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眸財經 張未
OTT行業“跑”的很快。
OTT是“Over The Top”的縮寫,是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簡單來說就是電視終端與流媒體服務的結合。
在這個多數行業原地踱步的“特殊時期”里,OTT賽道卻一反常態,勢頭正猛。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國內智能設備行業月活用戶規模已經達到3.62億,同比增長了33.6%;而早在2021年12月,中國互聯網電視用戶規模已經達到10.83億,同比增長13.4%。
值得一提的是,算上今年的話,OTT發展已有十年。
十年時間,已足夠一個新興行業完成從起勢、狂奔、混戰到深化,最終邁入存量時代的完整階段。像網約車行業,也才從2012年開始,如今格局十分穩固。
那么,并不年輕的OTT為何還跑得如此之快,用戶和月活人數雙增長?
1.規模小,造就增速高
OTT賽道現在增速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OTT衍生出多個細分賽道。從硬件方面來說手機端已進入紅海,OTT盒子市場也已觸頂,2021年12月,OTT盒子的前三甲日活總規模下降超過350萬。
由于疫情影響,家庭場景回歸主流市場,如今支撐OTT賽道高增長的是智能電視。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快報》數據顯示,2022年9月,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到409萬臺,同比增長11%,環比增長22%。

從整個用戶端來看的話,就能看出OTT市場增速處于正常區間。截至上半年,全國OTT用戶已經超過10億戶(含運營商OTT盒子),日活約1.6億,較2021H2 增長5%,日均開機時長增長4%。
不過,OTT市場的營收卻顯得并不那么“性感”,《2022年家庭智慧大屏營銷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OTT廣告收入已經達到153億元。從體量上來看,即使比2020年增長48億元,但依然是一個規模較小的行業。
據知情人士跟“營銷魚子醬”透露的信息稱,其中25~30億來自內容收入,即各大廠商的會員收入,另外120億為廣告收入。
酷開科技作為OTT賽道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營收也算不上亮眼。據創維集團Q3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個月,酷開系統的互聯網增值收入錄得9.88億元。
所以實際上OTT行業的高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商業市場開拓不足,營收規模較小,使其增速快。另一方面,細分領域處于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迅速。
當前,智能電視的主要廣告類型主要有開機、開屏、貼片、創新四大廣告類型。從廣告填充率來看,廣告收入的主營收來自開機廣告,其填充率達到83%,貼片廣告為26%,開屏廣告為11%,創新僅4%。
這說明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實際上廣告主們不愿意為OTT的后續內容而買單。也就是說,OTT在市場上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足,商業價值較低。
即使OTT大屏這一賽道不過百億級別,在OTT大屏的牌桌上,已有眾多資本下注。如聚好看背后的海信、雷鳥科技背后的騰訊,酷開科技背后除了創維,還站有百度、騰訊、愛奇藝。
不過,OTT市場被資本押寶的并非當下,而是未來。
那么,OTT大屏如今有哪些新變化,還有哪些可能性,未來能達到何等規模,是否具有想象空間?
2.國內外兩重天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外是怎么做的。
如果說國內OTT市場正在加速進行中的話,那么,國外OTT市場已經開花結果,開始挖掘第二春了。Digital TV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6年全球OTT行業收入將達到2100億美元。
在美國,整個OTT產業鏈的多節點均有龍頭企業,包括以奈飛、Youtube等互聯網系和HBO、Fox等傳統系為代表的內容制作商,以Roku他們制作精品優質的影視內容,然后通過自建或者第三方合作的內容集成與服務平臺,通過電信網絡運營商所提供的高速公共互聯網對接到終端進行傳播。
截至2022年Q1,Roku播放器占美國流媒體終端市場的49%左右,在美國市場中,包括TCL、夏普、飛利浦在內的有38%使用的是Roku的操作系統。
從硬件上來看,以美國OTT行業的領先者Roku為例。Roku是從夾縫中起家的,最早的Roku瞄準的是非智能電視用戶,讓他們只需要花少量的錢就能體驗智能電視的功能。
而這個領域互聯網巨頭不會做,因為不是他們的市場;電視廠商更不會做,開發一套系統的成本太高了;輕資產的流媒體更不會做硬件。
亞馬遜后續推出了Fire TV,蘋果也推出了Apple TV,兩家底氣十足的企業,為何還是競爭不過Roku呢?
主要是蘋果和亞馬遜并不專注手機業務,相當于外行人員。
其次,Roku是一個完全中立的平臺,能夠在不同流媒體頻道之間切換,而蘋果、亞馬遜自然會優先自己的內容平臺。再者,Roku是圍繞廣告商的需求打造,而亞馬遜、蘋果都有自己的一套廣告投放體系。
而中國的機頂盒產業則是在運營商定制的搖籃里長大的,在早期智能電視還未普及的時間里,機頂盒一直被認為是低技術門檻,低附加值,靠量取勝的產業。主要原因在于芯片是直接進口的,方案是找的第三方,需求是定制的。
國內廠商重視程度不夠,自然導致研發程度過低,從而引起一系列蝴蝶效應,例如沒有核心競爭力,市場普及、占有度也較低,從而使得大屏“失落”了好幾年,長視頻內容質量降低,從而將短視頻為發展重心。
不過,就現在而言,大屏也推出了眾多業務,如短視頻、云游戲、投屏、智慧家庭,OTT直播,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以投屏為例,共享屏、擴展屏、投屏主機、投屏電視等個性化產品越來越多。
就現在而言,國內OTT應用堪稱一應俱全,為什么還是沒什么起色呢?
說到底功能只是補充,優質內容才是關鍵。在存量時代里,能吸引受眾的只有內容。
據Digital TV Research預測,2027年全球OTT影視節目收入將達到1670億美元,在電視流媒體化趨勢下,美國流媒體訂閱用戶規模將繼續增長,到2027年訂閱量將達到4.56億。

“即使是奈飛,也不可能永遠拒絕廣告”,但是,在優質內容跟不上的情況下,貼片廣告、超前點映很難完全發揮他的效益。從上文所提及的廣告填充率來看,這說明廣告主也對OTT的內容不具有信心,因此集中投放在開機廣告。
像奈飛自制的《紙牌屋》《魷魚游戲》《愛,死亡和機器人》等大量獨家優質內容,具備極強的內容競爭優勢。熟悉奈飛公司戰略的人士表示,去年該公司制作了500多個原創節目。截至三季度,奈飛流媒體付費用戶總數2.2309億。
以迪士尼為例,迪士尼的IP幾乎都是經典系列,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怂瓜盗?,這些IP家庭知名度達到95%,全球粉絲基數超過10億人。由此可見,獨家內容和IP的重要性。
從Netflix和Roku的成功經驗來看,上游的內容決定核心競爭力,中游的集成平臺能整合多方資源,而下游的硬件市場競爭激烈,所以OTT行業中上游的內容生產商和集成商,將是整個OTT發展中收益最高。
3.能否角逐千億市場?
疫情前國外的OTT市場就已進入成熟階段,而國內的OTT行業發展長,且有疫情加成的因素下,不過百億規模,不禁引人思考,中國OTT行業能否角逐千億市場,從百億蛻變成千億?
中國OTT最大的問題就是吸引力不夠,無法留住用戶,活躍時間不足,也就是說國內OTT的內容方不具備吸引力,所以如何將流量轉換成“留量”,為OTT的商業價值增量,是當前中國OTT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要把優質內容做成現象級產品,吸引更多付費用戶,或者引進優質影視資源。此前,小米就在電視互聯網業務成立了內容中心,并創建大屏行業首個獨立內容廠牌,著重孵化優質影視綜IP。不過反響平平,后續在市場也沒有掀起太大水花。
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大部分用戶都是先買硬件,然后再考慮內容的問題,微弱的獨占優勢并足以具備某一個OTT廠商的優勢。且目前大部分廠商都與“愛優騰芒”的其中一兩方合作,出于電視機的更換頻率等因素考量,用戶中途下車改換別的品牌微乎其微。
從中國整體發展趨勢來看,OTT市場要走入千億市場,任重而道遠。
一方面是盜版一直是流媒體平臺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對于國內市場而言,用戶版權意識薄弱,更傾向于低價,甚至免費獲取高質量內容。曾經的東南亞流媒體巨頭HOOD,就因亞太地區用戶付費意愿并不高,未能實現預期增長,以至于無法支撐運營費用,申請破產清算。
另一方面,各平臺的訂閱已經讓用戶不堪重負,流媒體平臺就有愛騰優芒等平臺,更別說單獨的音樂產品、辦公產品了。
像Netflix這樣的全球領先的流媒體平臺,固然有吸引力,但Netflix出品的內容制作成本也居高不下,據悉Netflix出品的《王冠》制作成本高達1.3億美元。
除吸引高凈值人群,打造優質流量池外,廣告主對媒體價值而認可才能進一步擴大規模。
從媒介價值上來看,像小米當前的OTT的數據解決方案,并不完全有效。
與移動端手機類的產品,能夠定位到一機一人不同,智能電視的“一對多”更多的是偽概念而言,這一點從上文中廣告的填充率就能看出。
所以提升媒介價值,保證媒介中的核心競爭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也就是要讓廣告主滿意。
廣告主在意的無非是投放效果。好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受到廣告主青睞的原因:除去平臺自身的流量和影響力以外,背后的營銷平臺,像巨量引擎,金牛等營銷平臺,能夠做好投前的目標受眾畫像,投中實時檢測效果,投后轉換效果,都有數據說話,使廣告主清楚錢都花到哪兒了,效果如何。
而小米所推出的數據全鏈路解決方案并未成熟,比如某廣告主投放的產品,用戶用手機完成購買,OTT的數據檢測系統統計并不有效,像阿里旗下瓴羊推出過類似的營銷平臺,其投前能夠通過用戶購物習慣、消費水平能力等,圈選定點人群,并在投后能通過手機追蹤。
此外,國內的牌照制度及沒有明確的分級制度,使得國內優質內容無法流入國內。監管制度嚴格加上沒有壓力,內容生產方自然也就“擺爛”起來了。
OTT始終不缺流量,而需要把“流量”運作起來,提高廣告上刊率,才能賺錢創造更加優秀的內容,提高日活,形成良性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