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股解碼 李瑩
芬蘭太陽能電動車初創公司Lightyear生產的太陽能汽車近來名聲大噪,成為全球首款直接利用陽光發電的量產電動汽車。
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鋰電汽車一家獨大,此外還有氫能源、甲醇汽車甚至是核能源汽車等,太陽能汽車在國內外發展如何?其能否改變新能源汽車格局?
太陽能汽車來了
12月2日消息,芬蘭太陽能電動車初創公司Lightyear表示,公司開始生產太陽能電動車,該車型“Lightyear 0”標價25萬歐元(約185萬元),在車頂和引擎蓋等部分配有太陽能電池板,汽車“曬太陽”即可自行充電,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每天可提供約70公里續航里程。
對于日常代步來說,這個公里數完全夠用。目前“Lightyear 0”已收到約150份預訂單。
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Lex Hoefsloot表示,計劃在芬蘭Valmet Automotive Oyj汽車廠生產大約1000輛“Lightyear 0”。先以每周生產一輛的速度起步,到明年下半年將逐漸增加到每周五輛。
顧名思義,太陽能汽車是一種靠太陽能來驅動的汽車,這是人類社會普遍追求的理想境界的新能源汽車,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比鋰電汽車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也脫離了充電樁的束縛。
雖然早有企業探索太陽能汽車的發展,但因為太陽能供應不穩定等技術原因,其發展速度遠遠比不上鋰電汽車。
此次“Lightyear 0”也并不是完全由太陽能供電,太陽能只是輔助充電裝置,車輛內置有60kWh的電池組,續航里程約625公里。
也就是說,“Lightyear 0”是太陽能+鋰電雙配置的汽車,鋰電才是它的主要驅動力。這種混合動力有點類似插電混動,或者理想汽車的“增程式”動力方案。
太陽能只是輔助充電裝置,這讓“Lightyear 0”的太陽能汽車概念有點失色,不過其橫空出世仍然讓產業看到太陽能汽車技術的可行性以及商業化落地可能。
行業發展加速
我國太陽能發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所以國內市場也早有很多企業在探索太陽能汽車。
產業對于太陽能汽車的探索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作為驅動力;二是用作汽車輔助設備的能源。
在技術實施路線上,第一種作為驅動力的情況下,現在汽車整個構造或將被徹底打破,太陽能汽車不再有發動機、底盤、驅動、變速箱等構件,而是由電池板、儲電器和電機組成.利用貼在車體外表的太陽電池板,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再通過電能的消耗,驅動車輛行駛,車的行駛快慢只要控制輸入電機的電流就可以解決。
2022年6月,中國首款完全依靠純太陽能驅動,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外部電源的智能網聯汽車“天津號”已經亮相,并開啟在中國內地的巡展。
據悉,“天津號”是由3家天津高校和天津37家本土企業等共同研發打造,車長寬高為4080、1770、1810mm,車頂太陽能組件面積8.1平方米,并且還可以像雙翼一樣打開。電池能量比達到330Wh/kg,自動駕駛等級L4級以上。
以汽車研發為主的阿爾特(300825.SZ)曾對外表示,公司主導了天津號純太陽能車的研發,且從項目承接到研發完成,僅用時不足6個月,在汽車研發領域創造了多項歷史。
在第二條技術路線上,同前文“Lightyear 0”一樣,德國造車新勢力索諾汽車(Sono Motors)也在今年年中透露,即將推出一款名為Sion的MPV車型,采用太陽能補能的方式,并將于明年交付。
國內方面,擁有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的漢能集團曾表示要出四款概念車型,但此后因各種原因而擱置。
中通客車(000957.SZ)也曾在2021年披露公司已經完成了太陽能增程式智能駕駛客車的研發,具備太陽能發電增程及自動駕駛功能,可以實現太陽能接入動力電池,目前僅開發出樣車,尚未商業化。
小結
雖然現階段太陽能電池的出現還難以撼動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地位,但隨著技術發展,以及能源迭代加快,太陽能汽車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再添重大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