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高遠山
國新證券(原名“華融證券”)“關鍵領導”長期空缺帶來的麻煩仍在繼續。
11月29日,國新證券總經理缺位長達22個月后,北京證監局發布了《關于對國新證券出具警示函行政監管措施的決定》,并表示“務必高度重視”。在此之前,北京證監局已對此問題曾向國新證券下發提示函、關注函。
盡管今年8月份,國新證券完成股東變更、公司更名,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總經理,但10余天后便停招該職位。吃下監管“罰單”的國新證券,接下來總經理人選的補充迫在眉睫,重要高管崗位長期空缺,給國新證券的內部治理和穩步經營都帶來一層不確定。
1、總經理缺位22個月,公開招聘無果告終
2021年1月15日之前,華融證券時任總經理為童艷。蹊蹺的是,有著十多年監管從業經驗,卻在2020年8月加入華融證券擔任黨委副書記、總經理4個月后,童艷就匆匆離職,董事長張海文代為履行總經理。兩個月后,張海文也不再履行總經理職責。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總經理人選遲遲未落實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沒有符合董事會期望的,符合公司預期要求的合適與匹配的人選。在無法公開招聘到總經理而造成券商總經理缺位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暫時由董事長或某位執行董事代理其職位,另一方面這反過來證明董事會的期望可能脫離現實太遠或者就擬任總經理人選的內部分歧太大,需要董事會主動調整預期和彌合分歧。
童艷為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學歷。199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國際金融專業。畢業后,她加入證監會,曾任發行監管部處長,2005年發行監管部撤銷并入綜合處任處長,隨后到上交所任職總裁助理。
從監管部門離開后,童艷2017年5月曾擔任民生證券副總裁、執行委員會委員、民生證券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三年后離職,2020年8月進入華融證券。
童艷任職華融證券總經理之前,該職位已經空缺近一年。至于空缺原因,此前“財聯社”曾報道,賴小民事件后,華融證券高管出現人事動蕩較為密集。
2018年7月,原董事長祝獻忠被免職,時任高管張小艾、段建生也離開公司。同年10月,“老兵”陳鵬君接任公司總經理,2019年6月,原天津證監局局長張海文出任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同年11月,陳鵬君調離華融證券,擔任華融匯通董事長。
11月29日收到監管警示函的當日,北京證監局通報的另一則“罰單”則涉及國新證券原董事長祝獻忠。
據悉,祝獻忠擔任華融證券董事長期間(2013年至2018年)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被北京證監局認定為不適當人選。該“罰單”也是繼2018年7月“賴小民案”的再次追責。
2019年11月,中國華融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布《關于祝獻忠嚴重違紀問題有關情況的通報》,揭露祝獻忠多次向賴小民贈送禮品、禮金,參加超標準商務宴請等多項違紀行為,并處以祝獻忠留黨察看兩年處分,職級連降三級至高級經理級員工。
2012年歲末,時任招商銀行投行部總經理的祝獻忠加入華融證券擔任董事長。在其掌舵的近6年時間,華融證券高速發展,總資產從2012年末的71.59億元擴張至2017年末的1208.6億元。賴小民案爆發后,祝獻忠被免職。
祝獻忠在任時期擴張迅速,各項財務數據實現成倍增長,但給華融證券埋下的風險不容小覷。
2、股票質押業務成糾紛“重災區”
國新證券是由原華融證券更名而來。2021年12月,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在北金所掛牌轉讓華融證券71.99%股權。2022年1月27日,該筆股權由國新資本有限公司(下稱“國新資本”)承接,交易價格為109.3億元。國新資本控股股東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新控股”)。
賴小民掌舵中國華融9年時間,“賴小民案”爆發后,根據監管要求,中國華融應盡快推進金融牌照類子公司股權轉讓工作。
2022年8月17日,“財聯社”報道,除了華融證券外,包括華融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華融湘江銀行均已完成股權轉讓,而華融信托股權轉讓已完成摘牌并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上述5家子公司股權交易對價合計約304.8億元。
對比此前中國華融手中的金融牌照,華融證券是含金量較高的牌照。但華融證券卻在2018年至2020年間,出現多起股票質押、債券違約、金融委托理財合同等糾紛。其中,因股票質押業務涉訴的本金超過30億元,涉及神霧退(300156.SZ)、*ST天馬(002122.SZ)退市保千(600074.SH)、*ST天潤(002113.SZ)等企業。
2019年,華融證券的股票質押業務還踩雷兩家昔日“明星企業”樂視、暴風集團。
華融證券披露的訴訟公告顯示,其與賈躍亭涉訴金額高達7.9億元;與馮鑫等人的股票質押合同糾紛涉訴金額為3.83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兩起訴訟案件均處于執行中。
圖源:國新證券債券中期報告
繼馮鑫、賈躍婷后,華融證券的“討債名單”還包括前“南通首富”李宗松。
據國新證券債券2022年中期報告披露的訴訟公告顯示,2020年8月28日,一起涉案金額達19.6億元的股票回購糾紛案,與*ST必康(002411.SZ)的最終受益人李宗松有關。
李宗松曾是“南通首富”,以245億元的身家名列2018年胡潤富豪榜第125位。不過,華融證券想要“討債”并不容易,因為相似的原因,與華融證券一起的“債主”還有渤海證券、國泰君安、東吳證券......
目前,*ST必康控股股東新沂必康新醫藥產業綜合體投資有限公司被裁定破產重整,李宗松持有的股票被納入破產,而破產程序無法推進該案執行,2022年3月9日,法院暫時終結了該案。
債券違約糾紛案也不在少數。
因“19華晨06”債券違約,國新證券作為主承銷商之一(另一家主承銷為申萬宏源),2022年6月被東吳基金起訴,要求被告國新證券及其他中介機構承擔連帶賠償債券本金、利息等投資損失,訴訟標的額為2.1億元。
圖源:國新證券公告
2022年9月,上海映雪投資的國新證券資管產品“19華晨05”債券出現違約,上海映雪投資向法院起訴,要求國新證券等中介機構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該產品訴訟標的額約為1.13億元。
Wind數據顯示,“19華晨05”債券,其發行人為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晨集團”),起息日期為2019年4月18日,到期日為2022年4月18日,發行規模8億元。該債券主承銷商為申萬宏源、國新證券。
2022年8月,國新證券還與營口銀行發生一起資管產品合同糾紛案。原告營口銀行作為委托人,國新證券作為管理人管理的《華融股票寶26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委托人A1及A3份額投資本金、投資收益損失及資金占用損失金額為8.8億元及相關訴訟費。
公開信息顯示,華融股票寶26號成立于2016年7月,產品類型為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類型為偏債混合型基金,有效認購戶數為2位。
國新證券在公告中稱,公司財務狀況穩健,上述訴訟事項對其生產經營及償債能力無重大影響。
股票質押業務曾為多家券商貢獻高額營收,但盲目追逐利益,風控措施不足,盡職調查不完備,風險總有一天會到來。
3、“易主”后如何紓困?
近兩年來,中國華融對賴小民任職期間的激進經營、無序擴張造成的風險資產持續清理和處置,國新證券也對風險資產進行了全面評估及減值,但對其經營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2020年華融證券營業收入11.86億元,同比下降63.66%;全年虧損82.35億元,同比減少82.82億元。2021年,國新證券迅速穩定局面,實現盈利,當年營業收入為8.27億元,凈利潤扭虧為盈,為1.81億元。
2022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為2.36億元,同比下降37.56%,主要原因在于利息凈收入(1.7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92億元)、投資收益(0.28億元)下降所致,其中投資收益下降幅度高達87.9%。上半年凈利潤表現較好,達7233.9萬元,同比增長19.06%。
圖源:國新證券半年報
國新控股董事長周渝波在國新證券揭牌儀式上表示,并購重組國新證券,是豐富完善國有資本運營業務布局的重要舉措,也是支持推動國新證券自身改革發展的重要機遇,國新證券要奮力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扎實做好合規管理和風險防控,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合規管理、完善風控體系,牢牢守住不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今年,原華融證券股權變更完成對國新證券來說,有哪些新的機遇?
深圳匯合創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兆江分析認為,股東變為國資控股以后,對業務展開有更強的背書作用。如果不能改掉陋習,明知故犯,對品牌影響仍然很大。券商一定要注重品牌影響,不能為了完成業績自毀前程。
擁抱新的國資背景控股股東,你認為國新證券將迎來怎樣的發展?評論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