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du指南
“ 這一年,教育科技的前景一再受到質疑,主要是行業公司正在經歷資金緊縮、巨額虧損、重組和裁員。
超過 7,500 名員工受到了教育科技領域裁員的影響,而五家初創公司已經結束運營。
到 2023 年底,投資者認為優勝劣汰之后,行業將出現大規模整合。”
從許多方面來看,對于印度教育科技初創公司來說,今年應該是令人深刻的一年。但在過去11個月里研究教育科技的弱點后,我們可以推測,2022年的慘痛教訓將對未來幾年產生持續影響。
在 2020 年和 2021 年的黃金時代之后,教育科技公司的采用率達到頂峰,資金不斷涌入,學校和大學的重新開學使得在線學習初創公司的擴張成本大大增加。
在這一年里,教育科技的前景一再受到質疑,主要是因為資金緊縮導致BYJU'S、Unacademy和Vedantu出現了裁員、重組和裁員等事件。換句話說,三家最大的K-12和備考教育科技獨角獸,出現了負面問題。在這一年,教育科技公司的虧損程度也受到了關注。
除了裁員人數外,教育科技也是今年停工次數最多的行業。但同時,教育科技應用推動的最大變化,是推動混合或線下教學模型,這已成為新的地盤爭奪戰。
投資者正在給創始人上一堂關于收入預測和新產品路線圖的慘痛教訓課,其中涉及大量營銷支出。新的業務線也將需要更多的招聘。
教育科技領域的另一端是技能發展、認證和以工作為中心的模式,隨著K12 和考試準備工作的進行,這些模式似乎已經積聚了動力。但即使在這里,挑戰也不小,例如22 財年 upGrad 等公司的虧損增加了兩倍。
整體來看,今年可以說是整個教育科技各細分領域最艱難的一年。
裁員打擊了人們對教育科技的信心
2022 年教育科技初創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裁員,這不僅影響了數千人的工作,也打擊了人們對該行業的信心。超過 7,500 名合同工和全職員工受到裁員的影響。
這些裁員是宏觀經濟因素和盈利能力推動的結果,這已成為 2022 年投資者最關鍵的指標。雖然全球經濟放緩帶來了流動性緊縮和增長逆風,但來自投資者的壓力尤其明顯。
后果還包括由 Ronnie Screwvala 支持的Lido Learning、Crejo.Fun、Udayy、Qin1、SuperLearn等初創公司關閉運營。
其中許多公司都在市場上籌集新資金,今年成本削減的動作,可能會幫助 2023 年 3 月財政年度結束時縮小虧損。
談到虧損,大多數教育科技獨角獸都陷入了“更深的虧損”困境。在BYJU報告21財年460億印度盧比(約為5.6億美元)虧損后不久,Unacademy宣布 2022 財年公司虧損270億印度盧比(約為3.3億美元)。
BYJU'S尚未公布其22財年數據,但近期該公司的內部動作顯示其處于收縮成本的狀態。該公司已經裁掉了 2,500 多名員工,關閉了近 60 個城市的辦事處,并徹底重組了銷售團隊。
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繁榮并沒有幫助教育科技公司建立健康的單位經濟模型,人們可能沒有預料到經濟放緩時初創企業最終創造了泡沫。忽略這些不同公司之間的規模差異,數以百萬計的促銷和營銷活動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
除了K12,在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方面,upGrad的虧損從21財年到22財年擴大了近2倍,最新虧損達 62.7億印度盧比(約為7598萬美元)。
關注教育科技的變化
投資者和估值顧問認為,這種沒有明確和可衡量的投資回報率的支出已經大幅修正了初創公司的估值,對于考試準備和K12 部分尤其如此。
混合學習是當前新焦點
線下業務正在重新占上風,成本削減主要發生在增長利潤較低的在線學習方面。BYJU'S、Unacademy、Vedantu、PhysicsWallah(PW)都冒險進入線下提供考試準備。作為回應,現有的傳統線下培訓中心,也開始嘗試混合模式。
設立線下中心,為中心聘請教師是一項昂貴的業務。
BYJU's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akash以進入該領域,并擴展了其針對K12的補習中心混合模型。在裁員 700 多名員工后不久,Vedantu 斥資 4000 萬美元收購了線下學習連鎖店 Deeksha。
Unacademy 在科塔和其他地區設立了新的中心,與其他參與者展開了較量。根據消息,這種線下學習嘗試包括為從線下機構挖來的教師加薪 2 到 3 倍,一些更知名的教育工作者的年收入在1千萬印度盧比(約為12萬美元)到1億印度盧比之間。
PhysicsWallah 今年籌集了 1 億美元后在科塔建立了第一個線下學習中心,并迅速擴展到其他城市。PW 以9.8億印度盧比的利潤結束了 22 財年,這是唯一一家在財務方面實現盈利的教育科技初創公司。
K12退居二線
一家印度估值咨詢公司稱,“行業估值調整已經在進行中。人們將看到新常態,新一輪融資估值如果能夠和上一輪相當(要求遠低于疫情開始時期),就會被認為是向前一步了。而現在,投資者還期望線下學習而非教育科技方面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另一方面,技能教育和技能認證的初創公司,認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更能適應線下和在線學習的變化。總部位于班加羅爾的技術提升初創公司Scaler認為,盡管在疫情大流行消退后,K12容易放緩,但對以工作為中心的平臺需求仍然一如既往。
“盡管科技巨頭例如亞馬遜、Meta等正在裁員,但這些裁員主要發生在美國和國際業務中。根據我們的經驗,他們在印度的招聘人數與以前一樣多,甚至更多,”一位印度Edtech創業者表示。
同樣,upGrad 寄希望于印度人需要完成大學水平的課程,從而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與之對應的是,K12教育科技公司的任何放緩跡象,都可能推進考試準備、認證和以工作為中心的技能平臺業務。因為Unacademy 和其他公司很可能會涉足這個領域,例如 BYJU 以 6 億美元收購GreatLearning以進入upGrad的核心業務領域。
Vedantu、Unacademy 和其他公司裁員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急于向線下擴張并向所謂的明星教師支付巨額薪水表明教育科技巨頭有資源支付被解雇的教師。
印度教育科技的艱難時刻
教育科技獨角獸的前路并不平坦。投資者可能會向 Unacademy、BYJU'S 和其他公司注資,因為這些巨頭希望沖向IPO。
正如 Unacademy的GauravMunjal過去已經表示的那樣,所謂的教育科技寒冬將在未來幾個月變得更糟。BYJU'S 和 Unacademy 的許多員工擔心削減成本的措施和團隊重組會導致進一步裁員。
例如,BYJU'S 最近轉向內部銷售,引發了員工對實現目標壓力的新擔憂。
雖然混合模式是現在的熱門趨勢,但如果它不能被證明是教育科技初創公司所期望的靈丹妙藥,教育科技巨頭將需要迅速轉向其他方法。
仍然有人看好教育科技將迎來轉機,但教育科技初創企業的短期前景并不樂觀。我們還不知道線下模式是否會對所有初創公司產生理想的結果。
Edtech巨頭BYJU’S聯合創始人 Divya Gokulnath 表示,“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長遠發展。因此,很難預測未來一年究竟會發生什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2023 年及以后的前景是樂觀的。BYJU ’S 正在努力實現集團層面的盈利能力,我們不僅在印度而且在全球市場繼續快速增長”。
競爭將最終走向整合,資金充足的教育科技初創公司可能會在急于擴張的過程中合并較小的輔導中心。
到2023年底,投資者相信優勝劣汰之后,成功度過寒冬最糟糕時期的初創公司將處于更好的投資環境。這就是為什么 2022 年的教訓影響將會持續更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