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Insight 周曉奇
編輯|葉麗麗
“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穩扎穩打、健康可持續的經營,會帶我們穿越周期。”在2022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
從原先只看規模,不管營收的1分錢中標,到現在轉向健康可持續經營,騰訊云的目標發生了大轉向。
在這次生態大會上,湯道生也提到未來騰訊將專注“關鍵產品賽道”與“打造技術壁壘”,并明確提到騰訊云將作為“被集成方”,協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湯道生在2022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演講
其實,在舉辦這次生態大會之前,騰訊云就一直在調整中。比如削減虧損項目,徹底放棄打著“大腦”和“智慧城市”名目把各種產品打包轉售的總集成業務。
此外,騰訊云也加強了研發自有產品的力度。“確保自有產品能夠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能夠依靠產品的品牌和品質帶動收入增長。”騰訊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
這意味著,騰訊云未來的重要營收板塊將來自自研產品,這也符合騰訊云健康可持續運營的整體戰略。
除此之外,騰訊云從去年開始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目前,騰訊云的基礎網絡設施覆蓋了五大洲、26個地理區域和70個可用區,提供EB級別的數據存儲規模,在全球多國和地區部署超過2800個加速節點部署。
當國內云計算市場增速放緩后,轉向海外市場的確是明智的選擇。但海外市場的競爭或許比國內更為激烈,不僅有阿里云、華為云等國內云廠商巨頭齊齊出海布局,還有亞馬遜、微軟等海外大廠長期占據大量市場份額。
騰訊云的海外征戰,或許比想象中更為艱難。
如今,騰訊云的戰略已經發生轉向,內部騰訊云的分量也在逐步提升,未來騰訊云能否扛起騰訊未來的增長曲線?是否能通過自研產品不斷提高毛利?海外征戰還有多久能形成規模?
1、騰訊云:從“總集成商”轉向“被集成方”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更加清楚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優勢與定位。我們將立足‘產品為王,場景為先’,在關鍵產品賽道上,做行業數一數二的產品。”湯道生在大會上表示。
從原本大包大攬做集成類大型項目,到現在轉向單點突破聚焦做好平臺型產品,這是騰訊云從追求規模走向注重盈利的直觀寫照。
此前,國內云廠商巨頭們為了市場份額與規模,紛紛選擇做總集成商,待攬下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大型政企項目后,再接洽不同廠商進行融合集成。
2019年,騰訊首次提出了“WeCity未來城市”理念,這是騰訊在城市大腦領域的重要落地方案。據騰訊官方信息顯示,目前WeCity未來城市已經打造出江門智慧人才島、長沙城市超腦、上海一網統管、武漢智慧城市、合肥人產城、數智貴陽等標桿案例。
騰訊云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圖源騰訊云官網
盡管城市大腦這類大型項目能讓云廠商巨頭們快速得到想要的規模與營收,但壞處是后期執行難度高、項目利潤低,極大壓縮了云業務的整體利潤率。
湯道生在2022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表示,經過前幾年的項目實現,騰訊云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做集成類項目,因為這種項目的招投標、財務預算、客戶溝通、項目管理、尾款結算和驗收都很復雜。騰訊云無法做到低成本完成端到端的全鏈條工作。
另一方面,國內運營商們已經強勢進入智慧城市賽道,并搶走了不少項目。據智東西梳理的2022年第一季度智慧城市項目中標情況顯示,該季度國內超千萬元智慧城市項目達到超200個,累計金額近100億元。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的中標智慧城市項目數量位列中標企業中的前三,其中中國移動及分公司共中標38個智慧城市項目,中國電信及分公司共中標24個智慧城市項目,中國聯通及分公司共中標22個智慧城市項目。
據智東西報道,三家電信運營商中標項目之間存在一些重合,總共中標了75個智慧城市項目,約占2022年第一季度千萬元級智慧城市項目的三分之一。
外部有強勢玩家入場,內部騰訊云也在今年多次開啟降本增效。
今年3月,據財經報道,騰訊CSIG業務經過一輪裁員,比例大約為15%,而到了5月,騰訊多部門又進行了一輪裁員,其中也包括CSIG部門。隨著人員裁撤的,還有眾多非自研業務。
在一系列動作后,騰訊云業務有了明顯好轉。據騰訊發布的2022年Q3財報顯示,騰訊云業務所在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收入448億元,同比增長4%,收入占比32%,超越游戲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從包攬大而全的集成項目,轉向聚焦自研產品后,騰訊云也提出了“塑造產品標桿,打造企業數字化‘工具箱’”的目標。在這次大會上,騰訊云表示已經自主研發了400多款企業級產品,實現了從云基礎到行業應用的全覆蓋。
騰訊云相關產品,圖源騰訊云官網
在具體產品上,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和騰訊文檔被稱為“辦公三杰”,還有CRM應用騰訊企點,云管系統TCE與數據庫TDSQL等面向多場景賽道的產品。
除了提升自研產品比例,騰訊云的計收方式、考核方式、銷售策略乃至生態合作伙伴關系均發生了重大變化。
據財經報道,目前騰訊云只有自研產品收入才被記入總收入之中。自研產品在騰訊云新簽項目中的占比紅線為60%-80%。當自研產品占比不足時,項目將無法簽約。這導致一些項目因自研占比不足,而被主動放棄。
由此來看,騰訊云已徹底下定決心進行全面變革,按照騰訊云的設想未來3-5年,騰訊云的絕大部分收入以自研產品或認證合作伙伴產品為主,訂閱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但如此之大的跨步,騰訊云一時間或許難以適應。
據36氪報道,一位CSIG員工曾提到,不少業務線的自研產品比例要求過高。在產品線還沒有這么豐富的情況下,突然轉被集成,還要求一定增長,光靠自研產品提升比例,很難做到。
可既然騰訊云已經在戰略上做出整體調整,之后必然會進行各種嘗試,而未來支撐騰訊云在云市場的關鍵,或許還有不斷提升的技術壁壘。
2、騰訊云想堆高技術壁壘
“堅定地長期研發投入,打造技術壁壘。”在大會上,湯道生提到了騰訊云在技術上的新目標。
這些年騰訊的確在不斷提高研發投入,據騰訊發布的財報顯示,從2022年Q1到2022年Q3,騰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53.83億元、150.1億元、150.82億元。今年Q3騰訊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提升到10.8%,處于近年歷史高位。
據連線Insight了解,從2019年至今,騰訊在研發上累計投入接近1700億元。
長期的研發投入也產出了些許成果。這次大會上,湯道生特別提到了芯片,去年騰訊發布三款自研芯片,分別為針對AI計算的紫霄、用于視頻處理的滄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網絡的玄靈。
這三款自研芯片有著各自的作用,紫霄AI推理芯片的特點是結合圖片和視頻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搜索推薦等場景,對芯片架構進行優化;滄海轉碼芯片在算法上完整實現了高精度運動搜索、全率失真優化、高效自適應量化等所有主流編碼工具,也能夠滿足業務高吞吐、低時延和實時的要求;玄靈智能網卡芯片則定位于云主機的性能加速。
不同的芯片針對不同的云服務板塊,騰訊研發這三款芯片的首要目的是為騰訊云服務降本增效。
不過,騰訊入局云業務芯片的時間比其他云廠商巨頭晚了許多。早在2018年,百度就發布了自研的云端 AI芯片“昆侖”,去年8月昆侖2代云端AI芯片也已經實現量產,其采用了7nm 制程,搭載自研的第二代 XPU 架構,相比一代性能提升 2-3 倍,適用于云、端、邊等多場景。
阿里則在去年云棲大會上,由旗下芯片公司平頭哥推出首款Arm服務器芯片倚天710。今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倚天710已大規模部署應用,這是中國首個云上大規模應用的自研CPU。
相較百度、阿里在云芯片上的提前布局與成果,騰訊在芯片方面的技術壁壘還很薄弱。
自研芯片之外,騰訊云也在通過云計算助力國產芯片產業鏈建設,通過算力、大數據、AI等,加速芯片從設計到上市的流程。
騰訊與投資的云端AI芯片企業燧原科技共創了“存算分離”的混合云架構,將代碼存在本地的同時,把云端算力嵌入整個設計、驗證流程,高效支撐研發效能提升,幫助燧原節省了千萬級IT投入,任務并發量提升了100%,整體仿真周期縮短30%。
但需要注意的是,騰訊云與燧原科技達成深度合作,前提是兩者有著密切的投資扶持關系,而其他芯片研發企業是否愿意向騰訊云開放整個設計、驗證流程還是個未知數,畢竟這涉及研發機密。
除了研發新技術之外,騰訊云也在提升現有產品的技術能力。
在此次專場發布會上,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表示,騰訊會議企業版將支持混合云部署。大型企業可以將內部會議部署在專有云上,保證信息資產安全。同時,可使用SaaS在高并發場景下隨時擴容及進行靈活經濟的外部協同,幫助企業優化出口帶寬。
這次大會上,騰訊云也發布了多款技術升級的產品,如云服務器CVM、裸金屬云服務器、GPU云服務器、銀杉智能網卡、騰訊云輕量應用服務器Lighthouse等。
技術能力,顯然已經成為騰訊云重點想塑造的標簽。但其他云廠商也有相關的同類型產品,騰訊云的優勢沒有那么明顯。
目前來看,騰訊云在擅長的音視頻、直播、游戲等領域,有能力塑造技術標桿,但在其他領域,騰訊云的技術壁壘還不夠厚實,仍需要繼續大力投入研發,筑起牢固的壁壘。
3、“卷向”海外市場
國內云計算市場增速正在持續放緩。
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2022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整體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65.8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27.3%,PaaS市場同比增速為45.4%。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2上半年同比增長30.7%,與2021上半年增速(48.7%)相比下滑18%。
IDC也給出了市場放緩的具體原因,一方面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公有云存量需求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電商、音視頻對公有云的需求趨于平穩,網絡游戲、在線教育的需求持續減緩;另一方面,新業務驅動的規模化增量需求又比較有限,5G、IoT、AR/VR等尚未拉動公有云資源的大量消耗,元宇宙還處于概念和點狀探索階段。
在此之下,國內云廠商巨頭們早已開啟了海外探索,出海業務正成為下一個競爭焦點。
IDC的數據顯示,如果僅統計中國企業或MNC使用國內公有云資源的業務,阿里云、華為云、天翼云、騰訊云、移動云分別占據中國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的37.2%、12.4%、11.9%、11.1%和5.0%;如果僅統計中國企業使用海外公有云資源,且計收在中國的業務,AWS(亞馬遜旗下云計算企業)占據了近3/4的市場份額。
在這次大會上,騰訊云也重點提及了全球化發展的愿景和規劃。
“我們將擴大我們的海外基礎設施覆蓋范圍,發展我們的本地集成和服務伙伴關系網絡,繼續在全球市場投資云和軟件業務,并為國際市場帶來更豐富多樣的云、視頻、人工智能AI、數據庫和網絡安全等產品。”湯道生表示。
據悉,目前騰訊云已經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東南亞、東北亞、歐洲和美洲等地區發展全球化業務,并且還在開拓索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市場。
為了拓展海外市場份額,騰訊云花大手筆建設了眾多基礎設施。去年,騰訊云就先后在泰國曼谷、德國法蘭克福、中國香港、印尼雅加達、日本東京和巴西圣保羅設立6個全新數據中心。
在此次大會上,騰訊云還面向全球市場正式推出國際音視頻云服務品牌Tencent Cloud Media services,并發布了整合后的全球化流媒體產品Stream Services、媒體處理(Media Processing Service)、音視頻終端開發套件等產品。
很明顯,騰訊云想先從擅長的音視頻領域入手,進而拓展其他領域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為了能夠快速擴張海外市場,此次騰訊云還成立了出海生態聯盟,期望吸納更多海外合作伙伴,為自身拓展海外市場助力。
從騰訊云的介紹來看,出海聯盟針對To C和To B企業提供了差異化的服務。針對To C企業提供了出海企業業務規劃、出海合規、廣告營銷、整合多支付渠道、跨國人才招聘等服務;針對To B企業提供產品集成共創、海內外流量扶持、市場聯合營銷、官網流量曝光、出海大咖說、孵化器等各類服務。
但騰訊云想拓展海外市場并不容易,其不僅會與阿里云、華為云等國內云廠商巨頭競爭,還將直面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oogleCloud這些全球云廠商勁敵。
據調研機構Gartner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市場同比增長41.4%,達到了909億美元。亞馬遜(AWS)繼續保持第一,其次是微軟、阿里巴巴、谷歌和華為,五大云廠商累計占據全球81.2%的市場份額。在這其中,亞馬遜和微軟加起來的全球市場份額常年超過60%。
與此同時,近幾年谷歌云強勢崛起,據Gartner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谷歌云增速達到63.7%,在前五大云廠商中增長率最高。
即使在國內常年保持第一位置的阿里云,在海外也難以與亞馬遜、微軟等巨頭抗衡,這表明騰訊云的海外擴張之路不會比國內輕松,甚至會更艱險。
從當前情況來看,騰訊云做出了戰略調整,選擇了擴張方向,但在落地上依然會面臨重重挑戰。最終,騰訊云能交出幾分答卷,或許等到明年就能見分曉了。
參考資料:
《騰訊云:要150斤的強壯,不要200斤的虛胖》,財經十一人
《騰訊云的2022:降本降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產品》,36氪
《請生態伙伴“唱主角” 騰訊產業互聯網轉向“被集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