草案預稿根植于《世衛組織章程》,世衛組織稱其為全球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明年2月各國將就該草案進行18個月的談判。世衛組織的目標是在2024年5月前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最終協議。達成協議的進程早在2021年底就已啟動,這是第三次相關會議。
自2019年首次報告新冠病毒感染以來,人類已經與病毒共存三年。三年來,各國已經向世衛組織報告了6.4億例確診、660萬例死亡病例。新冠病毒大流行還使各國損失了數萬億美元,并暴露了世界各地在獲得醫療保健和藥品方面的不平等。
負責起草工作的世衛組織“政府間談判機構”(INB)聯合主席Precious Matsoso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對人類生命、經濟和整個社會的影響決不能忘記。目前的草案預稿需要加強各國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考慮到公平問題。
獨立機構“全球公共衛生公約小組”表示,盡管概念草案有一些亮點,但是走得還不夠遠。各國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來建立問責制,以及明確的警報和反應時間表,以避免在疫情爆發時出現破壞性后果。
醫學慈善機構“無國界醫生”組織則指出,談判過程中決不能忽視臨床試驗在大流行病應對中的作用。
非政府組織“人民疫苗聯盟”的Mohga Kamal-Yanni說,草案談判處于十字路口,各國可以打破全球在應對新冠病毒、艾滋病等流行病中出現的貪婪和不平等,也可能將后代置于災難之中。各國政府必須抵制任何將大流行病條約變成制藥公司另一個盈利機會的企圖。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不能將希望全部放在全球條約上。抗艾滋病、結核和瘧疾的全球基金執行主任Peter Sands稍早前表示,達成一項良好的條約,只會對我們的反應效率產生部分影響。他認為,毫無疑問,世界已經為下一次大流行做了更好的準備,只準備不一定足夠充分。
最終的大流行病條約將需要在有力度的內容與兼顧所有國家利益之間達到平衡,而這個道路任重道遠,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
談判還沒有正式開始,發展中國家已經在擔心不利結果,同時正在游說,要求獲得更公平的治療機會。早前,世貿組織關于暫時放棄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知識產權的談判已經陷入僵局。他們擔心,在世衛組織預定的18個月的全球條約談判中,取得有利于自己結果的幾率較小,因為他們缺乏較富裕國家那樣的談判力量。
公平問題將是談判的核心,它包括疫苗和藥物的公平獲得,以及政府與制藥公司交易的透明度等。在此過程中,各國的談判影響力很重要。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衛生政策副教授Clare Wenham表示,受限于客觀條件,小國政府將“無法參與”談判進程。許多較貧窮國家缺乏技術專家,無法在聯合國機構所在的日內瓦外交使團內為世衛組織的事務提供建議。另外,來自較小國家的外交官往往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貿易等其他議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發展中國家大使對路透社說,這一挑戰“非常艱巨”,“先進國家擁有必要的資源,能夠負擔得起,而我們不能”。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已經任命了首席談判代表,并已提出了自己的詳細訴求。美國首席談判代表Pamela Hamamoto在本周早些時候說,目前的草案預稿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美國希望看到協議中的透明度,以及更好的監控和快速反應,還有迅速和全面的數據共享等。
世衛組織負責應急準備和國際衛生條例的助理總干事Jaouad Mahjour說,他們已經“非常清楚地”聽到了小國代表團的關切,并將考慮這些關切。該組織大流行病條約談判的聯合主席Precious Matsoso則表示,各國可以聘請專家提供幫助,或者聯合起來選擇區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