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楊
編輯 | 謝欣
11月30日,日本藥企衛材(Eisai)在2022年阿爾茨海默癥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展示了在研藥物lecanemab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癥(AD)的Ⅲ期試驗詳細結果,該結果也同時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該試驗被稱為Clarity AD研究,是一項安慰劑對照、雙盲、隨機的全球驗證性Ⅲ期試驗。試驗共在北美、歐洲、亞洲的235個研究點入組1795名早期AD患者。參與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每兩周接受一次安慰劑或lecanemab 10mg/kg靜脈注射治療。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為治療18個月后臨床癡呆評分總和(CDR-SB)相較于基線的變化,該評分越高意味著患者臨床功能越低。關鍵次要終點包括通過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測量的患者大腦中淀粉樣蛋白水平、AD評估量表-認知功能子表14(ADAS-Cog14)、AD綜合評分(ADCOMS)和AD輕度認知障礙日常生活合作研究活動量表(ADCS MCI-ADL)相較基線的變化。
Clarity AD的結果顯示,該研究達到主要終點。接受治療18個月后,lecanemab組和安慰劑組的CDR-SB評分分別為1.21和1.66。相較安慰劑組,lecanemab組CDR-SB評分低0.45(P=0.00005),評分增速降低了27%。此外,接受治療6個月后,lecanemab組CDR-SB評分就開始出現顯著性差異(P<0.01),且兩組評分的絕對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
據衛材官網介紹,基于觀察到的數據和外推至30個月的CDR-SB進行的斜率分析,接受lecanemab治療25.5個月相當于安慰劑治療18個月時的水平,這表明lecanemab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達7.5個月。
不過,該結果在業內也存在爭議。據國外生物醫藥媒體BioPharma Dive的報道,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記憶與阿爾茨海默癥治療中心主任康斯坦丁·萊克索斯(Constantine Lyketsos)指出,許多阿爾茨海默癥專家認為,一種藥物需要在CDR-SB量表上至少提供1到2分的效果才能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
此外,該研究也達到所有次要終點。接受治療18個月后,在淀粉樣蛋白水平上,lecanemab組和安慰劑組的Centiloids(PET診斷AD的測量單位)平均差為-59.1(P<0.00001)。在ADAS-Cog14、ADCOMS和ADCS MCI-ADL評分上,Lecanemab組與安慰劑組的平均差分別為-1.44、-0.050和2.016,在對應評估的疾病進展上分別緩解了26%(P=0.00065)、24%(P=0.00002)、37%(P<0.00001)。
在安全性方面,lecanemab組和安慰劑組分別有0.7%和0.8%的參與者死亡。研究者認為,沒有死亡與lecanemab或與淀粉樣蛋白相關成像異常(ARIA)有關。此外,lecanemab組和安慰劑組分別有14.0%、11.3%的參與者經歷了嚴重的不良事件,88.9%和81.9%的參與者經歷了不良事件。lecanemab組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輸液反應、ARIA-H(合并腦微出血、腦大量出血和淺表鐵質沉積)、ARIA-E(水腫/積液)、頭痛和跌倒。
阿爾茨海默癥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其藥物開發難度很大,已上市藥物有限,且多以改善臨床癥狀為主。2003年以來,該領域上市的創新藥僅有衛材/渤健的aduhelm和在國內附條件獲批的綠谷制藥九期一,且兩款藥物均存在很大爭議。此外,禮來、武田、默沙東、輝瑞、羅氏等諸多跨國藥企此前都在這一領域折戟。
lecanemab同樣由衛材和渤健聯合研發,是一款靶向β淀粉樣蛋白(Aβ)的單抗。淀粉樣蛋白沉積是AD患者大腦的標志性特征之一。lecanemab通過與可溶性Aβ聚合體結合,并且促進它們的清除,從而具有改變AD病理,緩解疾病進展的潛力。
今年5月,兩者向美國食藥監局(FDA)遞交了lecanemab的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7月,FDA已授予其優先審評資格,處方藥付費法案審批日期為2023年1月6日。今年3月,衛材也已在日本啟動了lecanemab的申請流程。公司也期待在2022財年(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在歐洲遞交新藥上市申請。不過今年9月,衛材曾向界面新聞表示,還沒有決定何時將在中國應用這種研究性藥物。